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博世的营收规模庞大,2024年数据显示,其一年营收超过900亿欧元,员工人数超40万。令人瞩目的是,这样一家巨擘,其股权主要属于一家公益基金会,这源于创始人罗伯特·博世家族成员常年的股权转移。
博世,一家拥有140年历史的传奇企业,历经两次世界大战和多次经济危机,却始终屹立不倒。
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博世在汽车行业的剧烈变革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在众多领域堪称隐形冠军,如家电、工业技术、能源、建筑、安防等。
其独一无二的企业治理架构,更是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探讨。
博世的营收规模庞大,2024年数据显示,其一年营收超过900亿欧元,员工人数超40万。令人瞩目的是,这样一家巨擘,其股权主要属于一家公益基金会,这源于创始人罗伯特·博世家族成员常年的股权转移。
更为特别的是,最大股东的基金会对博世公司运营没有投票权,拥有大多数投票权的是一个职责类似董事会、负责公司战略的信托公司,而公司日常管理则由管委会负责。
这种顶层架构中,有股权的没有投票权,有投票权的没有股权,创始人家族影响力有限,却能支撑起如此庞大公司的模式,与常见的公司治理逻辑大相径庭。
要理解博世独特的治理架构,需从创始人罗伯特·博世的经历说起。
1861年,罗伯特出生于德国一个家境殷实的农民家庭,家中11位兄弟姐妹。他对原生家庭有着美好的回忆,父母对他影响深远。父亲对新兴技术感兴趣,鼓励孩子投身新兴行业,这让罗伯特选择了当时很新的电气工程领域。
罗伯特·博世
同时,父亲极具正义感,重视平民权利和自由,敢于批评普鲁士军国主义,甚至因营救蒙冤入狱的朋友自己被关两个月。这种家庭环境塑造了罗伯特对新兴事物的开放心态和独特的价值观。
1879年,在做了三年精密机械学徒后,罗伯特开启了长达七年的游历生活,在多个工厂打工。这一时期,爱迪生推出改良白炽灯,西门子发电机也开始发电,罗伯特的职业生涯与电的普及同步。
当时德国学徒的游历传统是为了完善知识体系,如今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就继承了这一理念。而罗伯特七年的游历远超一般学徒,他早有创业打算,想多见世面,期间还专门去了美国通用电器的前身公司。
在美国的经历,让他深刻理解了劳工权益保障的重要性,结合父母价值观的影响,为他日后重视员工劳动保障和权益埋下伏笔。
1886年,罗伯特在斯图加特创办工作坊,博世公司就此诞生。创业初期,博世在技术产品方面极为超前,聚焦电气工程,生产、安装、维修用电设备。但当时斯图加特没有发电站,博世打磨的技术和产品在本地市场需求寥寥,公司前五年靠亲戚借贷维持,1892年甚至裁员至仅剩两名员工。
直到1893年斯图加特决定新建发电站,1895年电站投入运行,博世获得道路电气化设备安装订单,才得以存活。
1898年,罗伯特 博世在英国伦敦开设了第一家海外办事处
除了这次因城市基础设施滞后带来的困境,博世在技术布局上还有一次超前决策,却意外迎来腾飞。汽车发动机点火装置在汽车发明初期是技术难题,博世的工程师大幅改进了点火装置,使其可长距离使用且可靠性提升。
这一创新让博世从濒临关闭的小车间迅速成为汽车行业著名供应商,汽车零部件也自此成为博世主业,博世进入高速发展期,奠定了全球领先工业企业的地位。
在经营策略方面,博世同样超前,尤其是在国际化进程上。1897年,在拿到发动机点火装置专利和订单的第二年,罗伯特就寻求合作方将产品推向法国和英国,随后不久便自己开展业务。
1906年进入美国,1912年美国工厂投产,1914年已在全球27个城市设有办事处。博世全球化程度在当时德国企业中十分罕见,远超同时期德国汽车业公司。
这源于罗伯特对德国国内汽车市场发展速度的清晰判断,为扩大规模,博世必须进入汽车发展最快、最具潜力的市场。
博世在公司治理模式上也展现出超前性。从工作坊时期起,博世给员工的薪酬就比同类公司高出百分之三四十,并且是德国最早实施8小时工作制的公司之一。
罗伯特重视劳动者权益保障,同时也深知良好待遇与企业经营效率的关系,他认为支付高薪是企业经营成功的原因而非结果。
在提供高待遇的同时,博世强调科学管理,曾派人向美国管理学家泰勒请教并实施其科学管理措施,尽管过程中遭遇工人反弹,但最终通过重建与工人协会的关系得以缓和。
