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SAP、Oracle到用友、金蝶:中国ERP国产替代的五个阶段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4 16:54 1

摘要:聊ERP这个话题,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SAP、Oracle,听起来高大上,动辄几百万上千万的大项目。

聊ERP这个话题,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SAP、Oracle,听起来高大上,动辄几百万上千万的大项目。

但如果我们把时间线拉长点,你会发现,中国企业用ERP这件事,走过了一条非常曲折的路:

从全盘引进国外软件到国产厂商摸着石头过河再到今天国产替代加速

这里面其实有五个清晰的阶段。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中国ERP发展30多年,到底经历了哪五个阶段?

文中示例ERP>>业务管理模板中心-企业数字化解决方案中心-简道云

要说ERP的发展历史,得从90年代说起,那时候改革开放已经十几年了,中国的企业管理也开始追求现代化。

当时SAP、Oracle这些国外厂商早就把ERP卖到全球各地了,到了中国,他们看到的是一个巨大新兴市场。

于是,SAP、Oracle、PeopleSoft、BAAN 这些国际巨头纷纷进入中国。

大客户是谁?主要是国企、外企和大型制造企业。比如汽车、钢铁、石化行业。为什么他们买?因为有钱,追求先进管理;加上很多外企本身就要求用总部同一套系统。

当年搞ERP是件身份象征:上ERP=企业管理现代化。 但问题也来了:

成本太高。动辄几百万起步,实施周期几年。本土化差。国外软件对财务、税务、报表等中国特色支持不够。推动难。很多国内企业管理水平没跟上,ERP反而成了高大上摆设。

一句话总结:90年代的ERP在中国,更多是先进理念的引进,能真正用好的是少数。

进入2000年代,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很多集团公司、上市公司,都盯上了ERP。

SAP 这时候简直成了大企业的标配,特别是制造业、能源、金融、央企——基本都是非SAP不用的气势。

Oracle 则在财务和数据库层面也有强大存在感。

这一阶段的典型现象:

大企业追求标准化:ERP成了推动总部管控、子公司整合的利器。投入巨大:光是实施顾问一天几千块,项目动辄几年才能上线。形成示范效应:一旦某行业龙头上了SAP,同行企业都会觉得我也得跟上。

举个例子:

某大型汽车集团,当年搞SAP,几百个顾问常驻工厂,项目花了上亿。虽然痛苦,但最终确实把供应链、财务、人力资源整合到一套系统里,成了行业标杆。

不过,副作用也明显:中小企业完全玩不起。ERP成了富人的游戏。

外国巨头风风火火的时候,国产厂商也没闲着。

用友、金蝶、浪潮、鼎捷这些名字,在这一阶段逐渐走入大家视野。

国产ERP的逻辑是:既然SAP这么贵,那我就做一套更适合中国企业的,更便宜、上手更快的。

用友:从财务软件起家,逐步往ERP扩展。金蝶:以成长型企业市场为主,强调灵活、轻量化。浪潮、鼎捷:在制造业、政企市场也有一定渗透。

这一阶段,国产ERP的优势就是:

价格更友好,中小企业也能上。本土化强,比如财务、税务、发票管理,明显更懂中国国情。服务响应快,本地顾问多。

当然,劣势也很明显:

核心技术差距大,稳定性、架构设计不如SAP。更多是“照着做”,缺乏原创性。

一句话:国产ERP这一阶段处于学生角色,学习模仿国外,但在本地化和价格上打出优势。

到了2010年代,互联网和云计算浪潮席卷而来。

于是,SaaS ERP 诞生了。

国外有 NetSuite(被Oracle收购),国内金蝶用友也推出云版本,还有一批纯SaaS的厂商,比如帆软推出的简道云(2015年成立,国产SaaS老牌厂商),还有一批创业公司(比如今目标、北森、致趣百川等在不同细分领域切ERP的模块)。

这一阶段的变化:

部署模式转变:从本地部署 → 云端订阅。价格模式改变:不再是一次性大买卖,而是按账号、按月/年订阅。客户群体扩大:中小企业能低成本尝试,不再望而却步。

SaaS ERP的好处:

