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显龙:希望在事情发展到不可收拾之前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28 13:08 1

摘要:本周一(3月24日),新加坡国务资政李显龙在新加坡海事周(Singapore Maritime Week 2025)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随后与巡回大使陈庆珠教授展开对话,并回答现场提问。他担心,世界贸易现在到了又一个转折点,上一次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

本周一(3月24日),新加坡国务资政李显龙在新加坡海事周(Singapore Maritime Week 2025)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随后与巡回大使陈庆珠教授展开对话,并回答现场提问。他担心,世界贸易现在到了又一个转折点,上一次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

主要观点:

·美国和中国之间根本性的认知分歧,背后涉及主权、安全、价值观、贸易失衡等一连串不能退让的问题,难以达成“大交易”;

·川普关税政策的继续,将使局面走向分裂,导致糟糕的结局,前车之鉴是《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加剧经济衰退和二战中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如果世界贸易占全球GDP的比重下滑,不仅将削弱多国经济增长,还可能引发更广泛的社会与政治问题,世界或面临二战后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即使在全球化退步的情况下,许多国家仍然相信贸易可以是一个双赢的命题,志同道合的伙伴可以努力在混乱的世界中保持稳定的绿洲

中美妥协和解可能很难

在主持对话环节时,新加坡巡回大使陈庆珠(Ambassador Chan Heng Chee)向李显龙提问:美国总统川普据称不是一个好战之人,他也寻求达成协议,比如他曾与普京和俄罗斯达成一项“大交易”(grand bargain),那中美之间有可能达成此类大协议吗?

李显龙认为难度很大,因为中美之间的问题已经涉入深层。在美国方面,他们已经从根本上把中国视为主要挑战,中国不再单纯是合作伙伴或友好国家,而是一个必须防范的竞争对手,甚至是威胁。原因在于,他们看到中国在不断发展壮大,中国有可能变得比他们更强大,甚至可能在实力方面超过他们。

“我认为,美国人无法接受这种情况的发生,因为他们看到了美国与中国在意识形态、全球影响力以及国际地位等方面存在着根本性差异。”“于是他们决定,他们必须保持领先,无论如何都要保持领先,而且他们会阻止这种(中国超越美国)情况的发生。”

中国方面则希望与世界做生意,但同时他们也觉得美国试图阻挡他们的发展。

“对中国来说,这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他们认为自己有发展的权利,有权使用先进技术,有权追求跟发达国家一样的生活水平,也有权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其他国家凭什么限制我?”

李显龙认为,这是两种截然不同并根本对立的心态,其背后涉及主权、安全、价值观、政治制度、全球贸易失衡、科技运用以及网络安全/入侵等一连串非常棘手的问题。

“这些问题很难通过交易或打包处理。至少在两国的基本心态中,每一个问题都是绝对重要的(难以妥协)。”

对于两国关系走向,李显龙称,“除非美国和中国共同努力并达成某种可行的合作安排,否则我认为两国都会陷入困境,世界也会陷入困境。因为如果他们相互冲突,他们将对自己以及世界其他国家造成很大的伤害。”

“我希望能够达成某种和解。我能想象到为了达成和解需要做的一些事情,但这并不容易。”

川普关税政策的可能后果,历史已有镜鉴

当问到川普发起的关税战及其它国家的报复行动会如何演变时,李显龙称学者和政治家作出的反应是不同的。

如果你是一位经济学家,你会建议中国保持冷静,继续照常行事,什么也别做。因为如果你采取行动,你也会伤到自己。而你的对手在采取这些行动时,实际上也在损害他们自己的经济。

但在政治层面,这是不可能的。即使他是你最好的朋友,你也必须有所行动,以表明你已经注意到他对你做了这样的事,而且你必须做出回应。就连加拿大人也在回应或者说在谈论要回击。所以国家间已呈针锋相对。

“若事情就这么发展下去,并且不只是关税举措,还有对出口的限制、对投资的限制等,那基本上这将使局面走向分裂。而这样将会引发很多麻烦。”

李显龙为此提到两个历史事件作为警示:1930 年代,美国通过了《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实施高关税,引发其他发达国家也提高关税壁垒。世界贸易大幅下滑,并加深了经济衰退,大萧条加剧了国家之间的政治压力和紧张局势,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二战期间,美国对日本实施石油和橡胶禁运,日本偷袭珍珠港,发动了太平洋战争。

