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让很多年轻人感到迷茫和疲惫,他们渴望在旅行中寻找生活的意义和内心的平静。云南,这片神秘而美丽的土地,每年都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
文:清风唏嘘语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让很多年轻人感到迷茫和疲惫,他们渴望在旅行中寻找生活的意义和内心的平静。云南,这片神秘而美丽的土地,每年都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
古老的民族传统与现代文明在这里交融碰撞,有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故事。当都市里的程序员遇到淳朴的少数民族姑娘,当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与传统习俗发生冲突,究竟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一次看似普通的旅行,一个意外的小插曲,可能就会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
01
深夜十一点,办公楼里只剩下几盏孤独的灯光。林致远盯着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的代码,眼睛已经干涩得厉害。手机屏幕亮了一下,是苏雨柔发来的消息:“致远,我们分手吧。我想了很久,我们真的不合适。你永远只知道工作,从来不懂浪漫,也不懂我要的是什么。”
致远看着这条消息,手指在键盘上停了很久,最后只回了两个字:“好的。”
三年的恋情就这样结束了。致远关掉电脑,收拾东西准备回家。电梯里,他看着镜子中的自己,眼圈发黑,头发乱糟糟的,确实像苏雨柔说的那样,除了工作什么都不会。
回到租住的小公寓,致远躺在床上睡不着。他想起和苏雨柔第一次见面时,她笑着说要带他去看世界。后来工作越来越忙,加班成了家常便饭,两个人见面的时间越来越少。苏雨柔抱怨过很多次,说他像个机器人,只会写代码,不会生活。
周末的早晨,致远刷朋友圈时看到同事小王发的云南旅游照片。蓝天白云下,古老的建筑静静地立着,远山如黛,湖水如镜。小王配文写道:“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
致远盯着照片看了很久,忽然有了冲动。他打开旅游网站,搜索云南旅游团,最后选了一个“七彩云南六日游”的团队。报名费用对他来说不算便宜,但他想逃离这座让他窒息的城市,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
报名完成后,致远给公司请了假。主管听说他要出去旅游,很是惊讶:“小林,你这是破天荒头一次请这么长的假啊。”
致远苦笑:“是啊,我觉得自己需要放松一下。”
出发前一晚,致远收拾行李时发现自己除了工作服就是睡衣,连一件像样的休闲装都没有。他想起苏雨柔说过的话:“你的生活里除了代码就是bug,什么时候能活得像个正常人?”
第二天早上,致远拖着行李箱来到机场集合点。导游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人,皮肤黝黑,看起来很有经验。他自我介绍说姓罗,大家叫他罗师傅就行。
团队里一共十二个人,除了致远,其他人都是结伴而来。有三对夫妻,两对闺蜜,还有一家三口。致远一个人显得格格不入,他站在队伍最边上,默默地听罗师傅介绍行程安排。
“这次我们要去昆明、大理、丽江、西双版纳,六天五夜,保证让大家不虚此行。”罗师傅说话带着云南口音,听起来很亲切,“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找我。”
队伍里有个三十多岁的女人特别热情,她主动跟致远搭话:“小伙子一个人出来旅游啊?我叫韩丽,你叫我韩姐就行。”
致远点点头:“我叫林致远,第一次来云南。”
韩姐笑道:“那你来对了,云南可美了。我来过好几次,每次都有新发现。”
登机时,致远坐在靠窗的位置。飞机起飞的那一刻,他看着窗外越来越小的城市,心里涌起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感。也许苏雨柔说得对,他确实需要走出自己的小世界,去看看外面的天地。
02
飞机降落在昆明长水机场时,已是下午时分。走出机场,致远感受到了云南特有的清新空气,和北京的雾霾比起来,这里简直是天堂。
罗师傅带着大家坐上旅游大巴,开始介绍云南的基本情况:“云南有二十五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习俗。大家在游览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
第一站是昆明的石林风景区。致远跟着队伍走在奇形怪状的石头之间,拍了不少照片,但心思并没有完全投入进去。他总是不自觉地想起苏雨柔,想起她曾经说过要和他一起去旅行的话。
韩姐很热心,一路上给致远介绍各种景点的来历和传说。“小林啊,你看起来心事重重的,是不是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了?”
