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二 生死救援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4 22:05 1

摘要:一架美军二战时期的B-25轰炸机微缩模型,静静地陈列于上饶市博物馆一楼展厅。它的机头高高扬起,仿佛即将再次从航母甲板上起飞,奔赴那趟83年前的生死航程。

1942年,广丰县城老街,杜立特航空队14号机组成员与参与救援的中国军民合影,左一为詹姆斯·马西亚。

文/江西日报全媒体首席记者朱华

题记:这不仅是一段传奇历史,一串英雄的名字,还是一个关于勇气、善良、牺牲、感恩与合作的故事。

一架美军二战时期的B-25轰炸机微缩模型,静静地陈列于上饶市博物馆一楼展厅。它的机头高高扬起,仿佛即将再次从航母甲板上起飞,奔赴那趟83年前的生死航程。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前夕,杜立特行动上饶救援专题展正在这里开展。

“妈妈,这里怎么有这么多外国人的照片?他们都是什么人?”稚嫩的声音打破了展厅的宁静,一个孩子拉着母亲的手好奇地问道。

“他们都是英雄,营救他们的中国人也是英雄。”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闻声转过身来,微笑回答。

他是上饶市抗战文化研究会的专家罗时平,展板上的每一个字、每一张图,都凝结着他的考证与心血。

在一张黑白照片前,罗时平凝视良久。照片下的说明写着:1942年,广丰县城(今上饶市广丰区)老街,杜立特航空队14号机组成员与参与救援的中国军民合影。

尽管历经岁月沧桑,但照片上的中外面孔仍然清晰可辨——美国飞行员疲惫的眼神里透露着坚定,旁边的几个中国年轻人则是一派昂扬乐观、朝气蓬勃。

这张照片是罗时平最喜欢的,里面藏着许多故事。透过斑驳影像,他仿佛回到了那个风云激荡的1942年,亲眼见证那段跨越国界、超越生死的救援传奇,是如何将远隔重洋的两群人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一次“有去无回”的决死突袭

大黄蜂号航母上整装待发的B-25轰炸机。

1942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之年。

这一年,中、美、英、苏等26国正式结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这一年,载入史册的除了斯大林格勒、中途岛、阿拉曼等惨烈战役,还有一次震惊世界的突袭。

4月18日清晨,西太平洋上薄雾蒙蒙,一支航母特混舰队正在隐蔽前行。8时许,16架美军轰炸机依次从大黄蜂号航母上呼啸升空,贴着海面向着日本方向飞去——这就是著名的“杜立特突袭行动”(简称“杜立特行动”),也是珍珠港事件后盟军首次空袭日本本土。

这个计划充满了想象力,大胆而冒险,简单地说就是“有去无回”。为了达到突袭效果,美国航母舰队历史上首次运载了改装后航程超长的陆基轰炸机,在日本本土防空圈之外放飞,完成任务后不再返程,而是飞向距离最近的盟国机场——位于中国东南部的浙江衢州、丽水和江西玉山等地。

率领这支“空中敢死队”的,是美国家喻户晓的航空英雄杜立特中校。在电影《珍珠港》中,就有这么一个戏剧性的场景——杜立特宣布任务是轰炸日本后,他对欢呼雀跃的飞行员们说:“从现在起,每个人都要学会一句中国话:‘我是一个美国人。’”

杜立特航空队14号机组成员合影,左一为马西亚,左二为希尔格。

杜立特亲自驾机第一个起飞,而那张“广丰老街合影”照片中的主角——航空队14号机组,则是倒数第三个出发的。飞机上,26岁的领航员兼投弹手詹姆斯·马西亚(以下简称“马西亚”)忐忑不安,因为这次起飞实在是有些仓促了,他不知道接下来将会遭遇什么。

就在当天凌晨,舰队前哨突然发现了一艘日本侦察船。为了避免暴露,指挥官当机立断,将起飞时间从傍晚提前到了早上。事实证明,这一决断确保了舰队的安全,然而这也给航空队后来的坎坷遭遇埋下了伏笔。

原本的航程已是极限,提前起飞意味着距离更远,燃油告急的风险大增。起飞前,机长希尔格郑重地告诉机组成员:“伙计们,我们带的油可能飞不到中国的海岸线。如果谁想退出,现在就可以说出来。”回应他的,是一片坚定的沉默。

同机的除了马西亚和希尔格,还有副驾驶西姆斯、机械师埃尔曼和机枪手贝恩。片刻沉寂之后,大家开起了玩笑——落海后也许会喂鲨鱼,也许会被日军俘虏,也许能遇到本国潜艇……获救的机会如此渺茫,那就把命运交给上帝吧。

随后,让马西亚有些不敢相信的是,突袭行动完全出乎日本人意料,还有人把他们当成本国飞机招手致意。马西亚镇定地把炸弹挨个扔向了日本军事重镇名古屋的军营、油料库和三菱飞机制造厂。

