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朝廷发布诏令,在长安、洛阳以及天下各州修建太公庙,主祀姜太公,以张良配享,并从历代名将中选取10人,按照文庙十哲之例祭祀,选择的标准是“功成业著,弘济生人者”。自此,武庙(此时还叫太公庙或太公尚父庙)正式列入国家祭祀典礼之中。
武庙是中国古代国家祭祀姜太公以及历代名将的场所,因为姜太公曾被唐肃宗追封为武成王,所以祭祀他的庙就被称为武成王庙,简称武庙。
姜太公,又称姜尚、太公望,他更广为人知的称呼是姜子牙,被后人尊为“兵家始祖”。唐朝之前,对姜太公虽然有祭祀,但是总体上脱离不了家庙祭祀的范畴。
姜太公
在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朝廷发布诏令,在长安、洛阳以及天下各州修建太公庙,主祀姜太公,以张良配享,并从历代名将中选取10人,按照文庙十哲之例祭祀,选择的标准是“功成业著,弘济生人者”。自此,武庙(此时还叫太公庙或太公尚父庙)正式列入国家祭祀典礼之中。
唐玄宗之所以设立武庙,是因为当时唐朝承平日久,加上科举选官制度日渐受到推崇,整个社会风气逐渐重文轻武。而他面临的现实情况却是,府兵制崩坏,国家面临外族的不断侵扰,边患严重。因此,他想通过设立武庙,体现文武并重之意,以抬高武人的社会地位,提倡尚武之风,激励武将取得对外战争的胜利。
唐玄宗
不过,最后选取了哪10个人从祀,史书没记载。直到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朝廷追封姜太公为武成王,太公庙或太公尚父庙更名为武成王庙,并下令相关祭典与文宣王庙(文庙)相同,还要按照文庙的亚圣及十哲的例子,选取古今名将10人从祀武庙。唐肃宗进一步抬高了武庙的地位,是因为当时唐朝正处于安史之乱,他希望以此激励将士平定叛乱。
这时候这10个人才明确,姜太公的左边是:白起、韩信、诸葛亮、李靖、李勣,右边是:张良、田穰苴、孙武、吴起、乐毅,这就是著名的武庙十哲。其中张良地位最高,作为亚圣配享。
张良
现在很多人都对此感到奇怪,武庙十哲中其他九人都是亲自领兵、指挥征战的名将,有些人更是军功卓著,名动天下。而张良却很少亲历战阵,他在历史上更多的是一个军事谋臣类的角色,尤其是和与他同时代的韩信相比,这种差别就更明显了。汉高祖刘邦对他们两个有过不同的评价,说张良“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韩信则是“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
那他为啥还会入选十哲,并且成为其中地位最高的一个呢?关于这点,史书中并没有留下直接的相关记录。但是根据现存史料,我们可以做出一个推测。
武庙十哲的设置根据的是文庙十哲,文庙十哲都是孔子亲传弟子中的佼佼者,其中地位最高的颜回是孔子最喜欢的得意弟子。然而姜太公的亲传弟子是谁呢?不知道,也许没有。也许有,但史书没记载。
这怎么办?《史记》里记载了张良得到了相传是姜太公所著的《太公兵法》,时常学习,并且凭借这个兵法经常向刘邦建言献策,辅佐其夺取了天下。因此,当时的人想必是认为张良传承了姜太公兵学衣钵,以他是姜太公的弟子的身份来看待他的,所以将其选入十哲,居于亚圣之位。
从武庙十哲的人选,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选择标准,不仅只是看在军事实践上的成就,还有就是军事理论上的成就,比如田穰苴和孙武,虽然也曾亲自领兵征战,但是其军功并没有那么突出,然而他们却分别著有《司马穰苴兵法》与《孙子兵法》,对后世军事家影响深远,所以他们也被选入了。
武庙十哲之一的诸葛亮,是唯一一个同时入选文庙、武庙、历代帝王庙的人,在皇帝和众多大臣看来,诸葛亮文武兼备、出将入相、忠贞不二,兼具多种品德,简直是完美臣子的化身、做人的典范。
诸葛亮
