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一女子确诊艾滋病,流泪不止:早有异常,我没有重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8 18:05 1

摘要:面对突如其来的艾滋病确诊结果,这位年仅28岁的女性瘫坐在椅子上,不断自责:"早有异常,我却没有重视。"这是2023年广西医疗系统记录的众多艾滋病新增病例之一,却也是每位医生心中难以抹去的记忆。

沉重的诊断报告在医院的诊室内宣布,广西的李女士在听到"HIV抗体阳性"这几个字时,泪水不受控制地流下。

面对突如其来的艾滋病确诊结果,这位年仅28岁的女性瘫坐在椅子上,不断自责:"早有异常,我却没有重视。"这是2023年广西医疗系统记录的众多艾滋病新增病例之一,却也是每位医生心中难以抹去的记忆。

艾滋病,医学上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报告存活的艾滋病感染者/病人已超过120万例。广西作为我国艾滋病高发区之一,新增病例仍保持在较高水平。

李女士的病例并非个例。通过回溯她的病史发现,在确诊前6个月,李女士曾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盗汗、体重下降和淋巴结肿大等症状,但她将这些症状简单归因于工作压力过大和季节性感冒,选择了自行服用退烧药和休息,错过了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最佳时机。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根据中国疾控中心的统计,性传播已成为我国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占新发感染的95%以上。

在李女士的案例中,经过医生详细询问病史,推测其感染途径可能与不安全性行为有关。

从医学角度看,HIV感染后的病程可分为四个阶段:急性感染期、无症状期、早期症状期和艾滋病期。

许多患者在急性感染期会出现类似流感的症状,如发热、咽痛、皮疹、肌肉关节疼痛等,但这些症状往往容易被忽视或误诊为普通感冒。

西医对艾滋病的诊断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测,包括HIV抗体筛查、病毒核酸检测和免疫功能评估等。

目前,西医治疗艾滋病主要采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通过联合使用多种抗病毒药物,抑制HIV病毒复制,延缓疾病进展,显著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寿命。

中国疾控中心艾防中心的研究表明,规范抗病毒治疗可使艾滋病患者的预期寿命接近普通人群。

中医则从整体观念出发,将艾滋病归为"虚劳"范畴,认为其本质是正气亏虚、邪毒侵袭。中国中医科学院艾滋病研究中心的多项研究证实,中医药在减轻西医抗病毒治疗的副作用、提高免疫功能、改善症状和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例如,复方灵芝胶囊、艾滋方颗粒等中成药已在临床中显示了良好效果。

李女士的治疗采用了中西医结合方案。在西医规范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中医师根据其脾肾阳虚、气血两亏的证型,辨证施治,处方包含黄芪、党参、白术、当归等补气血药物,配合灵芝、黄精等增强免疫力的药物,取得了良好效果。

经过三个月的规范治疗,李女士的病毒载量已降至检测限以下,CD4+T淋巴细胞计数逐渐回升,体力和精神状态明显改善。

艾滋病虽然目前无法彻底治愈,但通过规范治疗可以将其控制为一种慢性疾病。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的长期随访数据显示,接受规范抗病毒治疗且依从性良好的艾滋病患者,平均寿命可接近未感染人群。

中国艾滋病临床治疗指南(2023版)也明确指出,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然而,艾滋病的预防远比治疗更为重要。预防艾滋病的有效方法包括:安全性行为(正确使用安全套)、避免共用注射器、孕产妇的母婴阻断、暴露前/后预防性用药等

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检测与治疗"策略显示,早期诊断和治疗不仅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还能有效阻断传播链,降低社区传播风险。

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社会歧视是一个严重阻碍。根据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的调查,超过60%的艾滋病患者曾遭遇不同程度的歧视,这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就医意愿和治疗依从性。

消除歧视、建立支持性环境对艾滋病防治工作至关重要。事实上,在规范治疗和保护措施下,艾滋病患者可以正常工作和生活,不会对周围人构成感染风险。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艾滋病临床工作的医生,笔者建议广大民众应建立科学的艾滋病防护意识。高危行为后应及时进行检测,若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消瘦、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并主动提及可能的高危暴露史。

对于已感染HIV的患者,应保持积极心态,坚持规范治疗,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虽然各有优势,但也存在一些局限。西医抗病毒治疗可能产生药物毒性和耐药性问题;中医治疗个体化差异大,疗效评价体系尚不完善。

理想的治疗方案应是在规范西医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具体证型,辅以个体化的中医治疗,充分发挥中西医各自优势,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

回到文章开始提到的广西李女士,在接受中西医结合规范治疗一年后,她已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

现在的她成为了一名艾滋病防治志愿者,积极参与社区宣教活动,用自己的经历警示他人。

她常说:"我希望大家从我的经历中吸取教训,珍爱生命,远离高危行为,出现可疑症状时及时就医。早发现、早治疗,艾滋病完全可以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被良好控制。"

艾滋病并非不治之症,但预防始终胜于治疗。

希望通过李女士的案例,能引起更多人对艾滋病防治的重视,消除不必要的恐慌和歧视,共同构建科学、理性、人文的艾滋病防控环境。

参考文献:

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3年全国艾滋病疫情报告. 2023.

2.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学组. 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23版). 中华感染病杂志, 2023, 41(2): 65-86.

4. 中国中医科学院艾滋病研究中心. 艾滋病中医药防治技术指南. 2022.

5. 刘德泉, 陈宏, 王辉, 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研究进展. 中医杂志, 2022, 63(6): 522-527.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小土豆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