罗伯特对人才要求高,信任员工后会给予充分自由。他重视人才培养,公司早期很多管理层和重要工程师都是他指导过的学徒。博世的学徒名额抢手,因为其目标是让学徒适应全行业工作,而非仅局限于博世,所以只有四分之一的学徒会留在公司,罗伯特对此也十分认可。
随着时间推移,公司的传承问题逐渐浮现。最初,罗伯特想将公司作为家族企业传给长子,然而长子身患重病,1921年去世,这给罗伯特带来巨大打击,他与第一任妻子也离婚了。
在没有明确继承人的情况下,罗伯特遗嘱的首要目标是确保博世公司能按他的意志运营。1927年,罗伯特再婚并迎来第二个儿子,这使公司继承情况变得复杂。
1940年,罗伯特 博世在斯图加特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开设了医院
1942年罗伯特的遗嘱成为博世治理结构变化的起点。这份遗嘱并非简单的财产分配,而是一组行动准则,有三个核心目标:确保博世公司财务独立、自主发展和长久存续;希望博世家族后代与公司保持紧密联系;拿出公司部分利润做公益。
达成这些目标需要博世家族子女亲属和遗嘱执行人小组的配合。遗嘱执行人小组由当时博世的7名高管组成,他们也是罗伯特设立的资管公司(VVB)的股东,罗伯特将大部分股份转到VVB。
由于小儿子年龄小,遗嘱设定了最长30年的执行时间,期间执行人小组代为掌管罗伯特的股票,并思考公司的治理方向。
从遗嘱中可大致规划出两种执行思路。
第一种是常规遗产继承,将股票分给家族后代,有领导才能的男性成员获得最大比例股票并接管博世。
第二种是将股票转到VVB,家族成员通过VVB间接管理博世,并获得合理费用和分红。
罗伯特希望自己的意志长久影响公司发展,但立遗嘱时无法确定小儿子能否扛起大旗,这给执行小组留下了操作空间。
执行小组核心人物汉斯·瓦尔茨起初倾向于方案一,他为小罗伯特设计了培养计划。
但到1959年,计划基本告吹,一方面小罗伯特表现得过于激进,领导风范不足;另一方面,瓦尔茨在公司管理层中找到了满意的继任者梅克。而且从话语权角度看,若小罗伯特接班,执行人小组将解散,高管需听从小罗伯特,这并非他们认可的方案。
而选择方案二,小组成员作为VVB股东,与家族有相互制衡的可能,从继承遗志、公司治理和管理平衡等方面考虑,执行小组成员更倾向于此方案。
1961年,新的变化出现。罗伯特的大女儿玛格丽特·费舍·博世提出愿意将手中14%的博世股份移交给VVB,但要求VVB变成纯粹的公益企业,且家族在其中有话语权。
这一要求推动遗嘱执行向方案二发展,原因是家族成员受到遗产税困扰。若继承博世股份,将面临高额遗产税,以玛格丽特为例,她需缴纳1150万德国马克的遗产税,这一金额在当时可购买2000多辆甲壳虫轿车。
整个家族需缴纳的遗产税总额高达9410万德国马克,远超家族可用资产,若动用博世公司资金支付遗产税,会影响公司现金流和运营。而将股权移交至公益企业可避免高额遗产税。
但公益企业能否控股博世这样的大公司成为问题。
1963年,执行人小组找来公司法教授研究,教授提出将VVB拆成两家公司的创意解决方案。一家只掌握博世股票分红权,用于做公益;另一家不掌握股票,但掌握投票权,负责管理和监督博世。执行小组基于此方案与博世家族继续谈判。
在谈判过程中,博世家族做出了巨大牺牲,不仅损失了管理权,在财务上也因转让股票时间早,只能获得基于1960年代博世股价的较低报价。
经过艰苦谈判和相互妥协,1964年,被称为“博世章程”的顶层治理架构基本形成。博世94%的股权由公益性质的罗伯特·博世基金会掌握,基金会前身是VVB,它吸收了博世家族手中的持股。
基金会在博世没有投票权,但每年可获得博世的股息分红,即便博世当年亏损也需支付。
这些分红主要用于医疗、教育和全球事务等领域,如著名的罗伯特·博世医院、支持德国日托中心、为东欧学生提供奖学金、资助非洲和欧洲年轻导演、支持战争创伤修复等,是一个目标明确且专业的公益组织。
博世93%的投票权由罗伯特·博世工业信托有限公司(RBIK)掌握,RBIK最早的股东是当年执行人小组的7位元老,他们仅持有象征意义的少量博世股权以获取投票权。RBIK与博世监事会共同负责监督博世管理层的日常工作。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博世家族持有5%左右的博世股权以及7%的投票权。在1964年的方案中,家族没有分配到投票权,小罗伯特终身只能列席公司会议,无法对公司经营决策产生影响。但到2002年,博世管理层与博世家族关系缓和,从信托公司RBX手中划出7%的投票权给家族,交给第三代的克托佛·博世,希望他参与公司管理。