其实,此番空袭的时间非常短——这个传奇行动后来被拍成了电影,名字就叫《东京上空30秒》。相比之下,飞往中国的后半段航程,却是那样的漫长而揪心。

14号飞机上,希尔格时刻关注着油料表,马西亚则盯着地图,不断计算着离中国海岸还有多远。幸运的是,一股强劲的东风吹来,让他们多飞了几百公里,从而避免了在海上迫降的绝境;糟糕的是,随着夜幕降临,大雨让飞机的能见度降到谷底,寻找预定机场变得极其困难。

油箱即将见底,窗外隐约可以看到山峰,大家猜想应该进入中国境内了,但无法判断准确位置。期待中的导航信号和地面的灯火引导始终没有出现,飞机在黑夜中徒劳地盘旋着,马西亚的心情糟糕透了。

“没油了,准备跳伞吧!”当晚9时许,飞机的两台引擎相继熄火,希尔格无奈的声音在机舱内响起。

冰冷的风雨从舱门倒灌进来,没有任何实战跳伞经验的马西亚深吸一口气,跟着战友猛地跳出了机舱——风在耳边呼啸,降落伞打开的一瞬间,整个人被猛地向上一拽。两分钟后,他重重摔在地上,眼前一黑。

一束照亮黑暗的友善微光

AI制图:马西亚在中国的第一个夜晚。

当马西亚恢复意识时,发现自己落在一片树林里,身上只有一些小擦伤。不过,飞行夹克撕破了,浑身上下湿透,补给品全部丢失,饥饿和寒冷向他袭来。马西亚在大树底下裹紧降落伞,熬过了来到中国后的第一个漫长夜晚。

东方泛起鱼肚白,马西亚拖着疲惫的身躯,壮着胆子向山下村庄走去。远处的田埂上,一个年轻人正挽着裤腿耕作。马西亚想起刚刚学会的那句中国话“我是一个美国人”,可是当他艰难地挤出这句蹩脚的中国话时,对方却一脸茫然。

原来,这是教官从一个中国移民那里学来的广东话,浓重的口音让多数村民都没法听懂。这个小插曲,后来也成为幸存的飞行员们聚会时的笑谈。

看到这个穿着破皮夹克的“洋鬼子”狼狈的样子,年轻人咧嘴一笑,示意马西亚跟着他来到村里的祠堂。他端出茶水和米糕,生起火塘,帮马西亚烘干湿漉漉的衣服。

没有落在日占区,第一时间遇到了友善的中国人,马西亚觉得自己幸运极了。很多年以后,他还会经常给孩子们唠叨起那个不知名的中国年轻人——挽着裤腿、面带笑容,仿佛是黑夜中的旅人遇到的第一束光。

此时,村里人闻讯都围了过来,眼神里混杂着好奇。平时喜欢画画的马西亚找到一支铅笔,在纸上画了飞机和降落伞,又画了一面美国国旗,指了指自己。有村民恍然大悟:“是美国人,来打日本鬼子的!”有人还对着这个从天而降的美国大兵竖起了大拇指。

就在马西亚获救的同时,一个个指令伴随着电波,从上饶发出,一场遍及江西、浙江、福建、安徽四省的大救援就此展开。

幸运儿不只是马西亚一个人,14号机组的其他成员也在广丰落地,除了希尔格摔伤了手和肋骨,其他人都无大碍。在当地军民的帮助下,4月19日晚上,分离了一天的5名机组成员,又坐着黄包车、轿子在广丰县城会合了。

当时的中国,的确和马西亚想象的一样贫穷落后。但让他感动的是,这里的人民竭尽所能帮助他们:有人让出了家里唯一的床,有人特意送来油纸伞和大衣,有懂英文的教师和学生主动来当翻译。马西亚不仅喝到了咖啡,甚至还吃到了像模像样的西餐。

飞行员们在回忆录中写道:“那天晚上,我们所有人都是怀着对中国人民深厚尊重之情睡着的。他们的诚实、乐于助人、热情好客,任何我们所见过的人都无法与之相比。”

此时,美军轰炸日本的消息已传遍世界,各国媒体都争相报道。当天的延安《解放日报》也在头版头条醒目地刊登了这一消息:《以轰炸还轰炸 盟国空军首袭东京》。

是啊,对于饱受侵略之苦的中国军民来说,这些美军飞行员,着实给大家出了一口恶气。在那个时刻,马西亚和战友们一下子成为人们眼中的抗日英雄、“天降神兵”。人们簇拥着他们,喜气洋洋地在县城里游行——这,便是上饶市博物馆展出的那张历史照片所记录的场面。

接下来的几天,类似的救援故事,在江西大地上不断上演。从鄱阳县朗埠村,到上饶五府山,再到玉山县、宜黄县,越来越多的美国飞行员被发现,并第一时间被安全护送到上饶、衢州等地集中。

