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到电影,我们总觉得它会像大部分影像一样永久留存,但事实并非如此——一部电影有极大的可能在时光里彻底消失。从好莱坞 80% 的早期影片湮灭,到阮玲玉 29 部作品仅存 9 部,中外影史中「电影失传」早已不是个例。那么,为什么电影会失传?是胶片自燃、战火损毁,还
提到电影,我们总觉得它会像大部分影像一样永久留存,但事实并非如此——一部电影有极大的可能在时光里彻底消失。从好莱坞 80% 的早期影片湮灭,到阮玲玉 29 部作品仅存 9 部,中外影史中「电影失传」早已不是个例。那么,为什么电影会失传?是胶片自燃、战火损毁,还是数字存储的隐忧?那些消失的影片里,又有哪些幸运儿能跨越数十年甚至近百年,重新出现在观众眼前?下面跟着答主@小小日月之心,一起揭开电影「失传与重生」的秘密。
一部电影会失传吗?
答主:小小日月之心
7300+ 赞同
毫无疑问,电影是会失传的。
而且如果将时间拉长,把视角放宽,从整个百年影史的角度来看待,失传的电影作品甚至比留存下来的更多。根据马丁·斯科塞斯的 电影基金会统计,1894 年至 1930 年间,单在好莱坞,就有超过 80% 的电影胶片永远消逝在了影史的长河之中。在 1930 年后,还有更多的好莱坞影片湮没在了时光荏苒中......
阮玲玉一生 29 部影片,流传至今的仅剩 9 部。事实上阮玲玉大量电影的遗失只是中国电影失传的一个缩影。根据程季华先生 、李少白先生 、邢祖文先生 编撰的《中国电影发展史》的考证记载,从 1905 年到 1937 年的 32 年间,中国制作了 1100 部以上 可考证的电影故事片、戏曲片、动画片,无法详考的影片更是不计其数。而仅仅这可考证的 1100 影片中,经历了八年抗日战争、十年内战的炮火洗劫,又遭遇了十年的政治大浪后,完整流传至今的 仅剩一百余部 。
可见无论中外,电影失传都是一个非常普遍且严重的现象。
那么,电影为什么会失传呢?最简单的三个原因是: 存储媒介的物理缺陷、天灾、人祸 。
1949 年以前,电影通常采用硝基纤维胶片进 行拍摄。而在1909 年以前,硝基胶片也是 唯一的电影拍摄和存储媒介 。从长达数十年甚至更加漫长时间的历史存储角度再来审视硝基胶片,就会发现它有两个无法令人忽视的天然缺陷:一、成像点会随时间流逝而逐渐分解;二、燃点很低,摄氏度五十度的温度就足以点燃硝基胶片。
硝基胶片本身的物理特性为各种毁灭电影拷贝的天灾提供了无比便利的条件。 1924 年环球影业电影拷贝储存仓库大火,烧毁了大量储存的电影胶片;1937 年 7 月 9 日,福克斯影业储存仓库的大火,这家制片厂 1935 年之前的所有电影胶片几乎全部烧光;1967 年米高梅影业的火灾中,无数珍贵的电影胶片化为焦土;2008 年,洛杉矶环球影城火灾,四万多份电影胶片资料葬身火海。
除了火灾,还有很多电影胶片是由于电影本身并未获得人们的广泛关注, 缺乏热度,因此被认为储存价值低,不受到重视 ,于是在随后的漫长岁月里缺乏维护,因而胶片成像点逐步分解,导致电影影像画面消失或残缺,甚至有些电影胶片直接风化碎裂。
但也并不是只有那些并不卖座,不被人关注,缺乏广泛影响力的不知名影片才会因为缺乏保护而失传。殊不知在白驹过隙的斗转星移间,时间一视同仁地对待着每一个不同的事物,任何影片都有在时过境迁后失传的可能,包括那些曾经备受追捧、荣耀加身的名作。
在好莱坞的失传电影中,有一部当年引起轰动的卖座影片最终的境遇令人无不感到啧啧称奇,它就是著名恐怖惊悚片 《午夜伦敦》 (London After Midnight,1927)。
《午夜伦敦》普遍认为是美国最受欢迎的失传电影,这部影片至今仍在美国电影学会的「遗失电影」名单上,并且时至今日依然有人在锲而不舍地寻找它的踪迹,2019 年就有电影侦探根据新线索一路追寻,不过最终依然无果而终。
《午夜伦敦》胶片保存的最后在册记录为 1967 年,当时的库存记录显示,米高梅影业留下的最后一份电影拷贝存放在 7 号保险库中。然而不幸的是,两个月后,米高梅的影片存放仓库遭遇大火,整个 7 号保险库都被熊熊火焰吞噬,存放的所有胶片也都付之一炬。令人感到非常难以置信的是,这么一部当时极受欢迎的影片,在随后的半个世纪中,竟再未在民间发现任何一份留存下来的拷贝。
大多数失传影片都湮没于不断向前的岁月车轮之中, 然而也有极少数的幸运儿得以重见光明 。
