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两点,台灯在寂静的房间里晕开一圈暖黄,我翻着《白夜行》,目光却在高中生友彦为钱出卖身体的情节上凝滞。
凌晨两点,台灯在寂静的房间里晕开一圈暖黄,我翻着《白夜行》,目光却在高中生友彦为钱出卖身体的情节上凝滞。
作为父母,心底最柔软的角落瞬间被刺痛,那些潜藏在心底的焦虑汹涌而出 —— 我的孩子,会不会在未来某天,也因生活的重压、物质的诱惑,踏上一条偏离正轨的路?
可焦虑过后,我逐渐清醒,未来充满太多未知,与其在担忧中消耗自己,不如从当下做起,用自己的人生态度,为孩子书写一本生动的教科书。
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越大。”
年轻时的我,总在寻找人生的 “捷径”。
看着身边有人靠电商创业,短短几个月就开上了新车,我二话不说,拿出积攒的积蓄,租仓库、找货源、开网店。
起初,我信心满满,以为只要复制别人的模式就能成功。
可现实很快给了我一记响亮的耳光:精心挑选的商品无人问津,店铺流量寥寥无几,面对顾客的各种问题,我手忙脚乱却总是处理不好。
坚持了半年,账户里的数字越来越少,最后只能黯然退场。
自媒体兴起时,我又被那些 “草根逆袭成大 V” 的故事吸引。
每天熬夜学习爆款文案技巧,模仿热门视频的风格,可无论怎么努力,作品的播放量和点赞数都少得可怜。
我开始抱怨,抱怨平台算法不公,抱怨自己生不逢时,却从未静下心来思考,自己是否真的热爱,是否有足够的耐心去深耕。
培根曾说:“缺乏坚定信念的人,永远在选择与放弃之间摇摆。”
那时的我,没有明确的人生方向,对所做之事缺乏真正的热爱与坚持,就像一艘在大海中失去灯塔的船,只能随波逐流。
每一次盲目跟风,都像是一场赌博;
每一次轻易放弃,都在无形中削弱着我的自信心。
渐渐地,我陷入了 “选择 — 失败 — 放弃 — 再选择” 的恶性循环,不仅浪费了时间和精力,更重要的是,迷失了自己。
诚如毛主席所言:“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使得我们变得更加聪明起来。”
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后,我开始反思自己。
我并非天赋异禀,没有一眼就能被人认可的 “独特才能”,但那些真正成功的人,又有多少是天生的 “幸运儿”?
他们不过是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日复一日地坚持,把平凡的事做到极致,将简单的事做到精通。
邓亚萍的故事一直激励着我。
她身材矮小,并不被看好能在乒乓球领域取得成就,但她凭借着超乎常人的毅力和坚持,刻苦训练,最终成为了世界冠军。
退役后,她选择跨界,进入商业和学术领域。
面对陌生的环境,她没有退缩,而是从零开始学习。她曾说:“我不比别人聪明,但我能管住自己。我一旦设定了目标,绝不轻易放弃。” 正是这份坚持,让她在不同的领域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这让我想起竹子生长的特性:前四年仅仅生长 3 厘米,却在第五年以每天 30 厘米的速度疯狂生长。
其实,在前面的四年里,竹子的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米,为后来的快速生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生何尝不是如此?那些默默沉淀、持续积累的时光,虽然看似平淡无奇,但终会在某一天迎来厚积薄发的时刻。
如今的我,选择了写作这条路。
起初,我也有过怀疑,我真的能靠写作做出成绩吗?但每当我坐在书桌前,敲击键盘,将生活中的感悟、内心的思考化作文字时,内心就会感到无比的平静和满足。
为了提升写作能力,我每天阅读大量的书籍,学习优秀作者的写作技巧;
坚持写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不断尝试不同的写作风格,寻找最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
虽然目前还没有写出令人瞩目的作品,没有收获大量的粉丝和点赞,但我始终坚信 “日积月累,必有回响”。
有一次,我写了一篇关于认知成长的文章,发布后收到了一位读者的留言。
她在留言中说,我的文章让她深受启发,比学校的老师都说的明白。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写作的意义和价值。
写作于我,不仅是实现梦想的途径,更是一场自我修行。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审视自己、观察生活,反复打磨文章的每一个字句,研究读者的喜好需求。我深知这条路或许漫长,但只要保持热爱,持续精进,终会抵达理想的彼岸。
回顾一路走来的历程,从最初的迷茫焦虑,到如今的从容坚定,我深刻体会到:人生的每一步都有其意义,那些走过的弯路、经历的挫折,都是成长的养分。
作为父母,我们不仅要关心孩子的成长,更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他们:成功没有捷径,唯有坚守与努力;教育最好的方式,就是以身作则,用自己的人生态度,为孩子照亮前行的道路。
就像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写的那样:“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个世界,即使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生活的那个世界而奋斗。”
愿我们都能在自己的世界里,努力奋斗,成为孩子眼中的榜样,也成为更好的自己。
来源:暖妈说说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