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万具白骨堆砌的巴拿马运河:81公里的水道却让航程缩短1万公里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9 07:27 1

摘要:每天,数十艘万吨级巨轮从这里驶过,船底与河床的距离不足5米,堪称“海底穿针”。而一艘巨轮的“买路钱”就高达100多万美元。

在中美洲的“蜂腰”地带,一条全长81.3公里的人工水道劈开了巴拿马地峡,让太平洋与大西洋在此“握手”。

每天,数十艘万吨级巨轮从这里驶过,船底与河床的距离不足5米,堪称“海底穿针”。而一艘巨轮的“买路钱”就高达100多万美元。

这条被称为“世界桥梁”的巴拿马运河,这一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奇迹,却隐藏着跨越三个世纪的大国博弈。今天,让我们来揭开这条“黄金水道”背后的血色与荣光。

时间倒回到1881年,巴黎世博会刚刚落幕,74岁的“苏伊士运河之父”、法国人费迪南德•德雷赛布,拄着拐杖站在巴拿马雨林边缘,这位曾成功主持修建苏伊士运河的传奇工程师,正做着改变世界的美梦。

他自信地向股东们宣称:“只需4年,我们就能凿穿地峡!”然而,这个浪漫计划从一开始就充满血腥。

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巴拿马的早期历史。

巴拿马原本是奇布查、加勒比等印第安部落的家园。1501年沦为西班牙殖民地,1519年建立巴拿马城,成为西班牙在美洲的重要贸易中心,负责转运秘鲁的贵金属和亚洲商品。

殖民期间,巴拿马先后归属危地马拉都督府、秘鲁总督区和新格拉纳达总督区。1671年遭英国海盗摩根洗劫,城市重建后仍为殖民经济枢纽。

1821年,巴拿马脱离西班牙加入大哥伦比亚共和国,1830年随着大哥伦比亚解体而并入新格拉纳达(今天的哥伦比亚)。

回到前面的话题。话说1881年,法国工程师们沿用苏伊士运河的成功方案——“海平面方案”,来开凿巴拿马运河。

但是,不幸的是,他们忽略了一个致命因素——巴拿马地峡的海拔落差,即太平洋比大西洋高出了整整达24厘米!

一旦直接凿通,太平洋的海水将冲向大西洋,运河两岸的山石将立即崩塌,世界各地的海平面和气候将出现巨变!

而在修建过程中,更是困难重重。暴雨引发的泥石流经常像巨兽般吞噬整个工地,更可怕的是疟疾和黄热病,高峰期每天有200名工人死亡。一位幸存者在日记中写道:“早上还在和工友说笑,下午就被装进裹尸袋抬走。”

这场持续8年的灾难,最终付出了2.2万条生命和2.87亿美元(相当于今天的70亿美元)的代价,运河也彻底成为了一个烂尾工程。

1889年,德雷赛布公司宣告破产,这位“苏伊士运河之父”在法庭上颤抖着说:“我输掉了一切,但我相信人类终会成功。”他的预言没错,但胜利者却不是法国人。

1903年11月3日,巴拿马城突然响起枪声。美国军舰纳什维尔号悄然停靠港口,150名海军陆战队士兵冲进总统府。

这不是政变,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独立宣言”。

自19世纪中叶美国建成横贯巴拿马地峡的铁路开始,就一直觊觎运河开凿权。

法国开凿运河失败后,美国以另一种方式获取了开凿权:支持巴拿马独立,作为交换条件,巴拿马必须允许美国开凿运河,并进行运营!

事实上,有了美国的参与,巴拿马的独立异常顺利。1903年,巴拿马分离主义者曼努埃尔·阿马多尔·格雷罗在美国的支持下发动武装叛乱,脱离哥伦比亚。

当哥伦比亚政府试图派海军镇压时,美军立即派遣军舰封锁巴拿马海岸线,阻止哥伦比亚军队登陆,并迅速承认巴拿马独立。

这一军事威慑直接瓦解了哥伦比亚的平叛尝试,让巴拿马的独立成为既成事实。

而在巴拿马独立后仅仅12天,美国便与巴拿马签订《美巴条约》,以区区1000万美元的低价永久获得运河区(面积1673平方公里)的使用权,并掌控了运河的开凿、运营及防务权。同时,条约还规定,美国可随时干预巴拿马内政,将运河区事实上变成了“国中之国”。

正如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所言:“我拿到了运河区,就像拿住了一条大棒!”

