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统一六国,是如何狂搞基建通关的?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4 19:25 1

摘要:从一战到二战无数事实告诉我们,只有疯狂的叠工业能力才能在列强中胜出。一战中最先倒下的就是工业能力最弱,底层还停留在农奴制的沙俄。中国抗战的艰苦卓绝已经告诉我们,一个农业国在面对工业国时打仗是多么的吃力。

从一战到二战无数事实告诉我们,只有疯狂的叠工业能力才能在列强中胜出。一战中最先倒下的就是工业能力最弱,底层还停留在农奴制的沙俄。中国抗战的艰苦卓绝已经告诉我们,一个农业国在面对工业国时打仗是多么的吃力。

在太平洋战场,日军被美国海量装备的碾压,也证明谁工业能力强谁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工业能力的提升靠的是海量资金的投入,如此海量资金的投入自然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

强大经济实力的基础又是基础设施的完备,现在中国经济的腾飞,说到底靠的还是基建狂魔十年如一日的执着。其实不只是现代,古代也是一个套路。秦国一统六国的征程,其实说到底就是一个基建狂魔的成长之路。

自从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就从一个蛮夷之国走上了耕战一体化的征程。为了满足日益壮大的武士阶层,秦国需要大量的耕地用来封赏和支撑秦军的战争消耗。

于是,从秦孝公开始兴修水利成了秦国上下的头等大事。秦国商鞅变法后的第二代领导人秦惠文王灭蜀之后就急需把这片新土地改造成耕地,作为秦国重要的粮食基地。秦国与东方六国最大不同就是先天条件。其他六国除了燕国外国土都集中在中原,即便就是楚国他的核心区域也是在江汉平原,这里是最靠近中原地区的农耕区。

但秦国不一样,除了原镐京那一带外其他区域都荒蛮之地,打下来后都得自己去开垦荒地。建设蜀地已经是老秦人最习以为常的事情了。当时的蜀地经常闹水患,粮食产量非常不稳定。

在蜀地人心安定后,秦惠文王就派精通水利的李冰任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沿岸风餐露宿,终于建成了2000年来一直在使用的大工程——都江堰。都江堰建成之后蜀地就从西边涝东边旱的荒蛮之地变成了天府之国。蜀地也从此刻正式被纳入华夏文明圈。

都江堰如此浩大的工程如果没有秦国中央的支持根本就搞不出来,纵观东方六国没有一个国家有意愿搞这么浩大的工程。就以楚国为例,如果楚国把精力放在农业上面,自己方圆千里的地盘早就能提供超级庞大的粮食供应了。

另外一个大工程郑国渠,也能证明秦国到底有多么好搞基建。韩国弱小又刚好在秦国东出的道路上,到了秦王嬴政这一代,韩国已经被蚕食得地盘所剩无几。为了避免被秦国灭掉的命运,便安排郑国去游说秦王修渠。之所以韩国能想到这个计谋,其实还是因为韩国听说秦国比较好兴土木,这也算投其所好。

从这件事来看,秦国确实是基建狂魔属性。韩国想用这个计策拖垮秦国其实也不是一点道理没有。想要引涇水入洛水还是挺有难度的,因为涇水较高,需要在北面山区人工开凿出山石水渠才能引入洛水。

在战国时代没有炸药也没有电钻,想要开凿出一条水渠就必须靠人力一锤子一锤子凿。按照当时六国的动员能力来计算,这条水渠真的要搞好,可能是个耗时一代人的工程,说不定秦国由于这个工程搞得民怨沸腾最终发生内乱。

但是韩国太小看秦国的基建能力了。自从商鞅变法以来,秦国自上向下就是一台耕战机器。如此浩大的工程竟然让秦国完成了。更有意思的是嬴政并没有因为看穿韩国的阴谋而停止施工,由此可见当时秦国的基建能力到底有多么恐怖。

郑国渠通水后,秦国的盐碱地因为北面泥石的流入反倒是成为了一片沃野。郑国渠灌溉的区域每亩地能产量100公斤。充足的粮食供应让秦国有了足够的物质基础解放更多的劳动力从事其他工作,这里面就包括军工。

其实古代和现代的经济规律是一样的。现代军工是要有足够的经济做支撑的,如果常年发不出工资,哪里有那么多工人搞工业?古代也是一样的,充足的物质基础让秦国人有精力去搞军工。古代的第一大军工就是战马,这就相当于现代的坦克,绝对是古代意义的战争之王。

秦国的祖先就是给周天子养马的,这就是春秋战国著名的河曲马。河曲马比较高大,耐力又强。河曲马在面对中原马的时候具备碾压级别的优势。但我们看秦国的历史,即便秦国长期占据着养马地但商鞅变法前并没有强大的骑兵部队。老秦人的一大问题是粮食产量不行,没有那么多钱搞马政。

但是秦惠文王以来秦国的基建规模一步一个台阶,粮食产量越来越高,搞马政已经不是问题了。秦国养了一大批人来管理养马的事情,直接搞了国有养马场。秦国设立了牧师这个职位专门负责管理养马人。

秦国投入大量资金养马,回报自然是丰厚的。秦国骑兵甚至强于赵国骑兵,无论是长平之战还是灭六国之战,秦国骑兵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灭赵之战,王翦利用两万骑兵穿越太行直插邯郸成为灭赵的致命一击。而在灭楚过程中,秦国骑兵也有掐断粮道的惊艳表现。

除了马政外,大规模基建带来的充裕财政还让秦国有了足够的粮饷搞工业。是的,人类文明从会制作石器以来就存在工业,哪怕是集体小作坊那也是工业。

秦国这批军工工人有个名称叫寺工。这批工人可是不用种地的,全部都只是负责生产军用物品。如果秦国没有基建带来的强大农业生产能力,根本就养不起过多的工人。秦王嬴政的大宰相吕不韦亲自督办军工生产事项,庞大的军工产业链造就了秦军极高的披甲率。秦军的披甲率可以高达70%,远超东方六国。这个水平比后来的唐朝都有高。

在棉甲出现前,秦军的整体披甲率是高于之后任何一个朝代的。充足的粮食供应、发达的军工系统和先进的激励机制造就了“虎狼之秦”。但是,这套体制在进入和平年代后并没有适时地转变,这就导致秦朝在15年后灰飞烟灭。

来源:冷热军事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