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自信,源于对自身历史成就、奋斗历程和文化传统的充分肯定与深刻认同。这其中,革命文化镌刻着民族的记忆、精神的密码与初心的印记,是历史自信的“精神富矿”。如何深掘红色文化,将其蕴含的磅礴力量转化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在动能与育人实效,不仅是教育方法的革新课题,更
从红色文化中汲取
新时代思政课磅礴力量
王立华
历史自信,源于对自身历史成就、奋斗历程和文化传统的充分肯定与深刻认同。这其中,革命文化镌刻着民族的记忆、精神的密码与初心的印记,是历史自信的“精神富矿”。如何深掘红色文化,将其蕴含的磅礴力量转化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在动能与育人实效,不仅是教育方法的革新课题,更是关乎赓续红色血脉、培育时代新人的战略命题。
红色文化蕴藏着
历史自信的鲜活素材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伟大斗争中孕育形成的独特文化形态,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光荣历史的见证,是“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的基因密码,更是标注“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方向路标。它不仅是历史自信的宝贵结晶,更是滋养和增强历史自信的强大力量源泉。
伟大革命成就是历史自信最坚实的基石。从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到全国的革命胜利,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开辟了新的革命道路,引导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并在革命中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领导中国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战争时期,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独创的革命道路不仅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而且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重要法宝。此后,从改革开放的伟大抉择到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建设、改革的每一次飞跃,都是中国共产党人把握历史主动的体现,是中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的重要体现。
伟大革命精神是历史自信的核心支撑。革命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伟大斗争中孕育形成的独特精神标识,以其超越时空的伟力,为历史自信提供了最持久的核心支撑。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孕育了“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红船精神;在井冈山时期,奉献出了“从实际出发,敢闯新路,努力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政治勇气”的井冈山精神;在长征路上,奉献出了“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长征精神;在延安时期,奉献了“实事求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在西柏坡,奉献了“务必使同志们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的西柏坡精神。这些精神与“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共同构筑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它们是历史自信的核心支撑,同时也是新时代思政课最丰厚、最鲜活的精神滋养。
伟大革命英雄是历史自信的“缔造者”。历史的进程由人民创造,而英雄人物往往在关键节点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的奋斗直接书写了历史的辉煌篇章,奠定了我们历史自信的根基。在革命斗争实践中,既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在风雨如晦的年代中摸索出中国革命的成功道路,又有敌后武工队、狼牙山五壮士、铁道游击队等普通战士为革命牺牲的身影。它们身上体现出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为民情怀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中的伟大革命品质。他们的革命经历,本身就是“历史选择”和“道路正确”最有力的证明,是我们历史自信最坚实的来源。
以红色文化激活思政课堂如何以坚定的历史自信,激活新时代的思政课,恰逢其时。新时代,办好思政课,应充分挖掘和利用革命文化中的素材,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路径,实现历史自信、革命历史与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与创造性转化,引导他们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活化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材体系。现有高校教材语言往往高度精练、概括,在有限篇幅内覆盖大量重要概念、论断和理论体系,语言风格偏向于政策文件和理论论述,缺乏生动性和叙事性。对于年轻学生而言,这种叙述方式显得枯燥,难以激发自主阅读的兴趣。因此,系统挖掘革命历史中的素材,以弥补思政课教材体系之不足。首先是实物素材,诸如革命时期的老照片(军装照、工作照、与战友的合影、获得的表彰大会合影),勋章、奖章、纪念章(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战斗英雄奖章),证件(军人证、干部证、党员证、离退休证、伤残军人证),任命书、立功喜报(职务任命书、嘉奖令、立功通知书),文书与信件(日记、笔记、回忆录、会议记录、宣传手册、布告、地图)。其次是回忆录,诸如《毛泽东自传》《彭德怀自述》等的个人回忆录;《忆长征》《辽沈战役亲历记》《淮海战役亲历记》等历史事件回忆录;《丁玲文集》《胡乔木回忆毛泽东》等革命文集。这些素材让革命历史中的事件、人物更加立体、丰满,让学生真切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核心密码,让学生们感受到革命先辈们为革命的胜利作出的巨大贡献,让枯燥的教材内容变得更加有趣,让课堂变得更加有吸引力。
聚焦英烈模范,转变课堂叙事方式。众所周知,历史从来不仅仅是事件史,还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人参与的历史。目前,高校思政课程教材,主要以重大历史事件为主线,重点关注宏大的战争、事件、会议,充分挖掘每个历史时期重要革命事件的参与者——从亲历者去讲述历史,不能只罗列事件,而是将宏大的历史命题转化为一个个有血有肉、可感可触的人物故事和历史细节。例如,讲述革命信念时,可以讲述长征中一个普通小战士的日记、左权将军写给妻子的家书、陈毅写梅岭三章时的绝境诗情,适当展现革命进程中的挫折、分歧甚至失败,以及先驱们在黑暗中摸索的艰难,从中展现历史的复杂性与选择的艰难。这会让历史由“结论”变为“过程”,由“概念”变为“故事”,增强代入感和吸引力。这不仅能增加历史的真实性,更能培养学生辩证思考的能力,理解革命的艰巨性和伟大所在。
创新教学形式,打造“沉浸式”思政课堂。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和丰富实践载体,打造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思政课堂,无疑是激活高校课堂的重要途径。首先,拓展“行走的思政课”,大力推动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奔赴革命圣地、纪念馆、博物馆、烈士陵园。在井冈山感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伟力,在延安体会艰苦奋斗的作风,在西柏坡感悟“赶考”的清醒。让旧址遗迹成为课堂,让文物史料成为教材,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接受精神洗礼。其次,建设“智慧的思政课”,积极运用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全息投影等新技术,“复原”重要历史场景,让学生“穿越”时空,获得近乎真实的体验;建设线上虚拟展馆,开发红色文化数字产品,利用新媒体平台推送微党课、短视频,打破时空限制,实现资源共享和高效传播。第三,丰富“情感的思政课”,组织观看经典红色影片、排演历史话剧、举办革命诗词朗诵会、开展红色主题社会调查等;通过艺术熏陶和情感共鸣,触动学生心灵最柔软的地方,实现润物无声的教化效果;邀请老革命、老英雄、时代楷模走进课堂,用他们的亲身经历和真情实感,带来最直接的心灵震撼。
苦练内功,提升历史自信的底气。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教师的历史自信、文化素养和教学艺术,直接决定思政课的成效。一是深化理论研究,筑牢功底。思政课教师必须持续加强理论学习,深入研究党史、国史、革命史,对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有自己独到而深刻的理解,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讲起课来才能引经据典、深入浅出、游刃有余。二是投入真情实感,升华境界,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教师自己要首先被革命文化所感动,对革命先辈充满崇敬之情。带着真情实感去讲,才能避免照本宣科的冰冷,让课堂充满温度,用自身的激情点燃学生的热情,用自身的信仰坚定学生的信念。三是提升教学艺术,增强魅力。要不断探索教学技巧,锤炼语言表达,善于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提问、辩论、思考,在思维碰撞中深化认识。努力成为言行雅正、学识渊博、深受学生喜爱和敬重的“大先生”。
红色文化是历史自信的重要来源,深挖其内涵,创新其载体,善用其智慧,才能让高校思政课真正“活”起来、“实”起来、“强”起来,从而帮助大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历史发展脉络,理解历史规律,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勇于担当民族复兴重任。历史自信的光芒,必将照亮一代代青年奋勇前进的征程。
敬告:本文已经成都日报授权转载,未经原发媒体成都日报授权,请勿转载。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来源:方志四川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