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在古人看来,孝道不应因长辈的生命状态而改变中断。生时奉养以礼,死后仍需通过丧祭礼仪延续情感联结,以此体现对“慎终追远”的追求。在我国就有着四大祭祖节日,分别是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以及重阳节,这些节日都强调了一个共同点,即对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在古人看来,孝道不应因长辈的生命状态而改变中断。生时奉养以礼,死后仍需通过丧祭礼仪延续情感联结,以此体现对“慎终追远”的追求。在我国就有着四大祭祖节日,分别是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以及重阳节,这些节日都强调了一个共同点,即对逝者的尊重与关怀应与生前无异,长辈离世后,晚辈还应通过祭祀、烧香、烧纸等方式表达思念,这种行为才是孝道的最高境界。
明日农历七月十五,这天就是中元节到来的日子,这个节日也被称为“鬼节”,也因此农历七月被称为“鬼月”,自古农历七月都是被老人所重视的月份,特别是农历七月十五,更是民俗文化中特殊的日子,在我国民间就有“七月怕十五”的说法,那么到底怕啥?早了解早知道。
七月十五“中元节”:
“中元”之名最早见于北魏道教经典,其与“上元”、“下元”共同构成“三元节”。在道教文化中,宇宙分为天、地、水三界,分别由天官、地官、水官统辖。三官的诞辰被定为“三元日”,即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十月十五(下元)。自此形成“上元赐福、中元赦罪、下元解厄”的道教重要岁时节点。
在道教文化中,地官主赦罪。在《太上洞玄灵宝三元玉京玄都大献经》中记载,七月十五中元节,地官会降临人间,校戒罪福,为人赦免亡魂之罪。因此中元节民间会通过祭祖、放河灯、焚纸锭等仪式,来表达对先人的追思。至今,中元节已经成为集祭祖、超度、感恩于一体的民俗大节。
七月十五“麻谷节”:
七月十五也是“麻谷节”,这个节日为之后中元节的确立奠定了基础。麻谷节与古代秋收祭祀的习俗密不可分,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正值农作物成熟初期,古人会以新收获的麻、谷等作物作为祭品,向祖先报告秋收成果并祈求来年丰收,故而得名“麻谷节”。
在古代,民以食为天,粮食更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往往天气的好坏影响着粮食的收成,如果粮食丰收,人们就能安然过冬。反之,粮食减产,人们就要饿肚子,而麻谷节的习俗就是围绕“秋收”与“祭祀”展开,以此表达对农耕成果的珍视与对祖先的供养,这个节日承载着古人祈福子孙平安、庄稼丰收的美好愿望。
七月十五“盂兰盆节”:
农历七月十五,同样也是佛教传统中的“盂兰盆节”,也称盂兰盆会、佛欢喜日、僧自恣日。这个节日 起源于《佛说盂兰盆经》中“目连救母”的故事。据说,目犍连以神通发现母亲在另一个世界受苦,虽以食物供养,但食物入口即化为火炭。佛陀告知,想要救母就需靠十方众僧帮助,于是目犍连于七月十五日设盆供养僧众,最终使母亲脱离苦海。因此,在佛教看来,七月十五则是一个报答父母恩德的节日。
在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设立“盂兰盆斋”,而历代帝王效仿,成为朝廷与民间共祭的盛大节日。到了唐代,盂兰盆节与道教中元节融合,形成“中元盂兰盆会”,兼具祭祖、超度、祈福三大文化内核。
七月十五是“望日”:
望日指的就是月亮满月之日,此时地球位于太阳与月球之间,三者近乎排成直线,并且月球被太阳照亮的半球会完全转向地球,形成视觉上的满月。但月球绕地球公转得轨道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圆形,而是椭圆形,这就导致其运行速度存在微小差异,例如离地球越近其运行速度越慢;离地球越远其运行速度越快,这也使得满月不仅会出现在农历十五日,还可能出现在十六日或十七日的凌晨。
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9.5天 ,称为“朔望月”。在这个周期内,月相会从新月(朔)开始,逐渐变为上弦月、满月(望),再变为下弦月,最后回到新月。望日是月相周期的关键节点,标志着月球从“盈”到“亏”的转折点。望日后,月球亮面开始减少,进入下弦月阶段。