但是,开凿运河远比想象中艰难,此后美国人真正的挑战才刚开始。

美国工程师很快发现,法国人留下的烂摊子是多么可怕:300公里长的工地杂草丛生,生锈的机器上爬满了藤蔓。更棘手的是疾病,美军军医发现,罪魁祸首竟是不起眼的蚊子!

好在,他们用“烟熏+隔离”的硬核手段,在两年内将疟疾死亡率从17%降到0.2%。

与此同时,美国工程师史蒂文斯提出了革命性方案:“水闸+人工湖”!

美国人在查格雷斯河上建造加通大坝,形成世界最大的人工湖。这个海拔26米的“空中运河”,不仅解决了水位差问题,还通过三级船闸系统,将挖掘量减少了三分之二。

1914年8月15日,第一艘货轮Ancon号缓缓通过运河。

当它的船头劈开加通湖的碧波时,整个世界都为之沸腾。这条全长81公里的运河将大西洋与太平洋的航程缩短了1.5万公里,纽约到旧金山的航期从6个月骤降至2周!

数据更能说明问题:1920年运河年收入达1.3亿美元(相当于今天的20亿美元),美国从中赚取的利润超过最初投资的10倍。

但在繁荣背后,是28000名劳工的亡魂(法国修建时期22000名,美国修建时期6000名)。他们来自牙买加、巴巴多斯、中国,甚至还有500名日本合同工。

主权的抗争之路

从通航之日起,巴拿马运河区就成为美国的“国中之国”。

美国在运河区实行种族隔离政策。6万居民中,巴拿马人被禁止进入游泳池、学校和电影院。1964年1月9日,一名巴拿马学生试图在运河区升国旗,引发了美军血腥镇压。22名青年倒在枪口下,史称“国旗事件”。这场悲剧点燃了全国怒火,巴拿马人开始了长达35年的抗争。

20 世纪 60 年代至 70 年代,巴拿马爆发了多次大规模的反美运动,要求收回运河主权。终于,1977 年,巴拿马与美国签订新的《美巴条约》,规定从 1979 年起,巴拿马逐步参与运河的管理和运营,并在 1999 年收回运河的全部主权。

后来曾经发生波折。1989年美国军事入侵巴拿马,扶持亲美政府,企图否定条约,但是,这一事件仍然未能阻止主权移交进程。

1999年12月31日午夜,当美军最后一批士兵撤离运河区,巴拿马总统米蕾娅•莫斯科索接过象征主权的银钥匙时,全国上下沸腾了。这条黄金水道终于回到了它真正的主人手中。

新时代的挑战

然而,这条“世界桥梁”面临新的挑战。气候变化导致的干旱,使加通湖水位下降,迫使船只减载通行,但与此同时,为增加运载量,船舶却又越造越大,这使得运河的原有规模逐渐难以满足航运需求。

许多大型油轮、集装箱船等由于体积过大,无法通过巴拿马运河,只能选择绕行合恩角或好望角,这大大增加了运输成本和时间,同时巴拿马也减少了收入。

2007年,巴拿马总统托里霍斯做出了一个震惊世界的决定——扩建运河!他在国会演讲时挥舞着数据:“现有航道只能容纳5%的现代货轮,我们必须打造世纪工程!”

经过9年的建设,2016年6月26日,扩建后的运河正式通航。

中国公司也参与了运河扩建工程,当第一艘中国货轮“中远海运巴拿马号”鸣笛通过新船闸时,巴拿马运河管理局局长米格尔感慨:“这是东方与西方的握手。”(本文由千年兰亭在今日头条独家首发,谢绝转载)

运河的启示

今天,每天有40艘船只通过巴拿马运河,每艘船平均节省燃油费30万美元。这条承载着全球5%贸易量的“黄金水道”,它的故事仍在继续。

站在米拉弗洛雷斯水闸观景台,看着万吨巨轮在钢索牵引下缓缓上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工程奇迹,更是一部人类文明的进化史。

从法国人的浪漫幻想,到美国人的铁血强权,再到巴拿马人的不屈抗争;从劳工的血泪付出,到中国基建的逆袭,这条运河见证了大国博弈,也承载着人类突破地理桎梏的永恒追求。

或许正如运河管理局墙上的那句话:“我们不是在修建运河,而是在雕刻未来。”

但是,就在本月初,李嘉诚却要将包括巴拿马首尾港囗在内的43个港口,一起卖给美国公司。对于此事,你怎么看待?

1.纯属商业行为

2.被逼无奈

3.卖国行为

4.不好说

来源:千年兰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