致远摇摇头:“没什么,可能是工作压力太大,想放松一下。”
“那就对了,”韩姐拍拍他的肩膀,“出来旅游就是要忘掉那些烦心事,好好享受生活。”
第二天,团队来到大理古城。青石板路,白族民居,苍山洱海,一切都美得像画一样。致远在洱海边坐了很久,看着远山如黛,湖水波光粼粼,心情渐渐平静下来。
队伍里的小赵夫妇是新婚不久,到哪里都要拍合影,恩爱得让人羡慕。致远看着他们,想起自己和苏雨柔交往三年,却从来没有一起出去旅行过。每次苏雨柔提议出去玩,他总是说工作太忙,下次一定。现在想来,下次永远不会到了。
第三天是丽江古城。青石板路上游人如织,家家户户门前都挂着红灯笼,充满了古朴的韵味。致远一个人走在小巷里,听着远处传来的纳西古乐,心情格外宁静。
在一家银饰店里,致远看到了一个穿着民族服装的姑娘正在给游客介绍银饰的制作工艺。她看起来二十岁出头,皮肤白皙,五官精致,头上戴着一朵粉色的茶花,笑容灿烂得像阳光。
“这些银饰都是我们当地工匠手工制作的,每一件都有自己的寓意。”姑娘的声音很甜美,带着轻微的口音。
致远不自觉地多看了几眼,姑娘注意到了,友善地冲他笑了笑。那一刻,致远感觉心跳漏了一拍,这是他和苏雨柔分手后第一次对异性产生好感。
韩姐走过来问:“小林,看中什么了?要不要买个纪念品?”
致远摇摇头,跟着队伍离开了银饰店。但那个姑娘的笑容却深深印在了他的脑海里。
晚上回到酒店,致远躺在床上,想起白天在银饰店遇到的那个姑娘。她和苏雨柔完全不同,苏雨柔是典型的都市女孩,时尚现代,而这个姑娘身上有种朴实的美,让人心生暖意。
第四天一早,罗师傅宣布要前往西双版纳。在车上,他详细介绍了当地的民族文化:“西双版纳主要是傣族聚居地,傣族人民非常友善,但他们的习俗也很特别。大家要记住,这里的很多习俗都有深刻的含义,不要随便触碰当地人的服饰和饰品,特别是姑娘们头上的花,那是有特殊意义的。”
致远戴着耳机,心不在焉地听着。耳机里播放的是他和苏雨柔共同喜欢的歌曲,那些熟悉的旋律让他的思绪又飞回了过去。他想起苏雨柔最后一次见面时说的话:“致远,你什么时候能像欣赏代码一样欣赏我就好了。”
当时他没有回答,现在想来,也许苏雨柔说得对。他确实不懂得欣赏生活中的美好,总是把注意力放在工作上,忽略了身边最重要的人。
03
西双版纳的空气温暖湿润,满眼都是热带植物。团队入住的酒店就在澜沧江边,从房间窗户望出去,江水悠悠,对岸是连绵的青山。
下午,罗师傅带着大家来到民族文化村。这里保留着各种少数民族的传统建筑和生活方式,游客可以近距离体验民族文化。
“今天下午有傣族舞蹈表演,大家可以观看并拍照留念。”罗师傅提醒道,“但是记住我之前说的,不要随便碰触演员的服饰。”
致远跟着队伍走进文化村,各种民族建筑让他眼花缭乱。竹楼、吊脚楼、石板房,每一种建筑都有自己的特色。空气中弥漫着檀香的味道,让人心情格外宁静。
表演开始了,几个穿着傣族服装的姑娘翩翩起舞。她们的动作优美柔和,像流水一样自然。致远在人群中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正是白天在丽江银饰店遇到的那个姑娘。
她今天穿着一身蓝色的傣族服装,头上依然戴着那朵粉色的茶花。在夕阳的照射下,她旋转起舞,长发飘逸,花朵摇曳生姿,美得让人屏息。
致远看得入神,完全忘记了周围的一切。他想起苏雨柔曾经说过的话:“你什么时候能像欣赏代码一样欣赏我就好了。”现在他明白了,原来欣赏美是这样的感觉,让人心动,让人忘记一切烦恼。
表演结束后,游客们纷纷围上去拍照。致远站在人群外围,举起手机想拍一张那个姑娘的照片。就在这时,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从他身边跑过,不小心撞了他一下。
致远身体失去平衡,踉跄着向前摔去。本能地,他伸出双手想要稳住身体,却不偏不倚地抓住了那个姑娘头上的茶花。
“撕拉”一声,茶花连同发簪一起被扯了下来,姑娘的长发瞬间散落下来,如瀑布般垂在肩膀上。
周围瞬间安静了。
所有人都停下了手中的动作,用一种复杂的眼神看着致远。姑娘的脸色变得很奇怪,其他几个傣族工作人员也都停下了动作,表情严肃起来。
致远手里拿着那朵茶花,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他想道歉,但不知道该说什么。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紧张的气氛,让他感到不安。
“阿依莲,没事吧?”一个年纪稍大的傣族女人走过来,关切地问道。
被叫做阿依莲的姑娘摇摇头,但脸色依然很难看。她看了看致远,又看了看地上的发簪,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
罗师傅匆匆赶来,看到地上的茶花和发簪,脸色瞬间变得苍白。他快步走到致远身边,拉着他的胳膊压低声音说:“小伙子,你闯大祸了。”
“什么意思?”致远莫名其妙,“我只是不小心碰到了她的花,有这么严重吗?”