众多失传影片中,有一部电影的找回过程堪称戏剧性。它就是 1912 年公映,1914 年就被认定遗失的电影 《在黑夜与冰山》 (In Nacht und Eis,1912)。
这是影史上第一部关于泰坦尼克号撞击冰山沉没事件的灾难影片。尽管受限于当时的拍摄技术条件,影片中出现的大多数沉船场景的特效都是用游轮模型在巨型水缸中拍摄完成的,但在那个时代这已经是划时代的技术突破,并且影片 30 分钟的片长已经超出同时代正常电影三倍的平均片长,属于那个时代罕有的水上电影长片。
可是这部电影在上映后不久,连只言片语的文字记录都未留下,胶片拷贝就皆尽丢失了。从此,几代人对于此片都只闻其名,不见其影。直至 1998 年 2 月,大导演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拍摄的 1997 年版《泰坦尼克号》上映两个月后,一位德国电影收藏家在看过《泰坦尼克号》并翻阅相关资料后,才惊讶地发现自己私人影片库房里那部讲述沉船的电影竟然是史上第一部讲述泰坦尼克号的影片《在黑夜与冰山》。由此,这部遗失了近九十年的影片才再次回归人们的视野。
中国影片失传的情况比国外更加严重。经历了八年抗争、十年内战,又再历经十年的政治波浪后,大量的中国老电影在战火、自然灾害和政治运动中遭到损毁与遗失了, 保守估计目前留存下来的 1949 年前的老电影不到 1/10。
中国第一部影片《定军山》(1905)失传,据说是在丰泰照相馆或大观楼的火灾中被烈火烧毁;中国第一部反映下层人民疾苦的影片《难为了妹妹》(1927)失传;第一部讲述花木兰故事,并在当时大受好评的《木兰从军》(1928)失传;阮玲玉主演的《洛阳塔》(1928)、《白云塔》(1928)、《劫后孤鸿》(1929)、《故都春梦》(1930)、《闲花野草》(1930)、《香雪海》(1934)等一系列影片失传;导演侯曜自编自导自演的诗意艺术电影《海角诗人》失传,哪怕是数十年后再次在意大利找到了这部影片的部分拷贝胶片,也仅是还原了这部原本 90 分钟电影其中 19 分钟的残片……中国失传影片数不胜数,即使列出满满三页遗失电影名单来也仅是中国失传电影中的沧海一粟。
那么中国是否也有曾经失传的影片后来失而复得的例子呢?
毋庸置疑,也是有的。 阮玲玉曾主演的失传电影《恋爱与义务》(1931),这部影片的寻回经历非常传奇。
《恋爱与义务》一般认为约在 1940 年前后失传 ,经过新中国成立前的战火和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波澜,多数人都认为这部影片已经彻底灭失,几乎没有人还对这部影片能够再次重新面世抱有希望。
1973 年,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的李石曾先生在乌拉圭去世。 离世后,由于李石曾先生在乌拉圭留有大量遗物,国民党政府派人前往乌拉圭对其遗物进行整理。在清点遗物时,在其中几个木箱中发现了李石曾先生与过往妻子的众多书信杂物外,还在其中一个木箱中发现了数盘精心保存的电影拷贝,其中一盘正是阮玲玉失传三十余年的《恋爱与义务》完整版拷贝。随后,《恋爱与义务》的电影拷贝随着其他遗物一起被运回台湾。1991 年,李石曾先生的后人正式将这盘电影拷贝捐献给中国台北电影资料馆,这也是截至目前为止世界上《恋爱与义务》现存的唯一一份拷贝,因此成为了台北电影资料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经过修复后,《恋爱与义务》于 2010 年 6 月在中国台北、2010 年 12 月在中国北京分别作为阮玲玉回顾展的一部分再次面向公众放映。
《恋爱与义务》电影的寻回并没有得到国内媒体界的广泛关注,但有一部国产老电影的再次重现却在几年前被国内媒体广泛报道,它就是 1927 年 以《西游记》为原型题材制作的影片《盘丝洞》(1927) ,这也是中国最早使用水下摄影机拍摄场景的影片。
《盘丝洞》是上海影戏公司出品的第九部影片,由但杜宇先生执导,殷明珠女士主演,而两人恰好又是夫妻。
《盘丝洞》于 1927 年 2 月 2 日大年初一的「贺岁档」公映,随后便创造了当时的 票房奇迹 。1927 年,是中国电影的黑色之年,当年绝大多数电影公司都出现了不小的亏损,如声名显赫的上海明星公司当年就出现了两万元的年度亏损,而但杜宇先生的《盘丝洞》却收获了票房大卖,引发观众追捧。