到了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朝廷又选取了历代名将64人从祀武庙,这就是武庙六十四将。大家可以看下这个名单,相比于文庙从祀人员,对武庙中的这些人就比较熟悉了。
范蠡、孙膑、廉颇、王翦、曹参、周勃、李广、霍去病、邓禹、贾复、寇恂、马援、皇甫嵩、张辽、关羽、周瑜、陆逊、羊祜、王濬、谢玄、慕容恪、檀道济、王僧辩、慕容绍宗、宇文宪、韩擒虎、史万岁、尉迟敬德、苏定方、张仁亶、王晙、王孝杰。
管仲、田单、赵奢、李牧、彭越、周亚夫、卫青、赵充国、吴汉、冯异、耿弇、段颎、邓艾、张飞、吕蒙、陆抗、杜预、陶侃、王猛、长孙嵩、王镇恶、吴明彻、斛律光、于谨、韦孝宽、杨素、贺若弼、李孝恭、裴行俭、郭元振、张齐丘(李光弼)、郭子仪。
按照《新唐书》里的记载,武庙“六十四将”里有张齐丘,没有李光弼,但是《唐会要》里没有张齐丘,而有李光弼,不太清楚是咋回事。不过,有一说一,论军功和战绩的话,张齐丘是绝对没办法和李光弼比的。唐朝能平定安史之乱,除了靠郭子仪外,另外就是靠李光弼了。
李光弼
唐朝入选了10位,是历朝历代里从祀武庙名将最多的朝代,其意图很明显在于是鼓励本朝武将。虽然有偏袒本朝之嫌,但是这里面的很多名将确实是拿得出手的。
此时,武庙的地位在唐朝达到了顶峰,也是在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无论是从遍布天下各州的武庙数量来看,还是可与文庙比肩的祭祀礼仪来看,抑或是阵容强大的从祀人员,都是空前绝后的。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中央朝廷用时7年多才最终将其平定,但是自己也损失惨重。而且安史之乱虽已平定,却导致了地方藩镇坐大,此后一些藩镇甚至还举兵叛乱,这使得朝廷上下对武将群体逐渐产生了戒备心理。而且由于武庙地位的不断提高,已经取得了和文庙一样的地位,这也导致了文臣群体的不满和警惕。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武庙自然也就受到了影响。
唐德宗贞元二年(786年),有大臣上奏说,当初以古今名将10人配享武庙,如同文庙的相关制度一样。姜太公在古时候是大贤人,并不是圣人,现在却用亚圣来配享他,这不合乎礼义。况且文庙十哲都是孔子当时的亲传弟子,而武庙十哲却与姜太公不是同时代的人,显得不伦不类,名实不符。因此请求去掉武庙的名将配享制度,以及亚圣和十哲的称呼。自此以后,武庙只祭祀姜太公和张良。
两年后,朝廷中又有很多大臣认为姜太公只是周朝的臣子而已,现在祭典中的一些礼仪太过了,一味尊崇,没有君臣之礼。而且姜太公的功业德行无法与孔子相提并论,因此武庙的礼仪怎么能和文庙一样呢,建议降低规格。
还有大臣在此基础上,建议取消姜太公的武成王的王号,改回为齐太公庙。更有甚者竟然说,姜太公本来是商朝的臣子,看到商纣王暴虐不仅不劝谏,反而辅佐周武王推翻了他,这样的人却如此受到尊崇、立庙祭祀,这不是让其他人去学他吗?这让那些忠贞不二、坚守节操而死的人作何感想呢?因此建议取消武庙,按照唐太宗时的样子,在磻溪(相传是姜太公钓鱼的地方)置祠祭祀姜太公即可。
说实话,这就有点过分了,完全忘了儒家的亚圣孟子当初的教导了。当初齐宣王问孟子,武王伐纣不是以臣弑君吗?这也可以吗?孟子怎么说的?“破坏仁德的叫作贼,败坏道义叫作残,残贼之人被称为独夫。我只听说周武王诛杀了独夫民贼商纣王,没有听说周武王弑君。”这怎么到了这些唐朝文臣的口中就说姜太公不忠诚了,那要是按照这种理论推导,唐朝建立的合法性恐怕也有些问题吧。
这种比较极端的思想,反映的是一些文臣的心态变了,他们对武将的忠诚愈加重视,原因是受现实刺激了。安史之乱就不说了,唐德宗在位期间发生的四镇之乱和泾原兵变,不仅地方藩镇叛乱,连原本忠于中央的军队也叛变了,致使唐德宗被迫逃离长安。朝廷上下对军人、武将群体的不信任感进一步增强,所以他们就要降低甚至取消武庙的祭祀地位,以打压和贬低武将群体,只不过这里面有些人比较温和,有些人提出的办法比较极端。
