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广东省粤东经济科技研究院院长王宋涛博士和研究员刘苏洋研究团队在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npj climate and atmospheric science》(自然子刊,JCR一区,中科院分类一区,影响因子9.4)和《BMC Public Health》(J
近期,广东省粤东经济科技研究院院长王宋涛博士和研究员刘苏洋研究团队在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npj climate and atmospheric science》(自然子刊,JCR一区,中科院分类一区,影响因子9.4)和《BMC Public Health》(JCR一区,中科院分类二区,影响因子3.6)连续发表两项重要学术成果,王宋涛院长为论文第一作者,刘苏洋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论文署名单位为汕头大学。论文的发表体现了广东省粤东经济科技研究院作为学术合作平台和产学研合作平台的强大整合能力,也是汕头大学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成果。
王宋涛博士和刘苏洋博士、孟繁邨博士自2023年合作服务新实践课程《共建绿色家园——农村环境监测和环保宣传项目》后,就进行了一系列深度研究合作,包括王宋涛、孟繁邨、林赟、吴小丹、刘苏洋合作的乡村发展学术专著《xx乡村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农村土地确权流转的效应——微观数据和潮汕案例》,将于今年出版,另有多篇合作论文在审稿和研究中。
王宋涛博士和刘苏洋博士的论文分别探讨了空气污染对COVID-19死亡率的影响以及口罩佩戴在运动中的主观不适与客观生理反应之间的关系。
在第一项研究中,团队基于中国45个城市的数据,采用广义可加模型(GAM)分析发现,二氧化氮(NO₂)浓度每上升10 µg/m³,COVID-19死亡风险显著增加28.3%,且在东南地区影响更为明显。细颗粒物(PM₂.₅)仅在武汉表现出显著风险提升,而臭氧(O₃)和二氧化硫(SO₂)在某些条件下甚至表现出保护效应。该研究强调了在疫情防控中应考虑区域空气污染的差异,并为公共卫生干预提供了科学依据。
第二项研究则聚焦于口罩佩戴的舒适性与生理影响。通过对健康大学生在不同运动强度下佩戴四种类型口罩(KN95、外科口罩、布口罩和3D医用口罩)的测试,研究发现KN95和布口罩带来的主观不适感最强,尤其在男性中更为明显。然而,这些口罩对体温、血压、脉搏等生理指标的影响却远小于参与者的主观感受,呈现出“高感知不适、低生理影响”的“口罩悖论”现象。这两项研究不仅为COVID-19疫情防控提供了新的科学证据,也为公众在空气污染健康风险认知和口罩使用行为方面提供了重要参考。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高水平期刊,体现了汕头大学在跨学科公共卫生研究中的强劲实力。
来源:汕头杨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