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解读 | 全国统一碳市场扩围 助推钢铁行业低碳转型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28 22:49 1

摘要:近日,生态环境部印发《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经国务院批准,钢铁、水泥、铝冶炼三个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管理,覆盖的温室气体种类增加为二氧化碳(CO2)、四氟化碳(CF4)和六氟化二碳(C2F6)。自此,全国碳排放权交易

原创 低碳研究团队 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

全国统一碳市场扩围

助推钢铁行业低碳转型

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

低碳工作组

近日,生态环境部印发《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经国务院批准,钢铁、水泥、铝冶炼三个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管理,覆盖的温室气体种类增加为二氧化碳(CO2)、四氟化碳(CF4)和六氟化二碳(C2F6)。自此,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碳市场”)正式扩大覆盖范围(以下简称“扩围”),标志着我国碳市场建设迈入新阶段。作为国民经济基础性产业,钢铁行业首次被纳入全国统一碳市场,这一政策调整既是落实国家“双碳”战略的关键举措,也是推动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的里程碑事件。

扩围是全球气候治理与国内减排需求的双重驱动

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重大制度安排,是国际通行的气候治理政策工具。我国已建立重点排放单位履行强制减排责任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激励社会自主减排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2021年7月,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启动上线交易,管控二氧化碳排放占全国总量比重约40%,是目前全球覆盖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经过近四年的发展,市场总体运行平稳,制度体系日趋完善,数据质量全面改善,以碳市场为核心的中国碳定价机制正在形成。

此次扩围纳入钢铁、水泥、铝冶炼等高耗能行业后,覆盖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比达到60%以上。将三个行业纳入碳市场管理,可通过“激励先进、约束落后”加快出清落后产能,推动行业从“高碳依赖”传统路径向“低碳竞争力”新赛道转变,加快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助力走出“内卷式”竞争模式,不断提高行业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国际社会对中国钢铁行业的减排期待日益迫切,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等绿色贸易壁垒倒逼行业加速低碳转型。扩围工作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满足了我国发展完善碳市场的现实需要,将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构建碳减排激励约束机制新局面。

扩围有利于钢铁行业构建低碳发展长效机制

(一)“边实施、边完善”工作思路,分阶段推进纳入碳市场

在启动实施阶段(2024—2026年度),以夯实碳排放管理基础、推动企业熟悉市场规则为主要目标,重点培育市场主体,完善市场监管,提升企业履约能力和管理水平,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协同推进化解过剩产能作用有效发挥,碳市场功能作用初步显现。

在深化完善阶段(2027年度—),全面提升各方参与市场能力,不断提高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研究建立预期明确、公开透明的行业配额总量逐步适度收紧机制,推动单位产品产量碳排放不断下降,激励约束机制更加完善,协同推进化解过剩产能作用进一步提升,碳市场功能作用充分发挥。

(二)配额量与产品产量挂钩,鼓励先进企业多生产

碳市场采用基于强度控制的思路分配配额方式,不预设绝对配额量上限,配额量与产品产量挂钩,根据单位产品产量碳排放的平均或先进水平设定基线,低于基线排放水平的企业将存在配额盈余,高于基线排放水平的企业将存在配额短缺,不限制企业生产,鼓励先进企业多生产。

钢铁企业仅管控化石燃料燃烧、工业过程排放等产生的二氧化碳直接排放,2024年度钢铁企业获得的配额量等于经核查的实际排放量,所有企业均无配额缺口,无需支付履约成本;2025和2026年度行业配额整体盈亏平衡,根据碳排放强度绩效设置调节系数上下限,将所有企业配额盈缺率控制在较小范围内。

(三)科学开展核算核查,月度存证保证数据质量

根据钢铁行业工艺流程特点和碳排放机理特征,生态环境部制定发布了核算报告和核查指南。一方面,坚持化繁为简、抓大放小,紧盯主要排放源,压缩非必要核算链条,减少碳排放核算参数数量,便于企业理解和操作实施;另一方面,坚持分级分类管理,逐步推动企业开展对燃料、原辅材料等参数的高质量实测,对不具备实测条件的参数采用规定的缺省值替代实测,并探索开展碳排放在线监测。允许数据质量管理基础薄弱、排放规模小的企业采用缺省值计算。

