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男子吃二甲双胍,不久意识障碍,医生:降糖药不能这么吃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8 19:25 1

摘要:原本病情控制得不错的他,突然在一个周末被家人发现意识模糊、说话不清,紧急送往医院后被诊断为严重乳酸性酸中毒,经抢救才转危为安。

李先生是江西省南昌市一位58岁的退休工人,患有2型糖尿病已有8年。

原本病情控制得不错的他,突然在一个周末被家人发现意识模糊、说话不清,紧急送往医院后被诊断为严重乳酸性酸中毒,经抢救才转危为安。

令医生感到意外的是,这位患者平时一直规律服用的二甲双胍,竟成了导致他险些丧命的"元凶"。

二甲双胍作为一线降糖药物,在糖尿病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全国约有超过7000万糖尿病患者正在服用这种药物。

它不仅能有效控制血糖,还被证实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甚至在某些研究中显示出抗肿瘤潜力。但李先生的案例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即使是常见药物,不当使用也会带来严重后果。

医院急诊科主任王医生接诊时,李先生已出现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症状,血气分析显示严重代谢性酸中毒,血乳酸水平高达15mmol/L(正常值

进一步询问病史才发现,李先生近期因感冒发热,食欲不振,但仍按原剂量服用二甲双胍,同时大量服用退烧药,几乎不进食,也没有足够饮水。这一系列行为形成了危险的"完美风暴"。

乳酸性酸中毒:二甲双胍最严重的不良反应

乳酸性酸中毒是二甲双胍治疗中最为严重却又较为罕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约为每10万患者年3-9例。其死亡率可高达50%,尤其在诊断延迟情况下。

二甲双胍本身通过肾脏排泄,当患者存在肾功能不全、严重肝病、急性心肺功能衰竭或脱水状态时,药物在体内蓄积,导致乳酸代谢异常,引发酸中毒。

李先生的病例具有典型性。他感冒期间高热、少食少饮,导致明显脱水,肾脏灌注不足,二甲双胍排泄减少。同时,发热状态下机体代谢增快,乳酸产生增多。

更为关键的是,他服用的退烧药(非甾体抗炎药)可能进一步损伤了已经处于"亚健康"状态的肾脏功能。这些因素叠加,最终引发了严重的乳酸性酸中毒。

特殊情况下的用药调整:医患沟通至关重要

南昌市第一医院内分泌科张主任指出,李先生的情况并非孤例。许多糖尿病患者不了解特殊情况下需要调整用药,医患沟通不足也是重要原因。

据统计,仅2022年,全国各大医院急诊科接诊的二甲双胍相关乳酸性酸中毒病例就有数百例,其中不乏重症和死亡案例。

张主任强调,当糖尿病患者出现发热、呕吐、腹泻等导致食欲下降或脱水风险增加的情况时,应考虑暂停二甲双胍,改用其他降糖方案。尤其是以下情形更需要注意:

急性肾损伤或肾功能明显恶化时;
严重感染或大手术前后;
使用含碘造影剂检查前后48小时;
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加重期;
严重肝病状态;
酗酒或大量饮酒后。

对于年龄超过75岁的老年患者,肾功能本就处于边缘状态,更应谨慎使用二甲双胍,剂量通常需要减少。

预警信号:患者及家属需知晓

二甲双胍相关乳酸性酸中毒往往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典型的预警信号包括:

不明原因的疲乏无力;肌肉疼痛;腹痛、恶心呕吐;呼吸困难或呼吸频率增快;意识改变,如嗜睡、烦躁不安;体温下降。

当出现上述症状,尤其是在存在高危因素时,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正在服用二甲双胍。

李先生的妻子回忆,在送医前一天,李先生就出现过严重疲劳和轻微意识模糊,但他们将其归因于感冒和发热,延误了最佳救治时机。这提醒糖尿病患者及家属需了解药物的潜在风险,掌握基本的预警信息。

合理用药:发挥最大治疗价值

经过一周的住院治疗,李先生康复出院。医生为他调整了降糖方案,在特殊情况下可暂停二甲双胍,改用其他降糖药物。同时,详细教育了他关于药物的注意事项和风险信号。

专家指出,二甲双胍仍然是安全有效的降糖药物,WHO将其列为基本药物目录。只要合理使用,遵循用药指南,绝大多数患者不会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合理使用二甲双胍的基本原则包括:

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减少胃肠道不适;
随餐服用,降低胃肠道不良反应;
规律检查肾功能,尤其是老年患者;
特殊情况下(如上文所述)考虑暂停用药;
服药期间保持充分水分摄入;
避免酗酒或饮用大量酒精饮料。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患者因担心药物副作用而拒绝服药或私自减量,这同样危险。南昌市第三医院刘医生回忆:"曾有患者因惧怕药物副作用,擅自停药数月,结果导致酮症酸中毒入院。药物既要合理使用,也不能随意停用。"

多方合力:构建安全用药网络

李先生的案例引发了医疗界的反思。江西省医学会内分泌学专业委员会随后组织专题研讨会,探讨如何加强患者用药安全教育。与会专家达成共识:构建安全用药网络需要多方参与。

医生需加强用药风险告知,详细解释特殊情况下的用药调整;
药师应强化用药指导,确保患者理解服药注意事项;
患者和家属必须提高警惕,了解药物基本知识;
基层医疗机构应开展糖尿病规范化管理,定期评估患者用药情况;
媒体和健康科普平台责任重大,应传播科学、准确的用药知识。

张主任表示:"二甲双胍是'老药',但不是'简单药'。即使是使用多年的常见药物,我们也应保持敬畏之心。"

科学认识:非"洪水猛兽"

尽管李先生的案例触目惊心,但专家强调,不应因此对二甲双胍产生过度恐慌。统计数据显示,在规范使用条件下,二甲双胍相关乳酸酸中毒的发生率极低,风险收益比仍然非常有利。

二甲双胍具有多重代谢益处,除控制血糖外,还可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心血管风险、减轻体重、改善脂代谢等。近年研究甚至发现其可能具有抗衰老和降低某些癌症风险的潜力。只要科学使用,它仍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石。

李先生出院时表示:"我不是怪药物,而是怪自己不了解药物知识,没有在适当时候咨询医生。这次经历让我明白,即使是常吃的药,也要学会与医生沟通。"

对医生而言,则需要在日常诊疗中强化用药教育,确保患者知晓特殊情况下的应对策略。

健康教育与用药安全息息相关。随着公众健康素养的提升,希望类似李先生的悲剧能够减少,糖尿病患者能够更加科学、安全地使用药物,获得更高质量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中国糖尿病杂志》2023年第31卷第4期,"二甲双胍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研究",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2.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2年第38卷第8期,"口服降糖药物相关乳酸性酸中毒临床分析",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

3.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3年第43卷第2期,"二甲双胍相关乳酸酸中毒的危险因素分析与防治策略",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

4. 《中华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22年第27卷第6期,"常见降糖药物不良反应及其临床识别",中国药理学会临床药理学专业委员会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老道聊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