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一栋老上海的楼,风风雨雨过了九十年,一次又一次变样子:一会儿是私人的洋房,一会儿成了医院,又变成服装厂,最后成了商用大楼,你要讲它就是堵墙,可电视剧里每次提到它,感觉它倒像是主角,三代人的事儿都和它有关系,这三十集的年代剧,它的分量谁能小瞧?
有一栋老上海的楼,风风雨雨过了九十年,一次又一次变样子:一会儿是私人的洋房,一会儿成了医院,又变成服装厂,最后成了商用大楼,你要讲它就是堵墙,可电视剧里每次提到它,感觉它倒像是主角,三代人的事儿都和它有关系,这三十集的年代剧,它的分量谁能小瞧?
先讲30年代,丹麦的砖墙,复工的雕花,林斯允刚从国外留学回来,故事开场就在她家院子里,那时候的上海,金融乱得很,医院病床都满了,警报一响就是打打杀杀,程敖穿着律师袍,一身正气和林斯允第一次见面,是因为财产变得乱七八糟,俩人嘴上谁也不服谁,心里可都清楚着,丞磊和童瑶一出来,你就知道:他们感情不像大火那么猛,但那个年代连茶都没喝够,表白的话都透着骨气,剧里的家宅既是安全的地方,又是事儿最多的地方,大钟一响你觉得他们会各走各的路?错在那老楼里,每个人都被像齿轮一样的东西拽着,疼也得往前走。
到了五十年代,一开始气氛就不一样了,上海不再是以前那种洋气的地方,到处都是厂矿铁锈味儿,易弋就是接手工厂的那个人的侄女,站在灰头土脸的楼道里,嘴里喊着车间的数据,心里全是气,气旧房子变成生产线,文朴一个干部穿着一样的衣服,说话普普通通,可在大时代政策变化的时候,和易弋擦出了小火花,这俩人纠结着,厂里工人还吵个不停,楼下贴着新标语,那股“一定要改革”的劲儿,有点苦又特别带劲,一转弯就遇到要做决定的事儿,剧情也不拖拉,连被动句都不用,矛盾直接摆到观众眼前:玩也玩不好,错了也改不了,人在楼里走,就像在新旧规则里撞得头破血流。
镜头一下子跳到90年代,楼的旧墙刚修过,玻璃上贴满贴纸,电话厅时髦得像外滩的月亮,叶希宁不想走老路,带着“换个地方干”的想法,赶上了市场经济刚开始的风头,向北川是她一起创业的伙伴,也是和她一样拼命的同龄人,“社会变化”成了屋檐下各种人的样子:辞职也没人骂,抢工位才是重要的事儿,叶希宁扛着一家人的希望,还想用点小聪明给自己找条路,每次出错都写在脸上,新鲜感满满,有观众问演员能演好这么多变化的角色吗?反正林允和刘奕君演得,两代人的气质完全不一样:谁说年代剧就得一本正经,上海味儿一出来,谁都不是配角。
这三代人的阵容都有各自的亮点,可真正的赢家居然是那老楼,房子可不单单是用来住的地方,它简直就是所有人命运开始的按钮,有人讲空间对人的同情一直都很直白,但得等新出生的那代人拉着行李箱跑上楼,住进自己的小天地,城市还有家族的起起落落才会有新的故事,编排这个剧,光靠数字可算不过来,就30集这么点,情节一环套一环,剧情不会让人等太久,人物也不会打瞌睡。
肯定得说,时代进步的这种看法,就像混在家里喝茶的杯子里,每一层楼都带着不一样的味道,生活起起伏伏不顺着人来,家族跟国家的命脉就像连在一根房梁上,看着好像没什么关系,其实点点滴滴都在。
不用说,这部年代剧,演员阵容实实在在的,节奏不拖沓,故事也很新鲜,场景就跟上海街头的楼中间一样,大家各自就座,三十集一下子就看进去了,不知道你会在哪个年代人的故事里心跳加快?又对着这老楼的梦想,想帮谁在不顺利的时候翻盘……?
你有没有想过,空间的命运支撑起了多少人新旧不一样的生活?要是再来一回,30年代的林斯允会不会后悔离开那座宅子?又或者说最后搬进去的那些人才是属于未来的?这部剧就差你自己亲自看一遍来评价评价——你像哪一代人?
来源:勇者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