制定并严格执行数据质量控制方案,依法依规开展检验检测,对关键参数进行月度存证,并通过全国碳市场管理平台报送。实施“国家—省—市”三级数据质量审核,生态环境部组织各地方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月度存证数据开展技术审核,对化石能源消费量等关键参数进行严格把关。

(四)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低碳转型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是碳排放成本显性化。碳排放权成为企业生产要素之一,超额排放将增加企业成本,倒逼企业重视碳减排,低碳排放的企业获得市场交易中的主动权。

二是技术创新驱动力增强。碳价信号将引导企业加大低碳技术研发投入,如低碳冶金(如氢冶金)、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推动行业技术进步。

三是产业结构调整加速。碳排放强度高的企业将面临更大压力,可能被市场淘汰,而低碳排放且高效的企业将获得更多发展机遇,行业集中度可能进一步提高。

四是碳资产管理重要性凸显。钢铁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碳排放监测、报告和核查(MRV)体系,加强碳资产管理,通过碳交易获取收益或降低成本。

钢铁企业积极参与碳市场的工作建议

一是提高碳意识,明确领导组织与责任分工。企业高层应充分认识到碳市场的重要性,将碳减排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建立专门的碳管理机构和碳管理中心,明确责任分工,达成全员减碳的共识。

二是摸清碳家底,开展核算核查与月度存证。准确掌握企业碳排放数据是参与碳市场的基础,企业应按照指南文件和平台要求开展核算核查和月度存证工作,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可靠。

三是建立碳体系,制定碳减排目标与路径。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建立碳管理体系,制定明确的碳减排目标和实施路径,积极采用低碳技术,优化生产工艺,实现单位产品碳排放强度的持续降低。

四是优化碳制度,加强碳资产评估与管理。建立碳资产管理制度,开展碳资产评估,积极参与碳交易,通过配额交易、核证减排(CCER)项目开发等方式,实现碳资产的保值增值。

五是关注碳政策,强化内外部沟通与合作。密切关注碳市场政策动态,加强与政府、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的沟通合作,及时了解政策变化,并争取政策支持,从碳金融中获取相应的收益。

六是打造“碳基建”,培养专业化人才队伍。碳市场涉及多个领域,需要专业人才支撑,企业应打造“碳计量、碳标准、碳体系、碳平台、碳标识、碳管家”六大基础能力建设,加强碳管理、碳交易、碳金融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培养,提升企业在国内外的低碳竞争力。

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

“碳基建”综合方案

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

低碳业务介绍

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是我国钢铁行业最早开展低碳产业研究、低碳政策研究、低碳科技跟踪、低碳项目咨询、低碳标准制定、低碳宣传推广,以及碳资产、碳交易、碳金融、温室气体排放等咨询服务的单位。拥有丰富的低碳信息情报资源和最扎实的低碳平台支撑。承担了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冶金分中心和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冶金分中心,负责国家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信息情报保障。拥有国家认定授予的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评价中心。承担了全国钢标委低碳冶金、碳排放管理、冶金节能、冶金绿色制造、烟气综合治理、冶金节水、电弧炉短流程炼钢、冶金固废资源、氢冶金等标准技术组织的秘书处。承担了国家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国家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国家新材料产业资源共享平台。

依托上述资源和平台优势,先后为政府部门、团体组织、钢铁企业开展了多个绿色低碳相关课题研究、碳体系建设、碳平台建设、碳管家服务、碳标识服务、碳计量服务、碳认证服务、项目咨询、低碳标准化、碳资产管理、碳金融及衍生品咨询、产品碳足迹评价、碳排放数据管理咨询、碳排放履约管理咨询、低碳培训、低碳资讯、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核查等服务。

来源:世界金属导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