根据博世家族规划,他们最终会将剩余5%的股权放到博世基金会,仅保留象征意义的少量股权,但会保留7%的投票权,这表明博世家族最看重对公司的参与度和话语权,符合遗嘱中与公司保持长久联系的要求。
此外,博世公司自己还持有不到1%且没有投票权的股权。
至此,1964年博世形成了由博世基金会、工业信托公司RBIK和博世家族三方分立的顶层结构。基金会拿分红做公益,RBIK有投票权管长期发展,家族用少量股权和投票权与博世公司保持联系。
这种独特的三权分立结构成为公司顶层架构的经典案例,原因在于博世公司规模庞大、业务复杂,需要高水平管理和协调能力,并非仅靠家族成员就能胜任;博世高管和家族成员都极为重视创始人遗愿,愿意相互妥协磨合;且1964年确立的博世章程经过多次微调,才真正实现了符合罗伯特·博世价值观的三方共识结构。
博世章程这一治理架构并非目的,而是管理公司的手段,其是否达到罗伯特·博世对公司的期望呢?至少在一个层面上,该架构奠定了博世公司的长期主义气质。
在这种架构下,博世管理层免受证券市场大股东等的影响,不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而是追求公司长远发展目标。再结合博世长期的人才培养和提拔传统,使得管理博世的高管都能充分理解博世和市场。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让博世敢于在新兴领域提前布局,坚持研发,忍受亏损,最终收获成果。
以博世著名的ABS防抱死系统为例,该系统如今已是汽车的标配,极大提升了汽车安全性。在高速行驶中突然重踩刹车,车轮会抱死,不仅刹不住车还会失控,而ABS能将重刹动作转化为多次快速点刹,使车能刹住且减少打滑。
1978年博世最早量产ABS,还采用了当时先进的电子数控单元,要知道当时车上绝大多数控制还是机械控制,电子化程度极低。为研发ABS,博世投入5年时间和9位数德国马克的研发费用,换算成当时约1亿美元。
但ABS推向市场的最初五年,因高昂研发成本摊销,单个系统单价高达2500马克,市场对其晦涩难懂,消费者和车厂接受度低,仅在奔驰S级等顶级车型上少量配置,博世每年为此亏损3000万德国马克。
直到产品推出5年后,ABS才开始盈利,随后迅速普及,到1995年,装配ABS的车辆累计超过2000万辆,博世在该市场占据统治地位。若博世是上市公司,面对如此高额的研发投入和前期亏损,股东可能不同意项目立项,或在研发过程中、产品上市初期就要求停止,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市场地位。正是博世管委会权力稳定持续、目标明确,才让ABS得以成功。
再看1990年代,博世经历宏观经济衰退、市场萎缩、利润空间减少和劳资纠纷等挑战,但在这一低谷期,其研发费用率从1985年的5.2%提升到1995年的6.9%,在业绩不好时仍坚持增加研发预算,这实属不易。
当然,博世的长期主义并非盲目坚持,而是会根据市场趋势调整。例如在汽车动力电池领域,博世曾收购相关公司,试图生产动力电池电芯,但因中日韩企业领先,赶超需巨大投入且失败概率高,博世选择抓住自身优势,专注于电池包管理系统。
又如博世曾大力进军电信行业,生产电话等通信设备且一度占公司销售占比20%以上,但遇到瓶颈难以突破时,果断剥离了这一业务。博世从创始人开始就不是以绝世天才发明家为特点,像火花塞、ABS等技术最初都不是博世原创,但博世有能力将这些想法转化为大规模生产的高品质产品,进行重要改进和突破。
这与罗伯特·博世的理念相关,其技术研发始终围绕人们日常生活实际需求,正如博世的口号“科技成就生活之美”所表达的。博世也不是闭门造车的公司,注重吸收外部技术并转化,全球化战略中包含相互学习的部分,例如学习日本电装公司的看板系统,以及借鉴丰田模式来组织生产管理。
博世独特的治理架构,构建出稳定的发展框架,让其在长期主义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从创始人的理念和价值观出发,汇聚员工、资金、技术等资源,如同一条有明确方向但又能灵活应变的大河,始终保持超前,且愈发宽广。
博世的治理架构,在全球范围内独一无二,为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样本。
文本素材来源@商业就是这样
来源:小志一直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