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著名记者和作家的特里·普拉切特(Terry Pratchett)早在1995年就提到过互联网会导致假新闻传播的问题。他说:“比如我声称自己是一家研究机构之类,决定推广一篇虚假的论文,而互联网的特点是对信息一视同仁,它都在那里:没有办法简单弄清楚这些东西是否
写这篇是在上篇介绍沙逊家族的文章评论里,有人说在史哲领域,应该是先看立场,立场错了分析的再好也是假的。
目前互联网上这种现象特别多,就是屁股决定脑袋,利益决定结论。于是假新闻横行。
美国著名记者和作家的特里·普拉切特(Terry Pratchett)早在1995年就提到过互联网会导致假新闻传播的问题。他说:“比如我声称自己是一家研究机构之类,决定推广一篇虚假的论文,而互联网的特点是对信息一视同仁,它都在那里:没有办法简单弄清楚这些东西是否有任何依据,或者是否由人杜撰,于是互联网更容易传播谣言并使假新闻合法化”。
这里要提到戈培尔效应(Goebbels effect),指以含蓄、间接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而个体无意识地接受了这种信息,从而做出一定的心理或行为反应。
为什么叫戈培尔效应,因为来自于纳粹德国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在解释纳粹宣传理论时所说的:“如果你说的谎言传播的范围足够大,并且不断重复,人民最终会开始相信它,当谎言被确立的期间,便可阻隔人们对实际情况的了解。”这段话后来被简化成一句“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
所以著名的德裔美国女性思想家,首个提出“平庸之恶”概念的汉娜・阿伦特在二战后深刻反思德国当年纳粹思想盛行的原因时提出下面的观点:
重复性只是戈培尔的宣传理论之一,它的理论还有许多其它内容:例如:
必须要有排他性,只承认一种理论绝对正确。要从一个简单的真理开始,循环论证。要有利益承诺,只有让人相信该理论能带来巨大的收益,人的欲望就会让他主动接受。要观点简化成口号式的句式,便于记忆。要仪式化,把抽象的思想具象化、便于形成图腾崇拜,而且仪式的庄严感能够给受洗对象形成服从的压力。如果你看如今的网络假新闻,许多都遵从上面的理论内容。于是自媒体的新闻标题里有了越来越多的所谓"不转不是中国人"的激愤裹挟, "独家内幕" 的神秘诱惑, "弱者必胜" 的道德绑架,“中国又赢了”的民族主义大旗。
早在2015年6月2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就发布过《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5)》。报告显示,有近六成“假新闻”首发于微博,“三低人群”(低学历、低年龄和低收入)是微博主力军也是主要的假新闻信众;其中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疾病、健康养生、防骗、金钱和亲子七类主题的“谣言”数量最多。
至于如何分辨假新闻,国外曾给出过以下建议,简单说就是根据新闻六要素(5W1H)去仔细的核对下。
那新闻和各类文章要不要先看立场再谈事实呢?
