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今年寒食清明节前,因伤时惜春,兼思念故去满三年的双亲,不觉从心里流出的四句。
一季看又过,
白发竞草生。
多少伤春事,
寒食复清明。
这是今年寒食清明节前,因伤时惜春,兼思念故去满三年的双亲,不觉从心里流出的四句。
时节已是乙巳新春的三月底,这些字是早就打算要写下的。
春天本是“阳光明媚、万草俱发”花开喜悦的季节,春风里荡起秋千,喜悦盈满脸庞。
而寒食和清明恰到好处,仿佛就是给我们的人生准备好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存状态:
寒食有多伤感,
清明就有多喜悦!
逝者已逝,生者还将继续,就像这飞转的年轮一样,不可逆转!
于是这个季节的活动,还真不少,除了寒食的禁火、冷食,还有清明的荡秋千,还有如插柳、踏青、咏诗、赏春、祭祖等。
就说这寒食,哪里是单为了纪念一个介子推。
这介子推跟随晋文公流落大半个华夏,回到晋国做了国君,本没有忘记一路追随的各路贤能,该封的封,该赏的赏!可偏偏就少了为重耳“割股充饥”的介子推!原来都说是介子推不想邀名享禄,又怕被晋文公逼迫,竟背着年迈的母亲逃到了荒山野林间。晋文公也是个仁义的,偏就下令放火烧山,非要介子推出来接受恩裳!这一君一臣,就演绎了一出感动了三千年的故事。
这故事你信么?
且不管你我信不信,只说这寒食禁火节,是怎么定下来的,就比介子推还年长。
据说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当时的人们饮毛茹血,火种最是可贵。这一天“禁火节”,仿佛是提醒人们珍惜火种的重要;还有一个说法,寒食又叫“改火节”,是说古人认为,火是有生命的东西,一年四季,不能用同一个火种,火用久了就要熄灭,需要重新取火。在换火仪式中,新火与旧火不能相见,要先熄灭旧火,再迎接新火。最早提出寒食节应起源于“改火”习俗的,据说是唐人李涪,他在《刊误》的“火”条中谈道:“《论语》曰:‘钻燧改火。’春榆夏枣秋柞冬槐,则是四时皆改其火。自秦以降,渐至简易,唯以春是一岁之首,止一钻燧。而适当改火之时,是为寒食节之后。既曰就新,即去其旧。今人持新火曰‘勿与旧火相见’,即其事也。”
有关寒食最有名的一首诗,记得唐人韩翃是这么写的: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而到了寒食节后一二日的清明节,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宋人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中的一句“且将新火试新茶”,写出了这个清明节的新岁新事: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
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
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可明明东坡先生眼里的寒食节,应该特别伤怀才是啊,父母,结发妻子,儿子,自己的命运,都一起来为难这位旷世无双的大才子:
于是寒食、清明双节,都是这么说的:
中国传统节日,日子在夏历冬至后的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又被称为“禁火节”“改火节”,曾被称为 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也是 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在这一天人们禁烟火、吃冷食。为的是缅怀祖先。
寒食与清明本来是两个节日,寒食是禁火、冷食,而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谓之寒食,春分后十五天为清明,
随着时代的变化,寒食节的禁火、冷食,逐渐被取消,寒食节也慢慢被清明节取代。
时下虽然“寒食”这个名字依然存在,但寒食节其实已经名存实亡,被清明节彻底替代,“寒食清明”变成了一个节日。
清明前扫墓,成了最隆重的祭奠节日。
清明前,人们都要前往祖坟祭扫。
传唱广泛的《孟姜女哭长城》就这样唱到:
三月里来正清明,
桃红柳绿百草青,
家家坟头飘白纸,
孟姜女坟上冷清清。
有关清明节的古诗,还要数杜牧的这首《清明》最为知名: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不过这首诗的含义,历来却有不同的解释,有说是悲悼;有说是惊喜。
若按唐人把两个节分开的习惯,后者解释或许更靠谱。
不过既然杜牧之写就了,就由不得他了,今人从中读出了悲悼,那就是悲悼,读出了惊喜,就是惊喜,管他作者是怎么想的。
就如笔者本人,三年多前的“疫情”期间,母亲和父亲接连亡故,两次千里奔丧!其悲切之情,真的是无以言表,至今也无法完全释怀!尤其是母亲过世时,半夜电话来,满面热泪爬起来驱车疾驰,沿途几乎没有停驻,一路狂奔,下午三点多,才在去火化的路上见到了母亲的灵车。回想半生本就与母亲最亲,十七岁后一个在半岛,一个在江南,虽遥隔千里,却无法阻挡亲情的牵挂。想当年母亲一个人乘火车来看我,也不下三五次。难怪母亲临去前没见上她的小儿子,一定有所不甘,所以到底没有合眼,还是我满含热泪替母亲合上的双眼:
经年愁肠千百转,
换睹灵途一亡身。
泪眼春秋缝针线,
伤心日月事昏晨。
手栽丽菊花才艳,
谁令冷桂散香尘。
来世合应为兄弟,
天涯同做赏花人。
母亲生前最喜欢养花。各种花经母亲摆弄着,都出奇地“旺相”!
