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月白金奖由一树建筑设计的阿云朵仓公共艺术空间斩获。阿云朵仓,源自贵州彝语,意为“我们的理想之地”。它是一个以文化为驱动的实验性品牌,是一个融合了群体表达、创意发展和自然共生的灵感街区,更是一个追随贵州山水灵性,让人们与思想在其中自由生长的社区与聚落。
8月月度
最佳室内奖及荣誉提名
August MONTHLY
Best interior award and honorary nomination
本月白金奖由一树建筑设计的阿云朵仓公共艺术空间斩获。阿云朵仓,源自贵州彝语,意为“我们的理想之地”。它是一个以文化为驱动的实验性品牌,是一个融合了群体表达、创意发展和自然共生的灵感街区,更是一个追随贵州山水灵性,让人们与思想在其中自由生长的社区与聚落。
以下是 8月 FRAME Awards 的完整获奖项目名单:
阿云朵仓公共艺术空间
一树建筑
文化空间 综合评分:9.23
LIGHTMASS^
RAW-EDGES DESIGN STUDIO
照明设计 综合评分:9.03
AITASHOP骑行空间
Yatofu Creatives也兜设计
材料 综合评分:9.01
UAE PAVILION – EXPO 2025 OSAKA
ATELIER BRÜCKNER
展览空间 综合评分:8.89
西溪·果麦书店
紋建筑
多品牌店 综合评分:8.84
*FRAME Awards 2025评审程序基本维持原样,每日在线上进行,评审团不仅公开每项提交作品或产品的分数,今年新增实时可视化评分系统,作品得分(6.0-10.0,精确到 0.1)及专家点评每日公示。创新引入智能徽章体系,根据分数自动生成:铜奖(6.0-6.9)、银奖(7.0-7.9)、金奖(8.0-8.9)、白金奖(9.0-10.0),支持社交平台分享认证。
阿云朵仓公共艺术空间
一树建筑
2022年起,建筑师受邀在贵阳市阿云朵仓设计一座综合性的公共艺术建筑。原本计划中的单体建筑被化整为零,解构为一系列散落于景观之中的公共艺术盒子。这些空间融入自然环境,既相互关联又彼此独立,为本地艺术社群的自发性创作和集会提供了灵活且富有多样性的场所载体。
这一兼具空间美感与社区属性的设计令八月的评审们眼前一亮。adidas 室内建筑与零售设计高级负责人 Aleksandra Miljkovic 认为,建筑的材质与尺度“唤起了人们对过去大型雕塑公园的记忆,但其当代性的再造令人耳目一新——它与周边自然形成象征性的对话,并以开放而包容的姿态,容纳多样的艺术活动”。
© 张超
受贵州本土山水的启发,洗马书苑、银杏礼堂、大利戏台被构想在城市中央的自然地形之上,被空间与光的力量从内部蚀刻而成,形成仿若溶洞般垂悬的尖拱,将结构力量之美呈现于悬止的平衡瞬间。
三个雕塑体将作为读书、表演、及冥想的场所,分别指向水、天空与闪烁的星光。
© 张超
背靠银杏林的缤纷落叶,图书馆(洗马书苑)凭水屹立,方形轮廓内部嵌出一轮金属光泽的拱穹,映射在水中形成随风舞动的婆娑月影。山坡上银杏林中的礼堂则以银杏般的四片巨叶支撑起中央的“空”。大利戏台取自溶洞拱形的两个切片,面向广场成为节日庆典活动的聚焦点。
随着季节更迭,环绕的银杏林由青翠转为金黄,再至琥珀色层叠变幻,与三座建筑共同奏响一首流动的交响曲,让自然与建筑在沉浸的共鸣中一同呼吸、生长。
© 张超
LIGHTMASS^
RAW-EDGES DESIGN STUDIO
“在当下,LED 技术已能提供纯净而定向的照明,传统的光线扩散功能已不再是必需。”——Raw Edges Design Studio 在其作品 LightMass^ 的项目说明中写道。这件作品也获得了 8 月评审的首个荣誉提名。