罗师傅看了看周围越来越多的围观者,声音更低了:“按照傣族的传统习俗,你这样做了,就走不掉了。”
致远感觉大脑一片空白,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他看着阿依莲,想要解释什么,但姑娘已经转身离开了。其他工作人员也都散去,只留下游客们在那里窃窃私语。
韩姐走过来,担心地问:“小林,发生什么事了?”
致远摇摇头:“我也不知道,可能是我无意中冒犯了当地的习俗。”
小赵夫妇也围过来,小赵的老婆说:“应该没什么大事吧,又不是故意的。”
但致远心里很不安,特别是看到罗师傅那种凝重的表情。他总觉得事情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04
回到酒店后,罗师傅把致远叫到一边,详细解释了傣族关于茶花的传统习俗。
“在傣族传统中,未婚姑娘头上的茶花是非常神圣的,”罗师傅的表情很严肃,“它代表着纯洁和等待,只有她未来的丈夫才能摘下。如果被外族男子摘下,按照古老的习俗,这个男子要么迎娶这个姑娘,要么支付巨额的赔偿金来弥补对姑娘名誉的损害。”
致远听得目瞪口呆:“这不是开玩笑吧?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还有这种习俗?”
“当然,现在大部分人都不会严格按照古老习俗来处理这种事情,”罗师傅叹了口气,“但是阿依莲的家庭比较传统,她奶奶是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者,对传统习俗非常看重。”
致远感觉头很大:“那我该怎么办?”
“我也不知道,”罗师傅摇摇头,“这种事情我还是第一次遇到。你先回房间休息,我去了解一下情况。”
致远回到房间,坐在床上看着手机里苏雨柔的照片,心情复杂极了。他想起阿依莲散落的长发和那双清澈的眼睛,又想起罗师傅刚才说的话,感觉自己像是掉进了一个无法理解的世界。
敲门声响起,是韩姐的声音:“小林,开门,韩姐有事跟你说。”
致远打开门,韩姐走进来,脸上写满了担忧:“听说你惹上麻烦了?要不要韩姐帮你想想办法?我认识一些当地人,也许能帮上忙。”
致远苦笑:“韩姐,我自己的事都处理不好,现在又给别人添麻烦了。我女朋友刚跟我分手,说我不懂生活,现在看来她说得对。”
韩姐拍拍他的肩膀:“别这么说,谁都会遇到意外。那个姑娘叫什么来着?阿依莲?她人看起来不错,也许事情没有你想的那么糟糕。”
“我希望如此。”致远叹了口气。
第二天早上,致远主动找到阿依莲,想要当面道歉。他打听到阿依莲在文化村附近的一个茶摊帮忙,就一个人走了过去。
茶摊很简朴,几张竹桌,几把竹椅,在茂密的热带植物掩映下显得很有情调。阿依莲穿着普通的衣服,正在帮一个年纪大的傣族阿婆收拾茶具。
看到致远走过来,阿依莲的表情有些复杂,既不是愤怒,也不是友善,而是一种说不清的情绪。
“对不起,昨天是我不小心...”致远走到她面前,想要解释昨天的事情。
“你不用道歉,”阿依莲打断了他的话,“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
“那就好,”致远松了口气,“我还以为你会生我的气。”
阿依莲低头摆弄着茶具,没有看他:“但是我奶奶已经知道这件事了,她很生气。按照我们的传统,这件事不能就这样算了。”
致远的心又提了起来:“那我应该怎么办?我可以赔偿,或者用其他方式弥补。”
“我也不知道,”阿依莲的声音很轻,“奶奶说要见你一面,亲自跟你谈这件事。”
“好,我什么时候都可以。”致远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阿依莲抬头看了他一眼,眼中闪过一丝什么情绪:“你确定吗?我奶奶是个很传统的人,她对这种事情看得很重。”
“我确定,”致远点点头,“这是我应该承担的责任。”
