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七零后,河北唐山人,某高校英语教师。作品散见于《诗刊》《诗潮》《诗歌月刊》等杂志。
禾秀:
七零后,河北唐山人,某高校英语教师。作品散见于《诗刊》《诗潮》《诗歌月刊》等杂志。
.
◎碎片/禾秀
.
谈到《西游记》
你说整个故事里其实只有一人
不过是旅途太过漫长
一个人编出很多同伴而已
.
这让我心里一顿
想起出生三个月的婴儿
一个人对着墙壁、树影
咿咿呀呀说个不停
想起一个三岁的孩子把所有玩偶摆在一起
对它们发号施令
想起八十岁的老人在空荡荡的房间自言自语
.
此时,我正站在川流不息的街头
看着来来往往的人们的脸
每一张都似曾相识
.
读到禾秀老师的这首《碎片》,就想起里尔克曾经说过的一句话,“真正的诗歌是万千碎片中站起的完整灵魂”。
碎片化表达是现代诗歌创作手法之一,通过断裂句式、跳跃意象及时空错位反映现代社会碎片化体验,从而打破传统束缚,揭示个体状态,同时提供独特审美体验。
碎片化的叙事不侧重说教,而是呈现。无论叙述多跳跃,分隔成多少碎片,最终都指向或者服务于一个核心主题。
每一小节,都像纪录片不断切换的一个个平行镜头。每个镜头都以最合理的视角,拼凑出尘世缩影与众生相。也就是说,以碎片化的意象编织,细微情感的碰撞,展现自己对生命本质的洞察。
回到禾秀老师的《碎片》,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是对《西游记》人物关系的想象,还是不同年龄段人物生活场景的描绘,每个画面没有紧密的线性联系,却以细腻的细节,跳跃性地呈现一个主题,那就是“孤独”这种人类共有的情感体验。
最后切换到“我”独自“站在川流不息的街头”:
看着来来往往的人们的脸/
每一张都似曾相识/
这样层层递进的描绘,将个体孤独与社会群体联系起来,进一步深化了诗歌的内涵,我们也跟着诗人的镜头观察着,思考着,不由自主代入其中,感同身受着……
来源:思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