朝廷中的武将群体自然对此表示反对,不同意贬损武庙,可是在当时的大背景下,他们的声音显得比较微弱。唐德宗最后选择了温和的意见,将武庙祭祀礼仪规格有所降低,其他制度不变。
到了唐哀帝天祐二年(905年),此时唐朝已经迁都洛阳了,朝廷下令在洛阳重新选址建造武庙,恢复太公祭祀和武庙的配享制度,供奉十哲。
两年后,唐朝灭亡,取代它的后梁曾一度废除了对武庙从祀人员的祭祀。不过很快就被之后的后唐恢复了。总体而言,武庙祭祀制度、从祀人员在五代时期没有什么变化。
到了北宋时期,武庙从祀人员发生了变化。宋太祖赵匡胤亲临武庙参观时,看到从祀人员里有白起,很不满意,说白起屠杀投降之人,太没有武德了,下令把他从武庙中剔除。这时又有大臣上奏,认为王僧辩不能善始善终,也不应该纳入从祀之列。于是宋太祖下诏,命人重新审核武庙从祀诸将,并要求以功业始终无瑕疵为标准。
宋太祖赵匡胤
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年),新名单出来了,他们在唐朝武庙从祀人员的基础上,删除了22个人,增加了23个人,这次变动是武庙历史上从祀人员变动最大的一次。
删除:吴起、孙膑、廉颇、韩信、彭越、周亚夫、段纪明、邓艾、陶侃、关羽、张飞、杜预、慕容绍宗、王僧辩、吴明彻、杨素、贺若弼、史万岁、李光弼、王孝杰、张齐丘、郭元振。
增加:灌婴、耿纯、王霸、祭遵、班超、王浑、周访、沈庆之、李崇、傅永、段韶、李弼、秦叔宝、张公谨、休璟、浑瑊、裴度、李光颜、李愬、郑畋、葛从周、周德威、符存审。
宋太祖在看过这个名单后,要求为管仲塑像,放在武庙堂上,而把吴起进行画像放在庑下。什么意思?其实是把管仲的从祀地位提高了,他之前是武庙六十四将之一,现在成了十哲之一了。吴起原先是十哲之一,现在降为了六十四将之一。
吴起
经过这轮调整,武庙十哲就剩下了8位:管仲、田穰苴、孙武、乐毅、张良、诸葛亮、李靖、李勣。
武庙六十四将这时候就变为了68位:范蠡、王翦、曹参、周勃、李广、霍去病、邓禹、贾复、寇恂、马援、皇甫嵩、张辽、周瑜、陆逊、羊祜、王濬、谢玄、慕容恪、檀道济、宇文宪、韩擒虎、尉迟敬德、苏定方、张仁亶、王晙、田单、赵奢、李牧、卫青、赵充国、吴汉、冯异、耿弇、吕蒙、陆抗、王猛、长孙嵩、王镇恶、斛律光、于谨、韦孝宽、李孝恭、裴行俭、郭子仪、吴起、灌婴、耿纯、王霸、祭遵、班超、王浑、周访、沈庆之、李崇、傅永、段韶、李弼、秦叔宝、张公谨、休璟、浑瑊、裴度、李光颜、李愬、郑畋、葛从周、周德威、符存审。
从这个名单可以看出,当时的北宋君臣在从祀标准里加入了或者说更加看重道德因素,从祀武庙的名将不仅要看武功还要看武德,甚至武德比武功更重要。白起因为杀降,吴起因为私德不好(杀妻、母死不归、贪而好色)、韩信因为反叛,都被踢出了十哲之列。六十四将里有不少人也是因为德行问题,不符合儒家伦理道德,在功业上有瑕疵,所以被踢出从祀之列。
韩信
在经过唐末五代的动乱后,北宋君臣相比于唐朝中后期的君臣,对武将群体的戒备之心更强了、更加不信任,朝廷大力提倡文治、提高文人地位,而抑制武人势力。武庙从祀人员的这次大变动,就是当时大背景下的产物。
这个名单出来之后,就有大臣表示反对,认为这些名将那都是人雄,人无完人,谁还没点缺点啊,就连周公、孔子,也不是尽善尽美的。现在吹毛求疵,仅仅因为人家的一点小缺陷,就否定人家的大功劳,把人踢出武庙,太苛责了。要是以此为标准的话,有多少人能从祀武庙呢。
但是,这种意见没被接受。
宋太祖乾德二年(964年),朝廷将郭子仪从六十四将升入十哲,他留下的位置由唐朝后期的名将李晟补上。
郭子仪
到了宋仁宗庆历年间,朝廷废除了宋太祖乾德元年时对武庙从祀人员所做的变动,恢复了唐朝时的旧制。
到了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朝廷将武庙从祀人员中没有封爵的人,全部封以侯、伯的爵位。《宋史·礼志》列出了此时的武庙从祀人员,和唐朝时期的武庙从祀人员相比,有所变动。