阿依莲沉默了一会儿:“那明天下午,你跟我去见奶奶吧。”
05
第二天下午,阿依莲带着致远来到一个传统的傣族村寨。村子不大,几十户人家散落在椰子树和芭蕉树之间,竹楼错落有致,一条小河从村中缓缓流过。
阿依莲的奶奶住在村子最里面的一座竹楼里。老人家七十多岁了,但精神矍铄,穿着传统的傣族服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眼神犀利得让人不敢直视。
“奶奶,这就是昨天那个人。”阿依莲用傣语跟奶奶说了几句话。
奶奶打量着致远,眼神中带着审视和威严。她说话带着浓重的方言口音,致远完全听不懂,只能通过阿依莲翻译。
“奶奶说,让你把昨天的事情详细说一遍。”阿依莲翻译道。
致远老老实实地把昨天的经过说了一遍,强调自己是无意中碰到的,绝没有冒犯的意思。
奶奶听完后,沉默了很久。她看着致远,又看看阿依莲,眼中闪过复杂的情绪。最后,她缓缓开口说了一句话。
阿依莲翻译时脸色变得很奇怪:“奶奶说,按照我们的传统,你摘了我的茶花,就要娶我,或者...”
“或者什么?”致远紧张地问。
阿依莲犹豫了一下:“或者,你要在我们村里住一个月,帮村里做一件事情。如果你做到了,这件事就算过去了。如果做不到...”
“做不到会怎么样?”致远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阿依莲看着致远的眼睛,慢慢说出了让人毛骨悚然的话:“做不到的话,奶奶说...你这辈子都别想离开云南了。”
致远感觉后背发凉,看着奶奶那双深邃的眼睛,一时间不知道她是在开玩笑还是认真的。在这个偏僻的村寨里,在这个传统的傣族老人面前,他忽然意识到自己可能真的陷入了一个超出自己理解范围的情况。
“什么事情?”致远努力保持冷静,“我需要帮村里做什么?”
奶奶又说了一段话,阿依莲翻译:“奶奶说,这件事情比较复杂,需要时间解释。今天先这样,你回去考虑一下,明天再来。”
回去的路上,致远问阿依莲:“你奶奶说的是真的吗?如果我不按照她的要求做,真的不能离开云南?”
阿依莲没有直接回答,只是说:“我奶奶从来不开玩笑,特别是涉及传统习俗的事情。”
这天晚上,致远彻夜难眠。他想起苏雨柔分手时说的话,想起自己这些年单调乏味的生活,又想起阿依莲的笑容和奶奶威严的眼神。他感觉自己像是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
06
其他团友得知致远的遭遇后,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担忧和不解。
韩姐最着急:“小林,这简直太荒谬了!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还有这种事?要不要我们帮你想想办法?”
小赵夫妇也很担心:“要不我们报警吧?或者联系领事馆?这种强迫别人的行为肯定是违法的。”
只有罗师傅表情复杂,他劝大家不要贸然行动:“这里的情况比较特殊,民族地区有自己的处理方式。而且阿依莲一家在当地很有威望,贸然报警可能会让事情变得更复杂。”
“那总不能真的让小林留在这里一个月吧?”韩姐不服气,“这不是绑架是什么?”
致远摇摇头:“大家别担心,我觉得事情可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严重。我明天再去见见那位奶奶,听听她具体要我做什么。”
当天晚上,致远睡不着觉,一个人走出酒店,想到村子里走走,看看能不能了解更多情况。
村子里很安静,只有远处传来虫鸣声。致远走在小路上,忽然听到前面竹楼里传来说话声。他走近一些,发现是阿依莲和奶奶在说话。
虽然听不懂傣语,但从她们的语气和表情来看,似乎在讨论什么重要的事情。致远躲在椰子树后面,想听清楚她们在说什么。
过了一会儿,阿依莲用普通话说:“奶奶,我觉得这样不太好,万一他真的生气了怎么办?”