既然灯罩不再承担扩散光线的任务,为何不尝试一种能折射定向光的全新形式?这个伦敦设计团队的回应是一种轻盈的体量:先以平面方式 3D 打印,再通过组装生成饱满的空间形态。
评审团认为,这一作品突破了照明的传统类型学,为“没有固定光源的照明设计”提供了全新的可能。
© Olivia Beasley
LightMass^ 以雕塑化的视角重新定义当代照明,重新思考 LED 时代灯罩的空间角色。
该系列通过悬挂在天花梁下的轻盈体量展开,核心创新在于——由可再生生物基长丝 3D 打印的平面网片,通过专门设计的“拉链边”拼接,转化为立体雕塑形态。灯光照射时,网片展现出精细的轮廓;熄灭时则几乎隐形,宛若空气般存在。
LightMass^ 借鉴自然光与光粒子互动的方式,探索光线在透明介质中的折射效果——就像阳光穿过空气微粒,或聚光灯在舞厅的雾气中显现一样。通过网格结构,光被“雕塑化”,呈现出可感知的形态。
© Olivia Beasley
市面上的标准网片通常无法实现这种光与材质的互动。为此,团队利用 FDM(熔融沉积成型)技术开发了定制网片。相比大体量 3D 打印需要大量支撑结构并产生废料,LightMass^ 采用平面网片打印,再像拼接服装般组装,实现无额外材料的自我衔接,整个过程仅用单一材料完成,实现零浪费。
最终,这一系列作品轻盈且富有空间感,每件作品以精确重量命名:172g、344g 和 652g,凸显材料使用的高效性。LightMass^是形态、材质与光的综合体,在“后灯罩时代”,以轻盈、优雅的方式回应照明设计语言的演变。
AITASHOP骑行空间
Yatofu Creatives也兜设计
在北京751园区的历史工业遗址中,Yatofu Creatives也兜设计受邀打造高端自行车品牌 AITASHOP 全新旗舰空间。设计师以“The Future Ruin未来之墟”作为空间概念,在曾经的国营化工厂建筑中引入当代设计语言。
ENJOYDESIGN燕语堂创始人/商业投资人、评委郭捷评论道:“最打动人的,是巨大的罐体与精致新元素之间的对话。正是这种对比——粗犷、历史感的表面与干净、现代的形态——成功地将冰冷的工业外壳转化为温暖、宜人的空间。”
设计团队在保留与去除的取舍上做出了精准判断,既向区域工业遗产致敬,又让改造呈现出自然流畅的现代感。
© Wen Studio
项目坐落于历史工业园区核心区域,浸润于独特而悠扬的工业氛围中,团队将一层的建筑空间划分为两个主题区域,分别是“The Garage车库”及“The Experience Hub体验中心",零散的特别展陈、维修、办公、舆洗等功能区域则分布其间。
店铺选址的建筑室内部分由10个脱硫罐包裹围合,内部独特的结构与建筑外立面遍布的绿植藤蔓形成具有冲击力的工业、自然对比感受。经历过时间的洗礼,植物不断生长,鲜活的生命力与蜕变的全新空间,为新的社区带来活力生长气息。
© Wen Studio
设计师在位于西侧的入口处,将下沉空间的立面打开,创造出一片半室内半室外的三角形空间,自然地形成了一处类似于“Garage车库”型空间,骑行爱好者们自由地推车进入内部,根据自身需求进内部探索。
The Garage的开放布局与半户外氛围,邀请骑行者与邻居随时走进来,看看修车、聊几句、或只是坐下喝杯咖啡。这种开放性打破了高端骑行的神秘感,让文化更亲近、更易触达。
工业的过去不是限制,而是叙事的素材——锈蚀、结构与空间的空白被转化为创作语言。在这座快速变迁的城市中,设计团队为人们留下一处可以停下脚步、与历史对话的场所。
© Wen Studio
2025年大阪世博会