不过,就目前的史料记载而言,无法确定是此次所做的变动,还是此前宋仁宗那次恢复旧制时所做的变动,就是并没有完全按照唐朝的名单从祀,而是稍微变化了一下。当然,也不排除是中间一些皇帝做了变动,但是史书没记载。
张良从十哲中抽了出来,单独配享姜太公,地位最高。而十哲增加了管仲、范蠡、郭子仪,删除了白起、吴起。
具体名单:管仲、孙武、乐毅、诸葛亮、李勣、田穰苴、范蠡、韩信、李靖、郭子仪。
十哲的变动,除了范蠡外,看来还是遵从了宋太祖时期的变动。
而武庙六十四将这一层级的从祀人员,相比于唐朝,变为了61人。增加了3个人:白起、吴起、李晟,其中白起、吴起是从十哲降为了武庙六十四将,李晟是宋太祖时期选入的。删除了6个人:管仲、范蠡、郭子仪、檀道济、长孙嵩、慕容绍宗,其中管仲、范蠡、郭子仪升入了十哲,檀道济、长孙嵩、慕容绍宗这三个人是啥时候被删除的,以及因为啥被删除的就不清楚了。
具体名单:白起、孙膑、廉颇、李牧、曹参、周勃、李广、霍去病、邓禹、冯异、吴汉、马援、皇甫嵩、邓艾、张飞、吕蒙、陆抗、杜预、陶侃、慕容恪、宇文宪、韦孝宽、杨素、贺若弼、李孝恭、苏定方、王孝杰、王晙、李光弼、吴起、田单、赵奢、王翦、彭越、周亚夫、卫青、赵充国、寇恂、贾复、耿弇、段颎、张辽、关羽、周瑜、陆逊、羊祜、王濬、谢玄、王猛、王镇恶、斛律光、王僧辩、于谨、吴明彻、韩擒虎、史万岁、尉迟敬德、裴行俭、张仁亶、郭元振、李晟。
还有一点,前面说了,按照《新唐书》里的记载,武庙“六十四将”里有张齐丘,没有李光弼,但是《唐会要》里的记载,没有张齐丘,而有李光弼,显然宋朝选择的是有李光弼的这种记载。
通过这个名单可以看出,宋朝武庙的祭祀体系仍然是以文庙为标准的,仿照文庙设立了亚圣、十哲、61名将,加在一起是72人,孔子弟子中有贤人七十二,他们从祀文庙,那这武庙的72人就相当于是姜太公的七十二贤人弟子,从祀武庙。
此时与北宋并立的辽朝,史书上没有其建立武庙的记录。
到了南宋时期,武庙从祀人员又发生了变化。此时由于中原被金朝占领,宋朝偏安江南,因此它在临安重建了武庙,并于宋高宗绍兴七年(1137年),恢复了对武庙的祭祀。
宋高宗绍兴十六年(1146年),在大臣的建议下,宋高宗将韩信从武庙十哲降为了武庙六十四将,而将位于武庙六十四将的赵充国,升入了十哲。赵充国是西汉名将,北抗匈奴,西平氐、羌,立下了赫赫战功。
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 ,李勣从十哲降为了六十四将,而位于六十四将的李晟则升入了十哲。原因是在宋高宗时期有大臣指责李勣 “邪说误国,唐祀几灭”,而李晟有再造唐朝王室之功,建议这么干。
李勣
这里提到的李勣 “邪说误国,唐祀几灭”,指的应该是当初唐高宗想废掉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其中褚遂良作为顾命大臣,态度非常坚决。唐高宗就此询问李勣的意见,说这可咋办?李勣说,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问外人呢。于是唐高宗最终废王立武,后来武则天一步步掌握了朝政大权,并一度取李唐而代之。这位大臣认为李勣对此必须要负责任。
同年,宋孝宗下令选择本朝名将从祀武庙,最后选中了北宋开国名将曹彬。宋朝名将不少,为啥会选中曹彬呢?除了战功外,恐怕更重要的还是道德因素,曹彬在平定江南的时候,约束部下不得杀掠,他为人宽仁、谦逊礼让、谨言慎行,不居功自傲,不违反朝廷旨令,是一名十分符合儒家伦理道德的武将。
因此,武庙在宋朝基本上成为了文庙的附庸,它的入祀标准、祭祀体系等都深受文庙影响。当初唐朝建武庙的时候就是仿照文庙设立的,只是这种情况在唐朝表现得并不严重,到了宋朝,在宋朝崇文抑武、打击武人势力的大背景下,武庙的这种独立地位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与南宋对峙的金朝也建有武庙,在金章宗时期,泰和六年(1206年),朝廷下令在中都(今北京)建武庙,其祭祀制度和唐朝一样。金朝这时候建武庙与金章宗脱不开关系,他是金朝汉化最深的一位皇帝。