奶奶回答的也是普通话,虽然带着口音,但致远能听懂:“依莲啊,这是我们村子最后的机会了。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传统的织锦技艺快要失传了。村里正在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急需一个懂技术的人来帮助我们建立数字化档案和网络推广平台。”
阿依莲叹了口气:“可是他是个程序员,会愿意帮我们吗?”
“所以我们要试试看,”奶奶的声音很坚定,“如果他真心愿意帮助我们,那这个茶花事件就是天意。如果他只想敷衍了事,那说明他不是我们要找的人。”
致远听到这里,忽然明白了什么。原来奶奶要他做的事情,和什么传统习俗没有关系,而是希望他能帮助村子保存和传承传统文化。
但让他更意外的是阿依莲接下来的话:“奶奶,其实我有点担心。他看起来是个好人,但我们这样欺骗他,真的对吗?”
“我们没有欺骗他,”奶奶说,“茶花的习俗确实存在,只是我们换了一种处理方式。而且依莲,你不是一直说要找一个能理解你、支持你事业的人吗?也许这是个机会。”
阿依莲沉默了一会儿:“可是奶奶,我们这样做,他会不会觉得我们在算计他?”
“如果他真的是个好人,就会理解我们的苦衷。如果他只是个自私的城里人,那我们也不稀罕他留下来。”
致远听到这里,心情更加复杂了。他没想到阿依莲竟然是个大学生,而且还有自己的事业追求。更没想到这个看似简单的民族习俗背后,竟然隐藏着一个村庄对传统文化的担忧和坚守。
他悄悄离开了,回到酒店后整夜思考。一方面,他觉得被欺骗了,有些愤怒;另一方面,他又被这种为了保护传统文化而付出的努力所感动。
07
第二天,致远再次来到阿依莲奶奶的竹楼。这一次,他的心情完全不同了。
“奶奶,昨天您说要我帮村里做一件事,能具体说说是什么吗?”致远开门见山地问。
奶奶看了他一眼,然后开始详细介绍村子面临的困境。原来,这个村子有着几百年的织锦传统,村里的妇女世代都会这门手艺。但是近些年来,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愿意学习传统手艺的人越来越少。
“我们正在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需要建立完整的数字化档案,”奶奶说,“还要在网上推广我们的产品,这些我们都不会。”
阿依莲在一旁补充:“我虽然学过计算机,但一个人的力量太有限了。我们需要一个真正懂技术的人来帮助我们。”
致远听完后,沉默了很久。他想起昨晚偷听到的对话,知道她们对自己有所隐瞒,但也理解她们的苦衷。
“我昨晚听到了你们的谈话,”致远坦白地说,“我知道你们并不是真的要按照古老习俗来处理这件事。”
阿依莲的脸瞬间红了,奶奶的表情也有些尴尬。
“对不起,”阿依莲低头说,“我们不应该这样欺骗你。但是我们真的很需要帮助,不知道该怎么开口。”
致远看着她们,心情很复杂:“我可以理解你们的想法,但是我想问一个问题。如果我留下来帮忙,是因为什么?是因为那个所谓的习俗,还是因为你们真的需要我?”
奶奶和阿依莲对视了一眼,最后还是阿依莲回答:“我们希望是因为你真心愿意帮助我们,而不是被迫留下。”
致远点点头:“那好,我留下来。不是因为什么习俗,而是因为...我觉得这件事很有意义。”
阿依莲抬起头,眼中有惊喜也有疑惑:“你确定吗?你不是被我们逼的?”