明日七月十五,这天不仅是“中元节”,同样还是“麻谷节”、 “盂兰盆节”以及 “望日”,老人说“七月怕十五”,到底怕啥?看看老人咋说。
俗话说“树高千丈,落叶归根”,树木无论长多高,最终落叶都会落到地上,而一个人无论有多大本事,也都不能忘本,因此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人们都会进行“敬祖尽孝”的活动。不过,中元节不同于除夕、清明节等祭祖节日,中元节并没有什么假期,除非赶到周六日,因此大多人们并不会返乡祭祖,而是会选择在中元节的夜晚,前往十字路口进行祭拜仪式。如果这天回家太晚,那么很可能就会无意间打扰这些进行祭拜活动的人们。
并且,七月十五中元节当晚,在十字路口祭祀的人,会焚烧一些纸钱、纸衣等供品,而夜晚能见度低,视线往往不佳,如果太晚回家,不仅容易摔倒,还可能会不小心踩到这些焚烧后的纸灰,这在老人眼中是很不吉利的行为。最后,七月十五同样恰逢白露前后,此时天气开始转凉,特别是晚上的气温更是会骤降,如果太晚回家,也很容易因昼夜温差较大,受到风寒的侵扰。因此,七月十五这天不妨早点回家,与家人团圆,毕竟这天还是一个寓意“月圆人团圆”的望日。
七月十五中元节,当天晚上还有放河灯的习俗,这个习俗共有两层寓意,其一是为了给祖先引路归家,在老人看来,河水是阴阳两界的桥梁,河灯的微光可以照亮回家的路;其二是祈福,放河灯不仅承载着生者对逝者的思念,也寄托着对未来的期盼,河灯多用西瓜皮或木船制作,点蜡烛放入水中,灯面上常写“平安健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吉祥话,放河灯的习俗自此成为了民间表达美好愿望的方式之一。
不过,放完河灯后就不要长时间在河边停留。因为七月十五恰逢白露前后,此时白天虽然还仍有余温,但夜晚的气温会开始骤降,当水面蒸发的水汽遇冷凝结成露,空气湿度极大。在这样的环境下,如果长时间在河边停留,寒湿之气很容易通过皮肤毛孔侵入体内,从而引发关节疼痛、腹泻等不适。并且,随着北方冷空气南下频繁,与暖湿气流交汇很容易引发降雨,从而导致河水暴涨,如果长时间在河边逗留,一旦失足落水,很容易被水流冲走。
七月十五当天还有着“吃鸭肉”的习俗。在传统文化中,“鸭”与“压”同音,中元节当天吃鸭肉被赋予了“压住晦气”的美好寓意。并且,七月十五正处秋季气候的过渡时期,此时暑湿未退,燥气又逐渐升腾。而鸭肉性凉,《饮膳正要》称其“主补中益气,消热和脏腑”,正合此时段“祛湿补虚”的需求。
不过,鸭肉并不能多吃。因为鸭肉属“寒中之寒”,过量食用会损伤脾胃阳气,尤其随着天气的逐渐变凉,人体阳气开始外浮而内虚,过多摄入寒凉的食物很容易引发腹泻、胃痛等不适。特别中元节祭祖的鸭肉多为老鸭,其脂肪含量较高,过量摄入还很容易加重肠胃负担,出现消化不良、失眠等情况。总之,鸭肉不是说不能吃,而是怕无节制的多吃。只有适量食用鸭肉,才能在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又能顺应秋季养生的需求。
农历七月十五,不仅是祭祖追思的日子,同样也是农事的关键节点。对于农民来说,在七月十五这天还怕下雨,这是为啥?
《齐民要术》有云:“七月十五雨,秋粮必减收。”在古人看来,如果七月十五下雨预示着接下来的降雨天气就会较多,而此时正值玉米、水稻灌浆期,其对水分的需求已经减小,如果遇上持续降雨天气,那么就会会导致秋收作物籽粒空瘪,最终影响收成。
对此农谚也有提到:“七月十五大雨落,三秋雨多愁心头”,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七月十五这天下起了大雨,那么根据古人的经验,这预示着接下来三秋忙节会下起连绵雨,从而导致农民心里发愁。这是因为三秋忙节正是秋收、秋播以及秋管的关键时期,此时如果雨水较多,那么农作物的收割、运输等都会受到阻碍,并且雨水也会导致土壤泥泞,从而影响秋播工作,因此人们会发愁,就是怕因降雨而耽误了农时。
“七月十五雨连绵,四十五日不停休”
“七月十五晴空照,秋收粮食堆满仓”
“七月十五云遮月,大雨滂沱淹了苗”
“七月十五晴,百物好生长”
从这些农谚我们可以看出,农历七月十五是一个“宜晴不宜雨”的日子。
总结,明日七月十五,这天不仅是中元节,还是“麻谷节”、 “盂兰盆节”以及 “望日”,老人说“七月怕十五”,指的就是这天有一些习俗和讲究,以上提到的就是七月十五这天的生活经验,您认为有道理吗?欢迎留言。
来源:生肖运势第一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