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世界机器人产业中,各国之间应如何更好地实现信息共享与协作,以推动全球机器人技术的共同进步?3月28日上午,“中韩科技创新合作论坛”在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举行,以机器人产业为核心聚焦,深入探讨机器人前沿技术及其在不同应用场景中的创新实践,进一步整合中韩两国前沿技
在世界机器人产业中,各国之间应如何更好地实现信息共享与协作,以推动全球机器人技术的共同进步?3月28日上午,“中韩科技创新合作论坛”在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举行,以机器人产业为核心聚焦,深入探讨机器人前沿技术及其在不同应用场景中的创新实践,进一步整合中韩两国前沿技术资源,深化两国科技合作,助力两国产业升级。
具身智能突破
“如果AI不仅能思考,还能像人类一样行动,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在中韩科技创新合作论坛上,中关村智友研究院副院长英语霏抛出这样一个问题。
在本届中关村论坛年会上,人形机器人扎堆“上岗”似乎给出了答案。几百台机器人活跃在迎宾、主持、表演、交流等场合,如同科幻片中的场景照进现实。事实上,具身智能的突破,让AI真正走出屏幕,从虚拟现实的“思想家”变成现实世界的“行动派”。
3月28日,北京商报记者在中关村展示中心看到,一个人形机器人在小型足球场内与观众一起踢球,姿态灵活,技术精准,这款是由北京加速进化科技有限公司带来的T1机器人;旁边不远处,一个高达1.79米的机器人格外醒目,这款由北京中科慧灵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带来的机器人灵宝CASBOT 01,具备稳定的全身协调控制能力以及可快速学习、可泛化的长时序灵巧操作能力;更不必说早在2025年春晚亮相过的宇树人形机器人G1,每次亮相都吸引不少粉丝前来打卡,它可是一个太极、格斗等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大师”。
这类场景应用,只是机器人创新实践的冰山一角。近年来,机器人前沿技术企业已经开始在制造业、医疗行业、服务行业、建筑行业、教育行业和金融行业等领域进行布局。
专注于机器人灵巧手领域研发与制造的韩国机器人技术公司Tesollo近日发布了最新研发的五指仿人机械手Delto Gripper-5 Finger(DG-5F),该产品拥有20个独立自由度(DoF)、仿生关节设计及轻量化结构,并首次针对人形机器人双臂协同操作场景进行优化,服务于工业装配、物流搬运、科研教育等多个场景。
“Tesollo DG-5F的每个手指配备4个独立关节,整只手拥有20个自由度,与人手关节数量接近。”Tesollo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英语霏表示,“回顾过去20年的历程,智能手机和智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为我们奠定了从感知决策到控制的技术基础。智能手机解决了信息的交互,通过摄像头、触屏、嵌入芯片等,实现了感知和决策的闭环,在智能汽车阶段我们实现了局部控制,但场景依旧受限于交通。而具身智能系统扩展到了全场景,从工业流水线到家庭厨房,从核电站检修到太空探索,是未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AI技术引领
“嗨,你们好。我是灵宝CASBOT首款人形机器人,代号CASBOT 01。我的开发者们致力于应用最前沿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创造出能够替代人类执行高风险、高强度以及单调重复工作的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品……”在中关村论坛年会上,灵宝CASBOT 01正与一名观众交流。从2025年春晚宇树科技旗下人形机器人扭秧歌火爆出圈,到“夸父”机器人亮相在亚冬会火炬传递现场,再到中关村论坛年会的集体亮相,中国机器人产业迎来爆发。
灵宝CASBOT联合创始人兼COO张淼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这一波中国机器人公司之所以能发展起来,很大程度上源于大模型突破了泛化性的边界。从AI层面来看,中国机器人公司的积累比较深厚,再加上有足够大的市场,中国公司也更善于将技术成果进行转化,快速应用于商业化的场景中”。
张淼进一步表示,“当然,也因为有像英伟达这样的基础设施提供商的存在,它们每次新产品的迭代更新,就会有更多人关注我们行业的技术路线,以及如何使用它们先进的AI基础设施,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作用”。
在在华韩国创新中心(KIC 中国)代表金钟文看来,“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产业的产业链很相似,可以细分到基础领域、计算领域、应用领域等三个方面。中国机器人产业在以上三个领域都有很大优势。中国目前拥有很好的机器人产业供应链、技术人才,还拥有全世界最大的应用市场和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机器人的发展潜力和创新潜力都很大”。
根据摩根士丹利发布的《人形机器人100:绘制人形机器人价值链图谱》报告,在过去五年中,中国内地人形机器人相关专利申请数量全球领先,多达5688件;美国、日本、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超过千件,依次为1483件、1195件、1123件。报告显示,在参与制造人形机器人的100家上市公司中,73%位于亚洲,仅中国就占56%。摩根士丹利研究报告认为,中国的初创企业受益于成熟的供应链、本地市场应用机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
从商用到民用
2025年被视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有观点认为,在巨大的市场需求背后,人形机器人不仅是自带流量的道具,更应该承载关于未来生活的无限想象,助力科技创新走得更远。
在商业化落地上,灵宝CASBOT所在的北京中科慧灵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正通过在真实场景中的打磨,把机器人从应用端带到消费端,探索包括物流配送、商业服务、社区家庭、智能制造以及高危救援在内的场景应用。
张淼表示,“实际上,中国民用机器人市场的空间、前景和需求非常旺盛,足够容纳很多不同形态的机器人友商。我们新一代产品发布后,很多偏商业服务类的合作伙伴通过各种渠道找过来,想应用在他们的行业中”。
作为中国智能机器人领域的独角兽企业,达闼机器人产品副总裁覃晨也比较乐观,“在我们人类社会里面,第一个超过人类数量总量的智能设备就是智能手机,未来人形机器人可能会超过智能手机的存有量,成为人类第三台计算机的智能设备”。
毋庸置疑,机器人是未来产业的重要赛道之一。金钟文表示,未来中韩两国机器人产业的合作机会会越来越多。“中韩两国机器人产业的合作需要进行产业细分化和专业化,这是国际之间合作的基础。虽然机器人产业链比较复杂,但我认为可以先从机器人工业链的一个领域,或者一个基础上开始共同发展。”
“不过,目前对个人来说,人形机器人要完全进入家庭生活,成本还是相对太高,并且在法律、政策、行业标准等方面还需要不断完善。”张淼表示。
北京商报记者 孔文燮
来源:北京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