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上海文化炸场!独脚戏混搭沪剧,金绣娘沈慧琴一开口惊艳全场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5 08:42 1

摘要:刚过去的蛇年春节,上海人不谈春晚也不聊旅游,朋友圈里刷爆的竟是一场剧场演出——独脚戏《石库门的笑声》连演三晚场场爆满,中国大戏院门口甚至有人加价求票。更让人意外的是,国家一级演员、“金绣娘”沈慧琴突然登台,一亮嗓子唱沪剧,台下老戏迷直接拍红了手,这场“非遗混搭

刚过去的蛇年春节,上海人不谈春晚也不聊旅游,朋友圈里刷爆的竟是一场剧场演出——独脚戏《石库门的笑声》连演三晚场场爆满,中国大戏院门口甚至有人加价求票。更让人意外的是,国家一级演员、“金绣娘”沈慧琴突然登台,一亮嗓子唱沪剧,台下老戏迷直接拍红了手,这场“非遗混搭”直接把上海的年味酿成了文化盛宴。

要说《石库门的笑声》有多火?本地爷叔阿姨提前一周就盯着票务平台,年轻人也跟着抢票——毕竟能让全家老少凑一起笑两小时的演出,现在可不多见。主演毛猛达、沈荣海这对“滑稽老炮”太懂观众了:老段子里的“弄堂梗”没丢,还加了年轻人爱聊的AI、直播话题,连石库门里晒被子、抢车位的日常,都被他们编成了包袱。有观众散场后说:“笑得肚子痛,连我那不爱看戏的儿子都问下次啥时候演!”后台更被追问出票时间的留言挤爆,这热度可不是花钱能买的。

而沈慧琴的出现,直接让这场演出多了层“情怀杀”。上台前她跟工作人员说:“我爸妈要是还在,肯定要坐第一排看!”原来她从小跟着父母看毛猛达、沈荣海的戏,两位老师是她心里的“滑稽偶像”,这次能同台,对她来说像“圆了小时候的梦”。

她唱的是沪剧《金绣娘》里的“饮水思源不忘本”,这段45句的唱段,光是复杂的唱腔就能难倒不少演员。可沈慧琴一开口,金绣娘的坚韧劲儿全出来了——眼神里的戏、转音里的情感,连台下不懂沪剧的年轻人都看入了迷。后来她才说,每次唱这段都会想起恩师诸惠琴:“当年老师手把手教我,现在我要把这份味道传下去。”

很少有人知道,沈慧琴的沪剧路走得有多不容易。上世纪90年代她为了生计转行经商,可心里总惦记着戏台子。2008年的一个梦彻底改变了她——梦里恩师叹着气说,这辈子有三个遗憾:没评上国家一级演员、没办过个人演唱会、没把沪剧带到北京。醒了之后她坐在床边哭,第二天就决定:“要把老师的遗憾都补上!”

2010年,她把当年一起唱戏的老伙计找回来,每周办沪剧沙龙,几个人挤在小房间里吊嗓子、排戏;2014年干脆成立新东苑沪剧团,从找演员到搭乐队,啥都亲力亲为。熬了好几年,她不仅评上国家一级演员,还在剧场办了个人音乐会,更带着《金绣娘》走进北京梅兰芳大剧院——演出结束时,北京观众拍着巴掌喊“再来一段”,她站在台上眼泪直流:“老师,我做到了!”

这次来《石库门的笑声》,沈慧琴说自己不只是“嘉宾”,更是“学生”。她前前后后看了好几场,就为了学独脚戏的“节奏”:“你看毛老师他们,抖包袱不早不晚,正好卡在观众想笑的点上,这本事太值得我们学了。”她还跟剧团的年轻人说:“别觉得老戏没人看,你看《石库门的笑声》,没华丽舞美,全靠演员撑场,照样能让年轻人喜欢。我们沪剧也要这样,把节奏抓准了,故事讲活了,才能留住观众。”

更让她佩服的是,毛猛达、沈荣海加起来140岁,却能连续七年驻场演出,170多场从不重复,还总把最新的热点编进戏里。“前阵子流行‘搭子文化’,他们立马就编了段‘石库门搭子’,老观众觉得亲切,年轻人觉得新潮,这就是本事!”沈慧琴说,不管是沪剧还是独脚戏,都得跟着时代走,才能活下去、火起来。

其实不管是《石库门的笑声》还是《金绣娘》,都是上海人的“文化根”。独脚戏里的上海话、沪剧里的弄堂故事,藏着老上海的回忆,也装着新上海的样子。沈慧琴还在浦江游船上搞过沪语导览,游客坐着船看两岸风景,听她用上海话讲外滩的历史,不少人说:“原来上海话这么好听,比导游词有意思多了!”

这次独脚戏和沪剧的“跨界合作”,就像给传统艺术打了针“强心剂”。蛇年春节里,老戏迷听着熟悉的调子过瘾,年轻人看着新鲜的混搭觉得有趣——原来非遗不只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还能这么有活力。

沈慧琴说,以后想跟《石库门的笑声》多合作,说不定能编一段“沪剧+独脚戏”的新段子;毛猛达也笑着说,下次可以请沪剧团的老师们来教两句沪剧,让独脚戏多些新味道。

看着台上的热闹、台下的笑脸,你就知道:上海的这些老艺术,从来没老去过。只要有人愿意守、愿意创新,它们就能一直笑着、唱着,陪着一代又一代上海人,把这座城市的故事传下去。

来源:奇妙圆月x9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