在随后的年月里, 《盘丝洞》胶片具体何时遗失,如何遗失,如今已经无法考证了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1931 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及内政部属下的电影审查委员会开始禁查各类武侠片、神怪片,很多这一题材类型的影片因此「失踪」。
之后又经历了连年战火,抗战期间日本曾对中国电影公司最为集中的上海地区进行过多次轰炸,上海明星公司的厂房、片库就毁于炮弹的烈焰之中。据说从 1940 年代前后就再也没有人见过这部影片的拷贝。
七十多年后的 2011 年,挪威电影档案专家蒂娜·安卡曼(Tina Anckarman)在位于奥斯陆的挪威国家图书馆电影资料馆中对收藏电影进行整理编目时,无意中发现了已经失传七十年的《盘丝洞》拷贝。由于拷贝当时已经出现降解,若不修复,即将飞灰烟灭,于是紧急送往荷兰海奇电影修复实验室进行修复。
之后根据溯源,专家们得知,这部当时在中国国内热卖的影片被出口至了挪威,1928年1月8日,《盘丝洞》在奥斯陆的一家影院首映,并且连映六天,曾引发很大反响。之后这份拷贝就一直被保存在挪威国家图书馆电影资料馆中,直至被蒂娜发现。
稍感惋惜的是,寻回的这一版《盘丝洞》开头部分已经丢失,与原版 90 分钟的长度相比,目前的 59 分钟版本依然遗失了超过 1/3 的内容,其中最具观赏性的「孙行者七十二般变化」和「八戒忘形」等精彩段落均已遗失,这也让影片在叙事上形成了一定的断裂,呈现出一种碎片化的观感。
但即便如此,能够寻回这部影片已经足以令所有中国电影爱好者欢欣鼓舞,并且现存版本对于当年电影的细节展现依然妙趣横生, 也再次得以让如今的观众有幸欣赏到时空隧道对面不同时代的电影文化。
2014 年 4 月 15 日,挪威国家图书馆正式无偿将这部影片的拷贝送回中国,87 年后,《盘丝洞》再次踏上了中国的故土。
然而,1929 年同样由但杜宇先生导演,殷明珠女士主演的续集影片《续盘丝洞》(1929)如今依然失传,不知飘落在世界的何方。衷心希望这部续集电影也能早日回归故乡的怀抱。
或许许多朋友认为电影失传更多是由旧时代的技术条件落后和动荡环境所导致的,在当今的和平环境与先进科技条件下,影片不可能再发生类似失传的悲剧,然而事实上情况其实并非完全如此。
我们应该都认同一个观点, 即是保护好现有电影远比困难重重地寻回失传电影要容易得多。 基于这个认识,自 2007 年起,中国电影资料馆就已经启动了「电影档案影片数字化修护工程」,截至目前为止已经完成了对超过 9000 部国产影片的修护工作。由于工作量巨大,对于年代久远的老电影,大部分影片只是做了简单的数字化转存,只有少数的经典之作才能享受修复的待遇。
近年来,无论北京国际电影节,还是上海国际电影节都设置了「经典修复单元」的展映活动,这几年更是已经推出「4K修复单元」,谢晋先生的名作《舞台姐妹》(1964)就采用了4K技术进行全面修复,《十字街头》(1937)、《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八千里路云和月》(1947)等名作的修复版也都曾亮相过电影节。
因此,对于失而复得的老旧影片, 寻回只是故事的开端,修复与保护才是接下来的漫漫长路。 在这些经验与教训面前,与其日后步履维艰地进行修复,保护好现有电影才是问题的关键和重点。
如今的影片几乎都以数字化形式进行存储。国际标准化组织电影技术委员会(ISO/TC36)主席、安迪·马尔兹(Andy Maltz)先生认为:「每隔几年,你就得将那些数字内容转移到最新的存储介质中,否则将有丢失它们的风险,即使每年生成着数以万亿字节的新数字视频,电影从业者至今也仍没有想出比你更好的方法,来解决隐隐作现的数据丢失问题。」
反观传统胶片,经过相关研究表明,理论上在理想状态下,它的最长保存期限可达 1250 年之久。 但谁又敢保证,随着技术迭代,新一代技术不断取代老技术后,原本存储于上一代介质中的非热门影片还能顺利过渡到下一代的新存储介质中呢?又有谁能保证储存在数字光盘或硬盘中的电影拷贝,能平平安安地跨过一个世纪呢?
由此看来,电影保护的工作即使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依然任重而道远。
来源:小镇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