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岳阳/王思亮AM:开发出渗透能直驱柔性压力传感器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5 07:11 1

摘要:渗透能作为一种广泛存在于海水、盐碱湖等自然环境中的可再生资源,其开发利用一直面临重大挑战:传统的渗透能收集往往需要经过收集、储存和转换等多个复杂步骤,限制了其在便携式电子设备中的应用。如何实现渗透能的直接、高效利用,成为当前能源与传感领域的研究热点。

渗透能作为一种广泛存在于海水、盐碱湖等自然环境中的可再生资源,其开发利用一直面临重大挑战:传统的渗透能收集往往需要经过收集、储存和转换等多个复杂步骤,限制了其在便携式电子设备中的应用。如何实现渗透能的直接、高效利用,成为当前能源与传感领域的研究热点。

近日,安徽大学岳阳副教授、王思亮副教授和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马亚楠教授合作,受人体皮肤生物传感机制的启发,成功开发出一种直接由渗透能驱动的离子型压力传感器。该传感器利用二维材料的可调纳米流体效应,通过机械调控层间距来实现离子选择性迁移,从而将外部压力转化为可编码的电信号。经几何结构优化后,该传感器表现出超高输出电压(达13.10 V)、快速响应/恢复时间(115.0/128.0 ms)和宽压力检测范围(最高360 kPa)。结合深度学习算法,该传感器在单传感器手势识别中实现了95.78%的准确率,为人机交互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相关论文以“Osmotic Energy Directly Driving Flexible All-Solid-State 2D Nanofluidic Pressure Sensors”为题,发表在

Advanced Materials上,论文第一作者为Yu Gengchen。

图1展示了该离子型压力传感器的工作机制。与传统纳米流体系统需经历能量的生成、转换与利用多个阶段不同,该传感器借鉴了人体皮肤机械感受器的工作方式,通过离子浓度梯度直接产生电信号。图1c和d分别对比了生物皮肤与离子型压力传感器的工作过程。模拟结果显示,当垂直多通道尺寸从2纳米压缩至1纳米时,阳离子分布更集中(图1e),离子选择性、扩散通量与电位差均随通道尺寸减小而显著提高(图1f–h)。这一机制源于双电层重叠效应增强了纳米通道内的离子选择性。

图1. 离子型压力传感器的工作机制。 a) 传统纳米流体系统中能量的生成、转换与利用示意图。 b) 离子型压力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c,d) 生物皮肤(c)与离子型压力传感器(d)的工作过程示意图。 e) 垂直多通道尺寸从2 nm压缩至1 nm时的阳离子分布。 f) 垂直多通道模型中离子选择性、扩散通量与电位差随通道尺寸的变化。 g) 单通道中心轴线上阳离子浓度分布的放大视图。 h) 阳离子浓度与通道尺寸的定量关系。

图2进一步通过理论计算揭示了二维氧化石墨烯(GO)纳米通道中的离子传输机制。GO表面富含含氧官能团,呈现不均匀静电电位分布(图2a,b),导致阳离子(K⁺)比阴离子(OH⁻)更易吸附和迁移(图2c–f)。DFT计算表明,K⁺的迁移能垒远低于OH⁻,层间距的减小显著降低了K⁺的层间迁移能垒(图2g,h),从而优化了整个离子传输过程。电化学阻抗谱(EIS)结果验证了在周期性外力作用下离子电导率的变化(图2i,j),进一步支撑了该传感器在压力下的力-电转换机制。

图2. 二维纳米流体通道中的离子传输机制。 a) GO表面阳离子/阴离子传输示意图。 b) GO的静电电位分布图。 c) K⁺和OH⁻在GO表面的吸附能。 d) K⁺和OH⁻在GO表面的差分电荷密度图。 e) K⁺和OH⁻在GO上的迁移能垒。 f) K⁺和OH⁻在GO表面的迁移路径。 g) 不同层间距下K⁺的层间与层内迁移能垒。 h) 层间距为16.5 Å和6.5 Å时K⁺迁移示意图。 i,j) 压力传感器在按压(i)和释放(j)过程中的EIS谱图。

图3全面展示了该压力传感器的性能。传感器具备快速的响应与恢复时间(图3a),能够准确检测不同频率的刺激信号(图3b),并在4万次循环测试后仍保持稳定(图3c)。随着压力增大,电流-电压曲线斜率逐渐变陡(图3e),说明内部电阻减小,离子迁移效率提高。此外,该传感器还表现出良好的充放电特性(图3f,g),可通过叠加氧化还原电位进一步提升输出电压(图3h–j),例如使用铝箔与MXene叠加后电位可达1.38 V。

图3. 压力传感器的性能。 a) 传感器在低压力和高压力下的响应与恢复时间。 b) 传感器在不同频率下的力-电响应。 c) 传感器在4万次循环测试中的稳定性。 d,e) 传感器在不同压力下的力-电响应曲线(d)和I–V曲线(e)。 f) 压力传感器的恒电流充放电(GCD)曲线。 g) 充放电过程中离子定向迁移示意图。 h,i) 装置结构产生氧化还原电位、浓度差电位及叠加电位示意图(h),以及在360 kPa下对应的最大输出电压(i)。 j) 在一侧覆盖MXene、Zn和Al箔时传感器的力-电响应曲线。

图4介绍了仿电鳗发电器官的堆叠设计策略,通过垂直堆叠多个单元,实现了高达13.1 V的输出电压(图4c),能直接点亮LED灯(图4d)。与非堆叠设计相比,堆叠传感器在灵敏度、响应时间和动态监测性能方面均显著提升(图4e–g),展现出良好的集成与应用潜力。

图4. 堆叠设计与压力传感器的相应性能。 a) 电鳗产生超高电压的示意图。 b) 垂直堆叠设计的装置及放大单元示意图。 c) 垂直堆叠设计实现最高13.1 V的输出电压。 d) 该装置可成功点亮LED灯泡。 e–g) 非堆叠与堆叠传感器在力-电响应(e)、响应/恢复时间(f)和静态/动态监测(g)方面的对比。

图5则展示了该传感器与深度学习算法结合,应用于人机交互的实际场景。通过单传感器检测手腕肌腱的微小波动,系统能够实时识别不同手势,并控制机械臂进行相应动作(图5a,d,e)。神经网络模型对五种手势的识别准确率高达95.78%(图5b,c),表现出极强的实用性和泛化能力。

图5. 压力传感器结合深度学习应用于人机交互。 a) 基于单传感器的人机交互系统训练过程与实时识别流程示意图。 b) 通过神经网络对不同手势进行特征提取的示意图。 c) 手势识别的混淆矩阵,准确率为95.78%。 d,e) 通过压力传感器实现实时人机交互操控机械臂。

该研究成功开发出一种以渗透能为直接驱动源的高性能柔性压力传感器,不仅解决了传统渗透能利用中的多步转换问题,还通过结构设计与算法融合,实现了高精度、自供能的人机交互系统。这项研究为渗透能在实际场景中的直接应用提供全新范式,尤其在可穿戴电子、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领域具有广阔前景。

声明: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学之处,请在下方留言指正!

来源:瑶哥科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