我虽然喜欢看花,却到底没耐心养花。母亲淡然自在的品性,没学到家。
不知来生能不能做了兄弟,一起携手走天涯,看尽天下富贵花!
而母亲去世未满一百天,父亲的噩耗又一次传来!
这次父亲过世,是在医院里,接父亲回家,他们的四个子女,一家人陪着父亲的遗体待了一晚上,在父亲的遗体边上,说了一晚上的话。想来父亲生前,不像母亲早就大彻大悟,一直不甘心这样就去,如此一起过一晚,父亲也应该会稍微安心些去吧!
那年的重阳节,母亲去世前几天,似乎有预感一样,在朋友圈配图转发了杜甫的《九日》:
没想到不出十日,消息就在一早的半夜来了。母亲过世“五七”时无法在家陪伴,一个多月里思念成疾,经常通宵不眠,体重锐减,这是当时留下的片言只语:
朔风到天涯,一城伤落花。
天寒怜秋叶,月静思春芽。
归雁生乡念,霜禽感物华。
望望江东客,何事独长嗟。
而到了农历的小寒时节,父亲也不甘心地随了母亲去了,父母虽然都走得很安详,只是未亡人无论如何一时也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原来“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的这句话,才是至理名言:
辛苦孤花破小寒,
花心应似客心酸。
而父母都去了的那第一个2022年的寒食清明节,魔都又赶上再次“封城”!没有办法,只好以此寄语那一季的啼血子规和满树梨花,代为向父母那尚未远离的亡灵致意:
春去了无痕,寒食结愁根。
子规啼别树,梨花落前村。
路遥徒长念,天迥难招魂。
半载闭门客,此恨与谁论?
于是我更相信小杜的那首《清明》诗,是写给那些伤怀未亡人的:
雨纷纷,欲断魂,
借酒消愁。
恰到好处!
寒食祭奠祖先,清明郊游散心。
宋四家之一的米襄阳,似乎明白后人的心思一样,特意挥洒“八面出锋”之神笔,为我们写就小杜的《清明》诗,简直就是清明诗书作品的绝配:
清明清明,所谓“耳聪目明”,眼睛清澈明亮,才叫明。
都说三年之期一过,亲人就远走高飞,另外去转世投胎,不再回来了。我不是神仙,不知道这话的真假。还记得母亲70岁左右的年纪,就开始说一些看似是胡话一样的开悟之言:
比如又一次照例买了点东西带回去,母亲却说还买什么,都吃不了穿不了的,还不知道哪天就走了。这话如今听来,真是开悟的大实话。
及到父母都去了,这世界上的牵挂事,顿时少了大半;却同是也会觉得,人生少了大半的滋味。
李叔同弘一法师的清明
三年之后的清明节近在眼前,这时刻的心情,似乎也和这反复无常的天气一样时阴时晴的。这会子实在也写不出什么好的文辞,就用去年父母亲去世三周年前,回去祭扫父母的一首小诗,来缅怀今年这寒食清明如弘一法师临终所言“悲欣交集”的特别时刻吧:
父母一向大度开明得很,活着的时候,从来没有为难于我,想来现如今,也一定不会责怪他们笨拙如斯的儿子。
最后祝愿头条的师友:
乙巳寒食清明双节,
心怀感恩,
顺意安康!
这个双节,适合怀念逝去的亲人,更适合:
好好活着!
来源:少年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