“这种(贸易冲突)方式会导致糟糕的后果。”

“希望在事情发展到不可收拾之前,能找到一个‘出口匝道’,找到一条出路,让我们不至于对彼此造成最大程度的伤害。但这需要时间,也需要心态上的转变,我认为在这期间,我们只能系好安全带(做好应对准备)。”

世界贸易到了又一个转折点

李显龙在演讲中提出,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GFC)是世界贸易的一个转折点,现在到了又一个关键时刻。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前的几十年里,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一直快于世界GDP的增长速度。在1950年代,世界贸易约占世界GDP的15%。到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时,这一比例增加了两倍多,达到55%。正是这样,世界各国经济持续增长,生产率持续提高,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全球金融危机是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后,全球化放缓,世界贸易增速落到GDP增速之下。不过,尽管存在不利因素,世界贸易与经济总体上仍保持同步,稳定在全球GDP的55%左右。这样,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的15年里,世界贸易仍持续增长,去年达到创纪录的33万亿美元。

“现在可能被证明是另一个转折点。”李显龙认为,鉴于战略紧张和政策不确定性加剧,如果贸易占GDP的比例开始下降,将会产生严重的经济和战略影响。至少,它会抑制许多国家的经济增长。这将在国内和国际上诱发进一步的社会和政治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世界将真正进入一个自二次大战以来从未见过的新时代。当然,我们希望,无论未来面临怎样的不确定性和动荡,世界贸易都将继续增长,不仅是为了维持海运业,而且是为了使世界各国人民的生活更加富有和繁荣。”

在混乱的世界中保持稳定的绿洲

经历了数十年国际环境相对稳定及和平的时期,新加坡这个外向型经济体成为全球供应链上的重要节点,联结东西方。但如今,世界已大不相同。

李显龙在演讲中提到,首先是地缘政治形势正给全球贸易体系带来极大压力。

在过去十多年里,大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不断加剧。各国越来越急切地想要领先于其他国家。它们将安全、韧性和自力更生置于相互依存与合作之上。曾经为实现经济效率而优化的供应链,如今正通过“友岸外包”、“近岸外包”和“回归本土” 的方式进行重置。在投资、半导体、关键矿产、数据等方面都实施了限制措施,目的是保持对竞争对手的领先优势,或者阻止对手获得军民两用产品和技术。一些大国为实现短期目标,采取了更具交易性质、有时甚至带有胁迫性的手段,而对那些较为间接和长期的利益则不那么重视。

近来,川普政府不仅将关税视为首选的经济手段,还将它作为在非经济领域进行讨价还价的筹码,以保护其整体国家利益,其它国家则就此作出相应回击。

“这种战略性的政策转变正在重塑世界贸易格局。保护主义和经济分化现象日益严重。海运行业自身也直接受到了影响,各国纷纷采取行动,减少在货运航运和造船方面对竞争对手的依赖,或者取代那些控制着具有战略地位港口的竞争对手。”

他认为,另一股强大的力量,气候变化,也正悄然影响着全球贸易格局。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已经在影响现有的贸易航线。干旱导致为巴拿马运河供水的水库水位下降,这增加了成本,并给试图通过运河的船只带来了不确定性。由于北极冰层融化,一些新的航线,如东北航道,正在开辟。作为一个排放大户,海运行业面临着减少碳排放的压力。

对于上述挑战,李显龙提出,新加坡仍将坚守开放型经济,继续支持基于规则的多边秩序、国际合作和相互依存,促进国际贸易的增长,同时,要推动本国经济及海运业更具效率,更有竞争力,更值得信赖。他相信总还是有人要做生意的。

“即使在全球化退步的情况下,许多国家仍然相信贸易可以是一个双赢的命题,并且仍然希望尽可能多地保留多边贸易的好处。”李显龙称,这既是欧盟成员国和英国的观点,也是亚太地区,如澳大利亚、韩国、日本、中国、印度和东盟国家所希望的。许多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受益并支持世界贸易组织的良好工作。

“因此,志同道合的伙伴绝对可以共同努力,在混乱的世界中保持稳定的绿洲。”*

来源:莫离说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