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到底怎么教育?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8 20:09 1

摘要:若父母坚持“快乐教育”,完全放弃辅导班和兴趣班,孩子成年后会不会怨恨父母给了自己一个没有竞争力的童年?(网友提问)

若父母坚持“快乐教育”,完全放弃辅导班和兴趣班,孩子成年后会不会怨恨父母给了自己一个没有竞争力的童年?(网友提问)

【御马迎川】原创内容:

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姑娘。

现在综艺节目为了提高收视率,经常喜欢搞明星+素人的组合。

前段时间【御马迎川】偶然刷到一个综艺片段,里面是一个女明星带着自己妈妈一起上节目。

在节目中,她向妈妈哭诉了自己从小到大的一个心结:

她上学时,有一次顶撞老师,被老师叫家长。妈妈到学校后,听完老师的说辞,就让她给老师道歉。

作为一个观众或者家长来看,她妈妈的处理方式并没有太大问题。但这位女明星认为,妈妈到学校后,应该先安抚她,先听她的辩解,而不应该直接相信老师的话,按老师的要求来让她道歉。她觉得妈妈并不支持她,也不关心她。

而事实是什么呢?

事实是她作为一个富二代,从小到大,吃穿用度都远超同龄人;从幼儿园到中小学,都是私立贵族学校;长大之后上舞蹈学院,进偶像团体,入娱乐圈,家里都给予了巨量资金支持。

她的父母,可以说是倾尽全力在培养她。但尽管如此,她仍然觉得自己不幸福,母亲对她不够好;因为这件小事,而耿耿于怀十几年。

为什么子女的主观感受,和父母的客观付出之间,有如此大的差距?

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Leon Festinger )曾提出过一个论断:

生活的10%,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另外的90%,由你对所发生事情的反应组成。

【御马迎川】从这个论断上,再推演两个结论:

一、不同人对同一件事情,会有不同的反应。

学生冲撞老师,老师要求道歉,这是一件事。

在老师看来,学生不遵守纪律,不尊重师长,不虚心接受批评,“道歉”是让她认识错误、惩前毖后的教育手段。

在家长看来,小孩儿犯了错误,老师有心教育,“道歉”无伤大雅,家长理应积极配合。

在学生看来,你们两个大人,联手对付我一个小孩,我有什么错需要“道歉”?我就是倍受欺凌的受害者。

二、同一件事,在不同人身上,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道完歉,老师转头就忘了,每天焦头烂额、汲汲忙忙,这点冲突根本就不是事儿。

道完歉,家长认为事情已经处理完毕,老师和孩子都已经恢复如常,生活回到了原来的样子。

道完歉,孩子心里种下了一根刺,对老师和父母都产生了隔阂。这件事,成为了她人生的“至暗时刻”。

为什么一个人,永远无法完全共情另一个人?

因为你们相互交流的,永远是那10%的事情,却无法复制那另外90%的个体反应。

听很多成功人士忆当年,你会发现他的童年并不幸福:有些缺衣少粮、家境贫寒;有些中途辍学、摆摊糊口……可是他们仍然感恩父母给予他们生命,感谢苦难磨砺了他们的意志。

另有一些家境优越、生活/教育资源堪称顶配的孩子,反而郁郁寡欢、冷漠凉薄,对父母满腹怨言,一心想远走高飞、两不相见。

所以,你给你以为的好,孩子并不一定觉得好。你没给什么好,孩子也并不一定觉得不好。

抱不抱怨,90%由孩子来决定,而不是由你做了什么来决定。

如果家长教育了什么,就能得到什么结果的话,那么也不存在:

优秀教师的孩子考试不及格,双博士夫妇的孩子成绩倒数,巴菲特的三个子女都大学没毕业也全部不会搞投资了。

保障孩子基础的安全和健康,在经济能力范围内,支持他的兴趣爱好,正向引导,不必强求就是合格的父母。

孩子长大后回忆自己的童年,总有他自己的解释。你以为你们经历了同一段“历史”,其实那最多只是你们之间的10%。

来源:御马迎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