中国有个曾经很有名的节目叫”焦点访谈“,口号就是“用事实说话”,因为新闻的本质是 “事实的报道”,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所以要先用事实辨是非,而非先用立场贴标签,先看到真相,再形成判断。先问 “是不是”,再说“对不对”。
了解到事实后接下来是是非判断,是非是基于人类最朴素的善恶好坏观念,然后是价值观,价值观可以多元,但不能脱离事实,而是必须建立在事实之上。换句话说,内容的角度可以不同,但不能臆造、歪曲和违背事实。最后才是道德或利益的评价。
而网上许多假消息的特点就是:用个别细节否定整体结构,用主观臆想代替实际内容。或用道德审判或利益诉求去掩盖事实真相,虽然有时真相可能并不完美,但所有的是非、价值、道德的讨论要以事实为基础。
国外对此也有一个专有的词汇叫做后真相(post-truth),指忽视真相、不在乎事实的谣言,以各种似是而非和断章取义的言论,把真相放在强调的先后顺序后面,最终达到弄假成真的效果。
后真相强调的是“雄辩胜于事实”,主观意见重于客观事实,立场决定是非,不同派系的人被划入群体塑造对立;人们把情感和感觉的评论放在首位,评价证据、事实和真相沦为次要,各种角度断章取义的解读,偏激的价值观越来越多。
后来又产生了“后真相政治”这一说法,即西方的政治人物说谎不再是为了单纯瞒骗和蒙混事实,而是巩固目标群众的偏见,换取共鸣与支持。此外在信息化大潮下,自媒体让人人都能成为新闻创作者,各种片面的言论难以求证,也是形成后真相政治的原因之一。其特点就在于错误虚假的言论即使被发现并指出,一些断章取义以及看似为真的说法仍会不断地提出,面对质疑则进行诡辩推理,对于难以查证的事情则胡扯,拉拢支持者以新的形式不断增强其说服力甚至羞辱对手,从而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所以美国杂志《新共和》曾发表了一篇文章说特朗普不是一个骗子(liar)而是一个胡扯者(bullshitter)。因为胡扯者会完全无视真理,而骗子却相反,他们起码还懂得真假,任何人撒谎时都一定知道真相,然而特朗普则想引领人们进入一个主体感知就是一切、只是他说的话才是现实的世界。
兰德公司对此曾出过一个叫《真相的凋零(Truth Decay)》的报告,认为网络时代造成传统的单一权威讯息来源机制瓦解,基于观点和个人体验的相关话题越来越多,从而盖过事实,例如某一城市感觉经济状态好与坏的人各一半一半,甚至觉得好的人略多,然而经济落败者有较多空闲时间和较强动机在网上撰写文章,若再加上有心人带动风向,最后会造成一种偏离事实的公众印象该城市经济极坏,进而影响一些实体企业前往洽商或设厂考量,最终真的因为矛盾与偏见,导致经济与治安的恶化,谎言也就成了实话。而没有公众广泛认可资料作基础依据,社会几乎不可能对重要的政策和议题进行有意义的辩论,最终造成社会极端化和民粹化。
实际上所有问题的根源在于逻辑性的缺失,前两天翻到了一本老书,是民国时期西南联大由殷海光和金岳霖编著的《逻辑学通识》。
开篇第一章的内容就感动了我,早在80年前中国学者已经将逻辑的原理讲的如此清楚和简单,引用下当时让我感慨的这段话:
“良好的生活是真善美的生活。我们要求真善美的生活之实现,必须拿“真”来做底子。固然,有了真,不必就会有善和美。但是,没有真,善和美根本无从谈起。至少,真可以帮助善和美之实现。所以,真理是良好的生活之必要条件。
然而,不幸得很,真理是非常娇嫩的东西。真理很不容易得到,但很容易丧失。古往今来,只有极少数人在极少数的时间以内逼近真理。绝大多数人在他们最大多数的时间以内过着受神话、传说、权威、禁制、口号、标语、主义、偏见、宣传、习俗、风尚、情绪等力量支配的。
而这些力量常常穿上“真理”的伪装出现。不知者以为这些力量的确是真理,并且常常持之甚坚的样子,甚至不惜粉身碎骨来维护或求其实现。
其实,这些以“真理”的伪装出现的力量,不必即是真理。力量不能制造真理。在较多的情形之下,力量去真理甚远。在知识丰富和神志清明的人看来,那为维护或实现这些力量而粉身碎骨的人众,并不比扑灯的飞蛾高明多少。”
最后总结地说下:真正的理性,始于承认自己的 "不知道"——
不知道完整的时间线,就别急着判是非;不知道证据的成色,就别急着谈价值;不知道利益的牵扯,就别急着做道德审判。在信息的迷雾里,比 "正确的立场" 更重要的永远是事实的真相 。
正如美国诗人查尔斯·布考斯基所说:当今世界的问题是,聪明人满腹狐疑,蠢人自信爆棚。
来源:青花大磁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