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纪录片、电影和经典书籍中感受西南联大谢谢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29 07:54 1

摘要:中国传统水墨的风格,生动体现了冯友兰在《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中说的,他们深刻意识到学校的存在,对于濒临亡国的中国,传承文化的重要性,只要这样的文化传承在,中国就不会亡。

巧合的是,究径开发的线路,大多有极好纪录片或书籍,河西走廊有《河西走廊》、西南联大有《西南联大》,都是国产人文历史类最好的纪录片

以人为主体的事件,要么最多人关注,要么无人关注。好在西南联大是前者,无论小说、杂记、纪录片、电影都极为出色

人们永远好奇,西南联大何以能够成就如此的传奇,在当下我们能做些什么

同行的伙伴,可以先看推荐的书、电影和纪录片,对西南联大多一些了解。人们常说,“因为了解我们会更加热爱”。带着认知,再去全身心感受,会有另外一番感觉

纪录片《西南联大》

这是国内最好的人文历史纪录片之一,导演和拍摄者深负情感和哲思,展现西南联大的八年,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西南联大可以成为。

中国传统水墨的风格,生动体现了冯友兰在《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中说的,他们深刻意识到学校的存在,对于濒临亡国的中国,传承文化的重要性,只要这样的文化传承在,中国就不会亡。

它按主题排列,这样有助于我们从各个方面了解和感受,珍贵的是,每个主题都那么吸引人。

《八音合奏》《刚毅坚卓》《大学之大》《火的洗礼》《嘉荫长留》

请看封面的话语:

纪录片《九零后》

和《西南联大》同一导演,这部片子拍摄时,这群西南联大的学子已经90多岁了,不断凋零。好在访谈时,他们都意识清醒,精神矍铄。通过16位平均年龄超过96岁的“90后”老人的讲述,带我们回到那个战火纷飞却又充满激情的年代。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翻译大师许渊冲、“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希季、中国焊接技术的奠基人之一潘际銮等16位学子,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卓越成就、有益于中国和世界。

电影《无问西东》

关于西南联大最好的电影,电影中说,

“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

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

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这句话也适合送给每个人,电影是个清华大学的献礼片,其中与西南联大最相关的,也是片中最动人的部分,就飞行员沈光耀,他是联大一个典型从军学子。8000学子,近1000从军,无数个这样的故事。

与当下最相应的可能是电影中第一个,我到底应该做什么

电影结尾:


书籍|杨潇《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

关于西南联大最好的重走纪实作品。这是原南方周末记者杨潇的作品,36岁的杨潇,感到时不我待,想要寻找可以安身立命的东西,需要通过一次长时间的行走来校准自己的生活方向和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因为对西南联大的历史充满好奇和向往,他想亲身感受当年师生们走过的路,体会他们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从而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精神和西南联大的传奇

作者感恩他的重走,走出了迷茫,亦如当年的西南联大在路上的学子。我感谢他的行走和形成这样一本书,他真实的走在路上,看自己、看路上的当下、看曾经学子在行走时的记录、看相关的档案,这样的多重视角,让一切变得更有深度和异味,对于有些阅读者来讲,也这会带来一些挑战和疲倦感,不过这正是深度行走的意义。

很多人可能走过很多地方,去很多地方旅行,读很多书,但你只是一个经历收集者,你并未深入其中去感受、观看、思考和实践,你也就不会有所谓的真正意义上的提升和成长。

书籍|易社强《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

关于西南联大最好的研究著作。用最好估计有些人不乐意,因为看了各种各样的,对于西南联大的研究也算是一个热门,一个方面是因为大家的关注,一个方面大家确实很期待能够有机会,在每个生命、每个教育机构中,再造西南联大。

就研究著作来说,关于西南联大感性的、理性的、感性和理性结合的,都很多,但是从时间上出发这本书的研究时间比较早,访谈的人也足够的多,当时经历的真实的经历者许多都还正当壮年。研究的视野很宏观和微观结合,结构和思路很清晰。

书籍|鹿桥《未央歌》

关于西南联大最好的文学作品。这是我最早读到的关于西南联大的文学作品,我应该是在中学的时候,当时很好奇,有一本这样的书,还是繁体字。他发现写的是一群学生在昆明的故事。后来发现,对于西南联大关注很多的人,读过这本小说的人反而很少。这本小说的作者本身就是当年西南联大的学生,他以西南联大的背景来写作,而且他不写宏大的意义,只是写一个个体的欢乐和苦恼,特别的细腻和真实。

