摘要:在重庆38个区县中,有29个发现了恐龙骨骼或足迹化石;2024年9月,双叉苗家鱼化石在重庆被正式发现,将人类身体结构的起源追溯到4.36亿年前的化石鱼类中;当你们在地铁里畅行无阻时,有没有想过这些轨道隧道也会“生病”呢?
在重庆38个区县中,有29个发现了恐龙骨骼或足迹化石;2024年9月,双叉苗家鱼化石在重庆被正式发现,将人类身体结构的起源追溯到4.36亿年前的化石鱼类中;当你们在地铁里畅行无阻时,有没有想过这些轨道隧道也会“生病”呢?
3月28日,由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主办的第四届“自然巴渝”科普讲解大赛决赛圆满落幕。来自全市规划自然资源系统及有关单位的25位选手,围绕国土空间规划、重庆特色矿产和古生物、生态修复保护、生物多样性、地质灾害防治、测绘地理信息等主题,为观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绝伦、妙趣横生的科普视听盛宴。
“从鱼到人”的“鳍”妙转身
“在漫长的演化中,从鱼到人,彻底改变了地球生态系统的格局。”选手谭雅心分享了人类的起源。
早在2022年,重庆市规资局与中科院院士朱敏团队合作在重庆发现了“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大量的鱼类化石已经证明从鱼到人不是假说而是事实,但其中的关键化石证据仍未找到,学说仍有时间线的不完整……
直到2024年9月,双叉苗家鱼化石在重庆被正式发现,作为真盔甲鱼类的新成员,它将完整有颌类的化石记录向前推进了1100万年,将人类身体结构的起源追溯到4.36亿年前的化石鱼类中。
它究竟特殊在何处呢?仔细看会发现在无颌鱼腹侧边缘,有明显相互叠覆的V形外骨骼骨单元,这就是“腹侧鳍褶”,在六千万年以后,正是这对鳍褶演化为了脊椎动物登上陆地的四肢,成了脊椎动物称霸地球的“左膀右臂”。
“龙城”——重庆
“重庆作为全国唯一发现恐龙的直辖市,在重庆38个区县中,有29个发现了恐龙骨骼或足迹化石。重庆发现了这么多恐龙,哪个最出名呢?这个问题可以在邮票上找到答案!”选手魏曌英分享了“龙城”的故事。
她介绍,2017年,中国邮政发行的七种中国恐龙邮票中,发现于重庆的恐龙就有两种,分别是邮票面额最大、尺寸最大的合川马门溪龙邮票和占据小全张“C位”的上游永川龙,前者合川马门溪龙有“东方巨龙”之称,也是目前重庆已命名最大的恐龙,后者上游永川龙是名副其实的侏罗纪霸主,接近十米的体长让它在当时的川渝地区稳坐食物链顶端的宝座。
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在黔江发现了西南地区的第一个鸭嘴龙类恐龙,命名为长生黔江龙,它的发现,标志着重庆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命名恐龙化石年代横跨侏罗纪至白垩纪的城市。
首次设置小评委机制
据悉,为普及规划自然资源科学知识,增进青少年对规划自然资源知识的了解,增加比赛的趣味性和多元性,本次比赛首次设置了“小评委”,采用“专家评审+青少年评审”双轨制。
“小评委能代表同龄人的兴趣和认知水平,确保比赛内容更贴近年轻受众的真实需求。同时,也让青少年从‘被动观看’转为‘主动评价’,激发他们对科普的热情和主人翁意识。”相关负责人说,他们也希望小评委的参与能带动家长、学校关注,形成社会联动效应,让更多人参与到自然科普中来。
作为大赛评委,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李和平表示,本次比赛设计的内容知识非常丰富,包含巴渝地区的人文资源、自然资源以及文化遗产,还涉及地心密匙、智慧之眼、防灾技术、隧道CT等高新技术。他建议,要将比赛成果进行大力推广,可以在展览馆定期举办科普演讲,请选手来传播知识,扩大社会影响。
作为“自然巴渝”科普品牌的年度盛事,本届大赛通过线上线下联动传播,吸引超15万人次观看。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科技处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深化科普品牌建设,创新科普传播形式,推动规划自然资源科学知识走进千家万户,为提升全民科学素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力量。
上游新闻记者 陈竹 受访者供图
来源:上游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