获救飞行员与江西鄱阳军民合影。

从未到过中国的美国人,与从未见过外国人的中国村民骤然相遇,场面是如此的戏剧性,结局是如此的温暖感人。在半个月时间里,中国军民用朴素的善良和人道主义精神,最终创造了“拯救大兵杜立特”的奇迹——抵达中国的75人中有64人获救,其中仅江西就救援了22人。

短暂休整后,马西亚和他的战友们分四批撤离战区——他们先是从衢州、上饶乘火车抵达鹰潭,再乘坐长途汽车绕过日占区,经宁都、吉安抵达衡阳、重庆,最终重返反法西斯战场。

马西亚深知,如果没有这些善良、热情、友好的中国人的帮助,他们绝无可能安全离开。然而,他当时并不知道,这片庇护过他们的土地,将为这份善意付出何等惨痛的代价。

飞行员们撤离的背影尚未走远,战火就已烧向了这里。为彻底摧毁曾作为美军备降点的机场,报复帮助过美军的中国百姓,日军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浙赣战役,并丧心病狂地实施了细菌战,共杀害了江西、浙江两省平民约25万人。

一个个村庄被夷为平地,房前屋后、河流水井都被抛洒了携有致命细菌的跳蚤、老鼠,目之所及尽是残垣断壁、尸横遍野。在马西亚跳伞获救的广丰,两个月里死亡和失踪的平民就有5311人,8005栋房子被毁。

代价和牺牲是惨重的,杜立特行动的价值和意义亦是不可低估的。历史学家们认为,它不仅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猖狂气焰,还极大鼓舞了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继续战斗的勇气和决心。

更戏剧性的是,这次空袭还如同一只蝴蝶,翅膀扇动的气流最终在南太平洋上掀起了决定战局走向的惊涛骇浪。受杜立特行动的刺激,几个月后日军决定向美军控制的中途岛进攻——这场震撼世界的海空大战中,日本4艘航母被击沉,从此彻底走上了败亡的道路。

一段超越时空的跨国友谊

战火虽已远去,当年荡气回肠的英雄故事并未被遗忘,反而因一代代人的追寻变得愈发清晰。

二战结束后,幸存的飞行员们成立了“杜立特轰炸机队协会”。每年4月18日,他们及其后代都会进行纪念活动,铭记当年的英勇行动,缅怀那些无私的救助者。

“感谢广丰人民的帮助与款待,这份情谊我们永远不会忘记。”1987年,广丰县收到《美国新闻周刊》北京分社受托转来的一封感谢信,信中还附了一张14号机组成员签名的合影——正是当年他们在广丰县城的游行场面。

这张照片由机组成员携带的照相机拍摄,此后一直沉睡在美国的档案馆和飞行员的私人收藏夹里,参与合影的中国人当年都无缘得见。直到40多年后,这张照片兜兜转转回到了拍摄地中国,成为历史的珍贵见证。

漂洋过海的“多谢”铜牌。

1990年9月,又有一块致谢铜牌,漂洋过海来到了中国。铜牌上,有一个巨大的蓝色圆圈加五角星(二战时期美国陆军航空队标志),中间是两个并不工整的手写汉字“多谢”。在四周空白处,密密麻麻写满了英文签名——那是当时还健在的44位获救飞行员留下的感激印记。

已经九旬高龄的杜立特也欣然为营救过美国飞行员的中国村民写信:“我为你们的家庭、村庄和国家,在50年前所表现出来的勇敢行为而感到骄傲。我们要向你们所有的人说一声——好样的!”

2016年,最后一位杜立特航空队的老英雄离世。然而,跨越太平洋的交流和友谊并没有中断。

2018年10月,江西广丰那个曾救助过马西亚的小山村前村,迎来了大洋彼岸的特殊访客——一位七旬美国老人。他挨家挨户地寻访,临走时还从山里小心翼翼地挖了一块泥土,用一块布仔细包裹,并给村民留下了一封感谢信。

老人名叫托马斯·马西亚(以下简称“托马斯”),是当年在此地跳伞的詹姆斯·马西亚的儿子。他手里那块包裹泥土的布料,正是父亲收藏的降落伞碎片。

托马斯(右一)在广丰寻访。

“没有你们的帮助,就没有父亲的生还,更不会有我。”托马斯说,儿时就经常听父亲讲他在遥远东方的这段传奇冒险,印象最深刻的是:父亲一边用手指着中国地图上他跳伞的位置,一边念叨“上饶”“广丰”。