“不是,”致远说,“其实我一直在寻找生活的意义。我女朋友离开我,说我不懂生活,只会工作。也许这是个机会,让我重新认识自己。”
当天晚上,致远给苏雨柔打了个电话,告诉她自己可能不会按时回去。
“你又在逃避现实,”苏雨柔在电话里说,“致远,你永远都是这样,遇到问题就想换个环境。但问题是你自己,不是环境。”
“也许你说得对,”致远说,“但这一次,我不想再逃避了。我想试着做一些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挂了电话后,致远看着窗外的热带夜空,心情前所未有的平静。也许苏雨柔说得对,他确实在逃避。但这一次,他想要面对的不是逃避,而是一种全新的生活可能性。
08
致远真的在村里住了下来。第一周,他主要是了解村子的织锦工艺和文化历史。那些年纪大的妇女们用她们灵巧的双手,在古老的织机上创造着美丽的图案。每一个图案都有自己的含义,代表着不同的祝福和愿望。
阿依莲带着他走访了村里的每一户人家,记录下每一种织锦技法和图案的来历。致远发现,这些看似简单的手工艺品,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第二周,致远开始着手建立数字化档案。他用专业的摄影设备记录下每一道工序,每一种图案,每一个工具的使用方法。阿依莲在旁边协助,她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派上了用场。
两个人一起工作时,致远发现阿依莲不仅聪明,而且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她告诉致远,她大学学的是计算机专业,本来可以在大城市找到很好的工作,但她选择回到家乡,就是想用现代技术帮助传承传统文化。
“我的同学都说我傻,”阿依莲说,“放着大城市的好工作不要,回到这个小村子。”
“我不觉得你傻,”致远说,“我觉得你很勇敢。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敢于为自己的理想付出。”
第三周,致远开始设计网站和网络销售平台。他发现,村里的织锦产品质量很高,但缺乏包装和推广。他设计了精美的网站,每一件产品都配有详细的介绍和制作过程的视频。
同时,他还开设了网络直播销售平台,让村里的妇女们可以在线展示织锦技艺,直接与消费者交流。第一次直播时,观看人数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
“这些织锦太美了!”
“真正的手工艺品,值得收藏!”
“支持传统文化传承!”
网友们的评论让村里的妇女们激动不已,她们从来没想到自己的手艺会受到这么多人的喜爱和认可。
第四周,致远开始培训村里的年轻人使用新的销售平台。一些原本在外打工的年轻人看到了家乡的新变化,开始考虑回来发展。
阿依莲看着这一切,眼中满含泪水:“致远,谢谢你。你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应该是我谢谢你们,”致远说,“是你们让我找到了生活的新意义。”
一个月很快就过去了。村里的织锦产品在网上销售得很好,数字化档案也建立完成,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材料已经递交上去。
09
一个月期满的那天,致远站在村口,背着行李。阿依莲和奶奶都来送他。
“你真的要走吗?”阿依莲问,声音有些颤抖。
致远看着远山和夕阳,又看看阿依莲:“我在城里还有工作要处理,公司那边不能总是空着。但是...”
他停顿了一下:“我会回来的。什么时候回来,我也说不准,也许下个月,也许年底,但我一定会回来。”
阿依莲眼中闪着泪花:“那你这次走了,我怎么知道你真的会回来?”
致远想了想,伸手摘下阿依莲头上新戴的那朵茶花:“那我带着它,算是...保证?”
阿依莲笑了,那笑容比一个月前更加灿烂:“好,这次我主动给你的,不算你摘的。”
致远接过茶花,小心地放在胸前的口袋里。这一次,没有人说“你走不掉了”,但他知道,自己的心,确实走不掉了。
火车启动时,致远透过窗户看到阿依莲站在站台上挥手。她穿着那件蓝色的傣族服装,在夕阳下像一朵盛开的花。
手机响起,是一条短信。不是苏雨柔,而是阿依莲:“路上小心,村里的网站已经有三千多个订单了,大家都很开心。我们等你回来。”
致远微笑着回复:“我也在等,等我把城里的事情处理完,等我想清楚一些事情。”
火车越开越远,窗外的云南风景渐渐消失在暮色中。致远摸着胸前口袋里的茶花,闭上眼睛。他想起这一个月来的经历,想起阿依莲的笑容,想起村里妇女们织锦时专注的神情,想起那些古老的传统在现代技术帮助下重新焕发生机。
他忽然明白了,生活的意义不在于逃避什么,而在于找到值得坚守的东西。苏雨柔说他不懂生活,也许以前确实如此。但现在,他觉得自己正在学会真正地生活。
窗外的夜色渐浓,远山如黛,星光点点。致远知道,无论走到哪里,心中都会有一个地方永远为云南、为那个小村庄、为阿依莲而保留着。
有些东西,一旦在心里生根发芽,就真的走不掉了。
来源:流心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