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记者从省发展改革委民营经济发展局了解到,安徽民营经济贡献了全省60.7%的GDP、59.7%的税收、74.4%的发明专利授权量、80%以上的城镇新增就业和92.5%的企业数量,呈现出“66789”的发展特征,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充分证明民营好则安徽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近年来,安徽省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创新活力、拓宽融资渠道等举措,推动民营经济规模、总量持续壮大。
记者从省发展改革委民营经济发展局了解到,安徽民营经济贡献了全省60.7%的GDP、59.7%的税收、74.4%的发明专利授权量、80%以上的城镇新增就业和92.5%的企业数量,呈现出“66789”的发展特征,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充分证明民营好则安徽好、民营强则安徽强。
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上,东超科技和舜禹水务等一批民营企业脱颖而出,成为安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创新驱动:从“科技无人区”到世界舞台
在合肥高新区,东超科技创始人韩东成带领团队深耕“无介质空中悬浮成像技术”九年,成功打破国外垄断,成为全球虚拟现实技术领域的领军企业。这一技术通过等效负折射平板透镜,实现了“无介质、可交互”的空中成像,广泛应用于医疗、车载、民生等领域。
“最艰难时,团队一度考虑解散。”韩东成回忆道。关键时刻,合肥高新区通过“合创汇”路演为其对接800万元天使投资,并持续提供人才、场地等支持。如今,东超科技已获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其非接触式医疗设备在全国近百家医院落地。
2024年,东超科技的商业化进程也迎来多项突破,“在车载领域,除了与国内超40家主机厂、一供厂商达成合作,我们还在高铁上突破性地开展了应用。”韩东成介绍,搭载非接触控制终端产品,已经在高铁CR450实车进行路试,并通过6-12个月路试期,未来将全面应用。
智慧转型:技术“出海” 擦亮“中国智造”名片
同样扎根合肥的安徽舜禹水务股份有限公司,则以人工智能赋能传统水务行业。舜禹股份国际事业部总经理邓捷介绍,其自主研发的“节能错峰智慧供水系统”通过“大禹算法”实现供水管网智能调度,入选工信部2024年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典型应用案例。2023年,舜禹水务登陆深交所,并成功将智能水务云平台推广至东南亚、欧洲市场。
从“手提肩扛”到智慧化全球推广,技术创新是舜禹水务的核心竞争力。邓捷表示,企业累计获得发明专利及软件著作权370余项,主编或参编多项行业及国家标准,其智慧水务云平台已实现从水源地到水龙头,水龙头再到污水排放全闭环管理。“我们将借助国家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东风,在市场竞争中保持爱拼才会赢的精气神,不断开拓进取。”
政策护航:营造欣欣向荣的“雨林生态”
两家企业的成长,离不开安徽精准的政策支持。
安徽等高对接、学习借鉴沪苏浙等先进地区典型经验,升级创优营商环境6.0版,推动100条对标举措落地见效,更多领域达到或接近全国标杆水平。大力推行极简极速极便审批,最大限度精简材料、压缩环节。推进“免申即享”机制落实,全面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
政府性引导基金投向民营企业比重达70%以上,依托省公共信用服务平台,积极推广“信易贷”模式,发放民企贷款1.39万亿元,居全国第一方阵。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科技上市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次培育体系。
2024年新增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4662户,净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500家,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732户,争创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3户、居全国第7位,其中90%以上均为民营企业。
扎扎实实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是当前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工作重点。下一步,安徽将围绕政务服务优化、要素保障、竞争力提升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民营经济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
从东超科技的“空中成像”到舜禹水务的“智慧算法”,安徽民营企业正以创新为笔,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在政策与市场的双轮驱动下,“民营好则安徽好,民营强则安徽强”的共识愈发坚定,为全面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注入澎湃动能。(记者 彭旖旎)
本文来自【中安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