第二年,有大臣上奏,请求将本朝开国创业的功臣选入武庙从祀。于是以完颜宗翰配享姜太公,他的地位和张良一样,把管仲的祭祀地位降低,又将完颜宗雄、完颜宗望、完颜宗弼(金兀术)等人放在姜太公左右,而将韩信等人踢出了殿内,放在了两庑(就是正殿两侧的房子)祭祀,相当于是降低了他们的祭祀规格,又把王猛、慕容恪等二十多人踢出了武庙,增加了金朝的将领完颜斜也等人。
至于具体的人员变化,金朝到底增加了多少人,都有谁,剔除了哪些人,这样一个准确的名单,史书没有详细记载,只是粗略地说了一下变化。
金宣宗贞祐二年(1214年),为躲避蒙古入侵,金朝迁都南京(今河南开封),于南京重建武庙。
到了元朝,对于武庙的祭祀,朝廷只祭祀姜太公和武庙十哲,其他从祀诸将,不再祭祀。可以看出,武庙的地位在一步步降低。
到了明朝,武庙就迎来了它的终结者——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年(1387年),礼部官员上奏,请求和前代一样,建武庙,祭祀姜太公。
明太祖朱元璋
明太祖说,姜太公是周朝的臣子,被封为了诸侯,如果以王的身份祭祀他,这不就与周天子的地位一样了吗?这种封号是不符合礼制的。对于姜太公的祭祀,放入历代帝王庙作为从祀名臣即可。于是下令削去姜太公的武成王王号,并废弃了武庙。
我们前面提到,唐朝的时候就有人提出这么做,只是因为太过极端,唐德宗没接受,现在明太祖主动这么干了。在明太祖看来,姜太公再怎么功勋卓著,他也始终只是一个臣子,怎么能与帝王分庭抗礼呢,又怎么能让后世帝王经常祭拜呢。
因此,明太祖将姜太公放入了历代帝王庙里作为从祀名臣享受祭祀,这意味着姜太公在祭祀上的身份由兵家之祖变为了象征“忠义”的周代名臣。
明太祖这么做,还有一个原因在于是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此时明朝已基本统一天下,需要偃武修文,实行文治,抑制武力的发展。至此,延续了600多年的武庙被废除。嘉靖时期,有大臣提议恢复武庙,嘉靖同意,命兵部与工部官员商议后奏报,但是此后没有下文,不知道最终是否恢复了。
此后,祭祀关羽的关帝庙逐渐兴起,在全国各地大量兴建,关羽从武庙从祀群体中的一员,开始取代姜太公成为了新的武圣。
到清朝雍正三年(1725年),官方正式下令,祭祀关羽的庙宇为武庙,这也是我们现在在一些地方看到的武庙。
不过这个武庙只是与祭祀姜太公的武庙名字相同,但是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不能等同。比如关羽的武庙它是没有名将从祀制度的,一般就是周仓和关平跟着他。官方对于关羽的尊崇不是尊武,而是因为忠义,是因为关羽身上所体现的符合儒家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的品质,虽然说是武,却不过是文的附庸而已。
武庙从唐朝中期兴起,此后逐渐没落,直到明朝初年消亡,这种结局是可以预见的。在此后历朝历代崇尚文治、崇文抑武的社会大背景下,无论是从祭祀规格、从祀群体,还是庙宇数量等,武庙均无法和文庙相提并论,它的影响力远不如文庙。
举个例子,即使是对武庙最为尊崇的唐朝,朝廷规定文庙每个县都要有一座,但是武庙却是每个州有一座就行。至于此后的朝代,文庙数量越来越多,遍布全国各地,而武庙却基本上就在京师,从这一点也能看出官方对二者的重视程度上的差别。
搜索「头条深一度」,看更多深度好文
参考资料:
王博《论太公信仰与唐代武庙的创立》《仗武而弘信:唐代武庙建设的政治考量及其意义》
王凤翔《唐朝武庙与太公崇拜》
于赓哲《由武成王庙制变迁看唐代文武分途》
陈峰、胡文宁《宋代武成王庙与朝政关系初探》
胡文宁《礼制与政治宋代武成王庙中管仲陪祀地位探析》
王端正《唐宋建筑制度初步研究》
来源:长河飞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