阿联酋展馆
ATELIER BRÜCKNER
在2025大阪世博会上,Atelier Brückner为阿联酋馆带来了一场沉浸式的多感官叙事展览,主题为“Earth to Ether从大地到天空”。
展馆面积2013平方米,通过自然与再生材料、互动装置和数字媒体,将阿联酋的文化根基与未来愿景融汇一体,展现了一个既深深扎根于传统,又勇于开拓未来的国家。
© Josef Šindelka
展馆的核心象征是枣椰树(Date Palm)——这一在阿拉伯世界象征生命与坚韧的植物,被完整融入展馆:其木材、叶片和纤维被用于展厅立柱、展陈家具与导视系统。观众踏入展馆时,会看到由枣椰树废料纤维编织而成的Al-Haseer地毯,这一传统符号被赋予新的可持续意义,传递阿联酋文化的延续与革新。
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那片巨幅“Haseer”草席,将传统的坐具元素重新演绎为统一空间的设计语汇。
展览的空间布局同样考虑到多样化的观众群体,划分为直观易懂的主题分区,既可线性参观,也鼓励探索式游走。清晰的空间节奏与三语导视系统(阿拉伯语、日语、英语)确保流畅的参观体验。叙事媒介层层递进:从沉浸式电影,到可触摸、游戏化的互动站点,适配各个年龄与知识层次。
在这里,非物质遗产被转译为空间体验。动感的太阳能装置模拟着太阳的运行轨迹;一枚由棕榈纤维编织而成的7米高火箭,则把古人的星辰航海智慧与当代的星际探索雄心紧密相连。无论是材质的选择,还是空间的流线设计,每一个细节都共同构建出多感官的戏剧化体验。
阿联酋馆所传递的,是一种文化的韧性、代际的智慧与创新的精神——展示了如何以关怀之心面向人类与地球的未来。
西溪·果麦书店
紋建筑
本月的最后一个荣誉提名同样是一项旧改,项目位于杭州西溪湿地福堤的北端,原建筑是二十年前的办公楼;设计需对其进行外立面改造及室内设计,将其转化为一处书店。
“设计团队成功地把周围湿地的宁静氛围引入空间,实现了室内外的无缝融合。”danielgava.london创始人、评委Daniel Gava评论道,“这是一个让人自然而然想坐下来读书的地方。对我来说,这就是最好的设计答案。”
© 陈颢
这座书店的设计出发点,是将一栋原本普通的办公楼,通过立面改造与室内重构,转化为一个透明、开放、流动的阅读空间,并与西溪湿地的自然环境深度交织。建筑被“剥离”至最纯粹的结构场域,在此基础上生长出与自然呼应的全新空间体验。
西溪湿地作为杭州的城市次生湿地,位于城市与自然的交界处。这里是附近居民日常散步、骑行的目的地,兼具生态与都市的双重气质。设计师希望书店不仅是买书、读书的场所,更能成为一个“公共客厅”——让人们在湿地边停留、交流、共享日常。
© 陈颢
新的“结构”体系为原本杂乱的框架赋予秩序,并营造出一系列与自然紧密相连的场域。木双梁系统确立了横向秩序,让自然景致可以毫无阻隔地渗入室内。木梁向外挑出,延伸出二层屋檐,为阅读带来柔和散射的光线,同时将视线引向水面。
微波荡漾的倒影增强了漂浮书店的沉浸感。挑檐、抬高的桌椅以及可完全开启的折叠窗,共同创造出介于室内外之间的多重灰空间,绿意自然流淌其中。
运营方表示,设计不仅在商业层面保证了流动性,同时提供了多样而立体的阅读空间——既能停驻小憩,也能静心沉读,亦能欣赏自然。尽管工期只有两个月半、预算有限,设计团队依然通过最小化的干预与朴素的材料,实现了一个兼具艺术气质、当代美学与自然对话的书店空间。
© 陈颢
图文丨FRAME团队
编辑丨康喵
校对丨Miki
来源:FRAME构架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