上线快,不用买服务器。成本低,几十块一个账号就能试。更新快,自动升级迭代。功能覆盖不够全,大企业复杂流程还是不行。稳定性、数据安全备受质疑。

到了今天(2020年代),局势发生了明显变化,国产ERP替代国外厂商,正在加速进行。

几个关键因素:

政策推动:信创(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强调自主可控,核心系统国产替代成为趋势。国外厂商策略变化:SAP、Oracle逐渐缩减在中国的投入,甚至传出部分业务收缩的消息。国产厂商成熟:经过20多年的迭代,国产ERP已经形成完整的产品体系,云ERP也逐渐能满足大中型企业需求。市场需求变化:企业数字化转型加速,ERP不再只是“财务+生产”,而是要和电商、供应链、AI、大数据打通。

国产厂商更懂本地企业需求,ERP已经不再是“补位”,而是直接进入了“正面PK”。

这里面,除了用友、金蝶这些传统ERP厂商之外,还冒出来一批新型平台厂商,典型代表就是简道云

传统ERP的逻辑是:厂商把系统做好,企业按模块来用,能改动的地方有限。

可企业一旦流程复杂或行业差异大,就容易“不对症”。

而简道云走的是另一条路:“搭积木式”的零代码平台

企业不需要从头写代码,而是用拖拽、配置,就能快速拼装出自己需要的业务系统。比如一个制造企业要做物料领用审批,以前得找厂商定制开发,周期几个月,现在在简道云里,几个表单+几个工作流,就能在两小时上线。数据打通也更简单,不仅能管生产,还能连上CRM、进销存,甚至财务系统,形成一个“全景式ERP”。

换句话说,简道云其实代表了国产ERP的另一种可能:不是照搬SAP那套复杂的标准化流程,而是做一个企业随需而变的数字化底座

成本低:按用户数订阅,一个账号几百块钱就能用,对中小企业非常友好。灵活性强:企业可以自己改流程,不用每次都找厂商定制,避免“二次开发陷阱”。迭代快:因为是SaaS模式,产品功能不断更新,企业不用担心老版本被淘汰。适配行业多:不论是制造业的生产BOM,还是零售的门店管理,或者是服务业的人事审批,企业都能自己搭建出来。

过去大家说国产替代,想到的都是用友、金蝶去抢SAP、Oracle的大客户, 但现在国产替代的另一条主线是:满足过去被忽视的长尾市场

中国有几百万家中小企业,它们没钱上SAP,但对数字化需求一点都不少。

简道云就是抓住了这部分市场:用更低的门槛、更快的上线速度,让中小企业也能拥有一套“自己的ERP”。

从这个意义上说,简道云代表的并不是传统ERP的国产替代,而是国产自研的新路径

不仅是替代SAP、Oracle,而是直接用新的架构、新的模式,去满足中国企业的数字化需求。它们的目标不是把SAP做便宜版,而是“做一套中国企业真正用得起、改得动、能长久发展的业务系统”。

这样一来,第五阶段国产ERP正在分化成两股力量

一股是用友、金蝶这种,和SAP正面对抗,打大客户市场。一股是简道云这种,走灵活敏捷的低代码路线,覆盖更广的中小企业。

可以说,国产ERP已经从“补位者”变成了“正面PK者”。

尤其在中小企业市场,国产厂商几乎全面占领;在大型企业和集团公司市场,国产替代也在逐步推进。

30年看下来,中国ERP的发展其实就是一场“从引进到替代”的接力赛:

90年代:国外先进理念进入。2000年代:大企业扎堆上SAP。2010年代:国产厂商学习成长,SaaS模式崛起。2020年代:国产替代加速,逐渐成为主角。

今天再聊ERP,不再是“国外=高端,国产=便宜货”的刻板印象,而是一个多元竞争、百花齐放的局面。 未来谁能笑到最后?我觉得关键还是两个字:价值。谁能真正帮助企业降本增效、提升管理效率,谁就能在这场长跑里站稳脚跟。

来源:IT战士不挨踢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