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会的发展需要文明与科技的进步,但是科技进步的新概念与新名词却大都是被资本“炒作”起来的,AI也是如此。当在孩子们的教育当中已经出现了“AI+”的时候,是应该高兴还是应该“引起重视”呢?
社会的发展需要文明与科技的进步,但是科技进步的新概念与新名词却大都是被资本“炒作”起来的,AI也是如此。当在孩子们的教育当中已经出现了“AI+”的时候,是应该高兴还是应该“引起重视”呢?
之前曾经成为热词的“互联网+”是一个比较好的先例:作为工具,互联网可以帮助全球互通互联,可以成为所有一切的展示和宣传平台,对于各行各业的发展也起到了作用。但是,不要忘记,大多数人对于互联网还只是停留在了应用端,真正属于互联网科技部分的内容还是掌握在了少数人和企业手中。
AI技术同样只是掌握在了少数人与企业手中,对于大多数通过数字设备使用AI的人来说,他们只是在应用一款APP,最多也就是在为那些“少数拥有者”贡献着实践数据,虽然说积少成多的数据积累对于AI发展一定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这种作用反馈于个人的时候,其实可以忽略不计。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也有许多人、企业通过平面媒体、电视、广播等设备进行自身的宣传,那么为什么没有形成“平面媒体+”、“电视+”的概念呢?试想一下,如今在我们观看某个视频遇到“扫码关注”的状态,和当年电视购物节目中“赶紧拨打屏幕下方的电话吧”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吗?
并不是要反对孩子们或者任何人去了解AI或者把AI程序与自己的生活、工作结合起来,但是“AI+”并不应当成为在资本引导下的“盲目跟进”。举例来说,“AI+农业(我就是看到这个教育课题才想写这篇文章的)”本身是一个很有趣的命题,但是,这个命题的研究应该由谁来完成呢?是研究AI算法的计算机工程师,还是田间地头的农人,又或者是那些第一产业内的企业?如果看到本文的你认为“AI+农业”应当由“农业企业与计算机工程师”来完成的话,那么可以想见,其实真正劳作在田间地头的人们与“AI+农业”并没有什么必然联系。
资本的运作方式之一,就是把原本应当只被少数人关注、只有少数人可以参与项目“炒作”到“全民参与”的程度,然后利用那些“不对等的信息差”来获取利润。所以,是不是如今的社会也应当把“属于科技的AI”与“属于应用的AI工具”更清晰地展示于大多数老百姓眼前呢?
“互联网+”的年代,并不是每一家进行“互联网+”转变的企业都获得了成功,那么“AI+”呢?对于试图跨界整合“AI”的企业来说,到底应该从研发的角度介入,还是踏踏实实地只是作为AI程序的应用者呢?或许,网络购物是一个不错的参考范例:每一个人、每一家企业都可以通过各种网络平台来发展自己的业务,但是,这并不需要应用网络平台的企业都自己去开发一个完全独立的平台。
AI很神奇,但是也没有那么神奇,与其他许多新鲜事物一样,正确地去对待,才能发挥AI最大的作用。
来源:小成顾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