老马西亚于2009年去世,享年93岁。未能回访中国,成了他一生的遗憾。

在整理父亲遗物时,托马斯惊讶地发现:父亲还收藏了许多70多年前在中国的老照片,以及一叠微微泛黄、印着汉字的名片——应该是当年救助过父亲的中国人所留。

那些名片上的中国人,当年那个挽着裤腿、面带笑容的年轻人,那些为飞行员抬担架、拉黄包车的村民,他们都是谁,后来都怎么样了?托马斯突然意识到,自己有责任去中国看一看,弄清楚这些疑惑,替父亲亲口说一句迟到多年的“谢谢”。

也正是这次中国之旅,让托马斯结识了专注于研究本土抗战历史的罗时平。7年来,两人成了好搭档:托马斯在美国查阅文献、寻找线索,罗时平在江西实地寻访、核实真相。他们用近600封跨越太平洋的电子邮件,一点点擦亮了这段尘封的历史。

他们最开始的共同目标,是寻找那些名片的主人。罗时平注意到,其中一张名片上印着“陈宝骢”三个字,没有头衔,没有职位,仅有一个地址。他将这一信息发到微信朋友圈,没想到,第二天便收到了好友发来的线索——陈宝骢的女儿还在世,就住在上饶。

原来,陈宝骢是当时上饶的名医,曾给马西亚处理过伤口。他的女儿闻讯也感慨万千:父亲一生仁心济世,生前却从未提起这段往事。

张慕陶、陈逢玲、张任石、俞白岩……之后,在媒体和专家们的不懈努力下,这些原本只存在于历史资料上的名字,根据名片上的线索被重新发掘出生平,拼凑成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

不过,让托马斯遗憾的是,那些曾经直接救助父亲的村民,特别是马西亚念念不忘的那个年轻人,都没有留下名字。

托马斯的油画作品《父亲与广丰村民》。

“罗,我准备用这些照片里的灵感,画一幅画送给你,致敬那些善良的村民。”一天,托马斯兴致勃勃地给罗时平发来一张草图,描绘父亲获救时的场景。

“谢谢你,托马斯。不过你画里的内容不太对,当时江西村民都是内穿粗布单衣、外穿加棉长袍,而且在田里干活的人都是不穿鞋的,他们会把裤脚卷到膝盖以上……”在邮件里,罗时平给老朋友提出了很多建议。

几易其稿,托马斯终于完成了油画作品《父亲与广丰村民》,并寄到了上饶。在画里,十多名村民簇拥着飞行员,儿童在一旁嬉戏;那位马西亚念念不忘、未留下姓名的年轻人,被托马斯画在了父亲身旁,手上撑着油纸伞……

当年,马西亚因为语言不通,不得不用笔作画交流。几十年后,他的儿子又再次拿起画笔,代父亲向恩人们致敬。

作为回赠,罗时平特意定制了一个有江西特色的瓷盘画送到美国。瓷盘由广丰本地高岭土烧制,上面的图案正是那张“广丰老街合影”。

而让两人最兴奋的发现,则是意外找到了一个曾直接接触过获救飞行员的村民。

“罗,你知道这个女孩是谁吗?”托马斯发来了几张珍藏的历史照片,其中一张非常有趣——那是14号机组副驾驶西姆斯在自拍留念时,恰好把身后一个中国女孩的惊讶表情定格下来。女孩也许是第一次拍照,面对镜头瞪着大眼睛,嘴巴张开像是发出“哇”的惊叹。

通过四处寻访,罗时平终于找到了照片里那个腼腆而好奇的小姑娘。她也是杜立特行动江西救援中仅有的几名还在世的见证者之一。

“我父亲官文清是村里少有的识字之人,他和其他村民将美国人带下山。”聊起当年的往事,年逾九旬的官冬香记忆犹新,“那个美国大兵狼吞虎咽地吃完滚烫的红薯,从口袋里掏出一把五颜六色像豆子一样的糖果分给大家”。

飞行员在拍照留念时,恰好拍下了后方的女孩。

托马斯和罗时平跨洋合作“寻亲”的故事,被很多媒体关注并报道,还被拍成纪录片《跨越时空的追忆与寻找》。去年,这部纪录片在中国驻美国大使馆举办的纪念活动上播放。看到父亲和自己的经历被搬上银幕,托马斯在现场热泪盈眶。

“这就是杜立特行动江西救援的故事。我们纪念的不仅是美国飞行员的勇敢无畏,更是中国人民的无私救援和伟大牺牲。”博物馆里,罗时平结束了一天的义务讲解,声音因激动而略带沙哑。在他看来,这份用生命铸就的友谊早已超越了国界,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一段永不磨灭的记忆。

回到家,罗时平打开电脑,迫不及待地给托马斯发去一封电子邮件,分享上饶办展览的好消息。邮件的结尾,他郑重地写道:“1300多年前,中国有个叫王勃的诗人,在给朋友的一首诗中写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亲爱的托马斯,一别已经7年,欢迎你随时再‘回家’看看。”(部分资料图片由罗时平提供)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