写作风格是典型的抒情文学,把青春写得特别的美好和单纯,有些人可能读的不是很习惯。

书籍|何兆武《上学记》

这是历史学家何兆武的口述史代表作,是个人视角和个人经历的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求学经历,展现了 1920 至 1940 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图谱。书中详述了西南联大自由开放的学术生态:教授们不拘一格的授课方式(如陈寅恪的 “以诗证史”、闻一多的楚辞课)、学生跨学科选课的自主空间,以及在空袭警报中坚持学术研究的韧性。何兆武特别强调 “转益多师” 的教育理念,反对标准化教学,认为学术的生命力在于思想碰撞。

书籍|岳南《南渡北归》

“他们用生命点燃的文明之火,至今仍在历史的长夜里闪烁。”这是抗战时期知识分子,特别是我们心目中的大师在在山河破碎,政局流转之中,个人命运的颠沛起伏和学术、人格的坚守与曲折。全书以西南联大师生南迁、李庄学术坚守、战后北归复员为主线,刻画了陈寅恪、梁思成、傅斯年等文化脊梁在炮火中守护文明火种的历程,还原了殷墟考古、青铜器研究等重大文化工程的存续奇迹。作者耗时十年爬梳档案,将文献考据与文学笔法结合,通过闻一多遇刺、陈梦家自杀等历史细节,揭示了知识分子在时代裂变中的精神困境。

书籍|梅贻琦《梅贻琦西南联大日记》

这本日记虽然是后人编辑,但是他是从先生当年的日记中记录整理出来。他的独特价值在于其私密性与公共性的统一,不仅是了解战时教育奇迹的钥匙,更是一位教育家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在其中真实呈现了战时高等教育的生存图景。日记涵盖校务决策、师生互动、空袭应对等细节,如组织疏散、协调三校关系、保障教学资源等,展现其 “吾从众” 的治校智慧。书中特别收录梅贻琦对教育本质的思考,强调 “学术自由” 与 “教授治校” 原则,其 “大师论” 教育理念贯穿始终。日记结尾先生说:“所望者,吾校同仁能继续努力,为国家学术之发展而尽力。”泪目

书籍|张曼菱《西南联大行思录》

这本书和作者拍摄的同名纪录片,感情真挚深刻,她说“ 联大的遗产不仅属于过去,更是当代人抵御精神矮化的珍贵火种 ”。书中以作者父亲等联大学子的口述史为脉络,通过《刚毅坚卓》《南渡北归》等篇章,还原了抗战时期师生在物质匮乏中坚守学术理想的图景,如闻一多在土墙上创作《死水》、华罗庚在牛棚演算数学的细节。让我们看到和感受到知识分子在逆境中保持精神独立的力量,对于当下重建人文精神具有现实镜鉴意义。

书籍|汪曾祺《人间草木》

这是一部充满典型的汪曾祺式的散文集,充满生活情趣。它的内容很疗愈现代人的心,但它其中的许多篇章其实都是战乱的背景下,比如他在西南联大的生活,书中《昆明的雨》、《翠湖心影》、《泡茶馆》、《跑警报》等。这些文章详细描绘了昆明的自然景观、人文风情和西南联大的生活细节,是许多人第1次知道西南联大并产生向往。

书籍|郑天挺《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

郑天挺先生的身份特别,1937 年卢沟桥事变后,他随北大南迁长沙,加入临时大学筹备工作,初任北大秘书长,负责协调三校南迁事宜。他是西南联大徒步旅行团的行政负责人。西南联大时期,他作为北大秘书长兼联大总务长,被誉为“北大舵手”。

他在日记中详细记录了校务管理的千头万绪 —— 从校舍筹建、经费筹措到三校协调,如 1940 年为争取清华基金拨款与教育部反复交涉的细节,展现了战时高等教育的艰难维系。书中更以史家笔触勾勒出知识分子群体画像:既有闻一多在空袭间隙刻章补贴家用的窘迫,也有陈寅恪在油灯下撰写《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的专注,连金岳霖为躲避轰炸随身携带 "哲学笔记" 的场景亦被捕捉。

他每日需处理数百封公文,却仍坚持在空袭间隙撰写《清史探微》,"以学术为业,以行政为责" 双重担当。这种身份融合,使他成为联大精神的具象化载体 —— 既保持学者风骨,又以务实态度维系着战时教育的运转。

关于西南联大的书籍其实很多,比如说宗璞的《东藏记》,加上最近这一二十年,人们对于西南联大的研究、回忆、阐释、拜访。还有曾经西南联大的人,自己撰写的著作和他们对相关事物的看法、记述、经历,有非常多的书籍。

我们总是通过这样的书、纪录片、影片,通过当年的故事,来想那代人的精神风貌,怀念那样的一个时光。我们渴望在当下这样的一个时代,我们拥有某种意义上更好的条件,能够产生更具有情怀、更具有影响力、更具有生命力的人,这可是我们想要的教育。

这样的教育除了寄托于社会,寄托于学校,寄托于家庭,我们总有一些可以自己做的事情。

来源:半落陪你走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