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1月,我走进了“沟北大学”许昌师专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8 21:27 1

摘要:许昌学院的樱花节就要到了。每当此时,我心中就会泛起层层涟漪,久久不能平静。记得2017年4月我到此赏花,心情特别复杂,留有《七绝·母校樱花》二首:

【忆母校(1)】

1978年11月,我走进了“沟北大学”许昌师专 ‖老家许昌

文‖陈保民

许昌学院的樱花节就要到了。每当此时,我心中就会泛起层层涟漪,久久不能平静。记得2017年4月我到此赏花,心情特别复杂,留有《七绝·母校樱花》二首:

1

浮云千里载归心,

树树樱花送客人。

暮想朝思杨柳里,

红楼旧梦是青春。

2

寒春客舍夜无眠,

赏罢樱花泪不干。

杨柳红楼今在否?

鬓霜不复又一年。

四十多年了,世事沧桑,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抑或人是物非?新校区的莺歌燕舞自不必说,老师专的古朴简陋又在哪里?母校往事一幕幕浮现眼前。(想看看本文作者陈保民老师上回写了啥美文?欢迎点击以下链接:许昌的他,第一次公开出版作品集

一九七七年恢复高考制度,成千上万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社会各界青年及在校中学生像潮水般涌进考场。不限年龄,不限婚否,具有同等学力者均可报名参考。公开、公平、公正的考试制度下,一大批年轻人以百分之几的极低的录取率步入了高校大门,成为天之骄子。

大约是1978年11月,我们走进了许昌师专的大门。

下图:当时的许昌师专大门(左起张文宾、刘革雨)。

学校大门向西,是两块铁栅栏,稳稳地固定在两旁水泥柱子上。门内侧有一间传达室,收发来往书信行囊包裹之类。学校大院里一排排老式青砖红瓦的平房,与中小学教室无异。最显著的便是一座苏式风格、红砖红瓦、铺着枣红色木地板的二层小楼了,那是我们上课的地方和晚自习的场所,这座小红楼深深地埋藏在我们的记忆中。

许昌学院迁入东区,按一比一的比例,原物复制到新校区,算是做了一件善事,对学院的发展传承意义重大。这座小红楼是我们走出学校,踏入社会,做出成绩的动力源泉,也是我们回忆往事、赋诗吟叹的意象和见证。

接到录取通知书,父母,亲戚,庄邻俱是一应喜悦,莫不谈论一番,与封建社会中举或是入了进士差不多。

提前三天报名。大多数同学都是从农村而来,还有的来自山区。许多同学根本没有来过许昌,惊讶、陌生和喜悦交织在一起。这批年轻人注定将生活在一起,度过美好的三年青春时光。

从穿戴和口音即可辨认地域、城乡、贫富之差别。纵然都是新衣新貌,言谈举止是否得体差别大矣。穿惯了破衣烂裤的乡下人,一旦换上新衣,走路便会扭扭捏捏,装模作样。我印象最深的是洛阳地区的几个同学,不论出身城乡,穿戴都很讲究,难怪洛阳是十三朝故都呢!

历史基因,文化根脉真是源远流长啊。

能戴块手表是当年的时尚,尤其是上海全钢手表要九十块钱呢。西安手表五六十块钱吧,戴上也够排场的。那多数是城里人戴的,农村出身的几乎少有戴者。后来南大街商店首卖日本电子手表,比上海全钢手表还贵,班里几个条件好的同学还跑去抢购哩。

我父亲托人给我买了一块西安手表,秒针是红箭头,表面还是龟裂纹的,一打手表中只有一块是这样的,普通人根本买不到。我便时常跟人比手表,价格虽不高,但品相还是挺诱人的。

报到后认寝室、领饭票又忙又乱。寝室分上下铺朝阴朝阳,床头上都分别贴着同学名字。有经验的趁忙乱之机偷换床位,却因此动了干戈打骂的、争吵的不可开交。焦同学分得上铺,挥笔写下“龙床一张”字样贴在床头,让人轰然一笑却又意味深长。那豁达大度与争斗者形成鲜明对比。

刚放下行李,白蔚堂老师寻我而来。他是我上高中的老师,后来调到师专历史系任教。他关切地询问报到安排好了没有,缺啥用啥尽管找他。

白老师当年语文课讲得好,字写得也好,就是脾气不好,对于不认真学习尤其调皮捣蛋者往往劈头盖脸一顿训斥,从不迁就,却因此遭到几个同学的实名举报,诬他“课堂上公开呼喊反动口号”,再加上白老师出身不好,这还了得!上级派员到我班查证落实。大部分同学谎说“不知道”,那一天那一节课刚好没来等等。

我清楚地写道白老师在那一节课上“根本不存在呼喊反动口号问题”。我曾先后两次为白老师写“未有此事”的证言。参加工作后我入党时,曾外调过我读高中时的表现。校长卜彦修对我评价是“保民同志不随波逐流,硬是顶住压力,为一名老教师洗了冤屈”。

社会在变,唯人性的自私几千年不变。当一个人落难时,绝大多数人保持沉默,只要不落井下石就算是好人了!至今我与白老师仍保持联系,他九十多岁,身体好着呢!

趁着报到的几天,同学们四处观看风景,买日常用品。

当时许昌最繁华的地方莫过于南大街了,商贾云集,人山人海。出南大街南门口便是许昌的标志性建筑灯塔。一到晚上,七零八落的㧟篮的老太婆少气无力地吆喝着叫卖,烧鸡啦,花生米啦。要是你能花上几毛钱买一只鸡腿解解馋,也算是莫大的享受了。

许昌七一路比较宽阔,有几台绿色公交车在营运。时常可见马路上一遛遛的人力车,那是鄢陵、扶沟、太康或更远的安徽农民,从禹县矿上拉生活用煤的景象。七一路火车站广场正对着车站旅社的大门,一拨拨山南海北的旅客,伴随着火车的轰鸣声增添了几分热闹。

学校正南不远处是护城河,西连小西湖,湖内有百花亭,湖光潋艳,美不胜收。有几通残碑介绍了小西湖的来龙去脉及司马光、欧阳修、苏东坡等与此的关联事件,颇能引起人们关注。

学校南墙外有一条鸿沟,现已填平,早被学校南大门及八一路代替了。后来我们戏称许昌师专是“沟北大学”。

学校北墙外是一条通往安徽蚌埠的小铁路,主要是运送煤炭,每天也有两趟票车。火车的震动久而久之我们也习惯了。

小铁路北边,是部队的一个师部和团部。星期天晚上,我们还能与战士们一同看露天电影呢。不过他们规规矩矩地坐在地上,我们站在四旁,秩序井然。

【未完,明天请继续欣赏“忆母校(2)”的精彩内容】

另:当年的美好时光哪去了?那些曾经影响我们生活的风物为何慢慢无影无踪?为留住更多渐行渐远的消逝的老建筑、农具、歌谣、现象、老行当、童年游戏等,“老家许昌”汇编了资料《消逝的风物》,希望留住那些影响了几代人的记忆。欢迎咨询……


【作者简介】陈保民,1981年毕业于许昌师专(今许昌学院)中文系。曾任中学语文教师、副校长。后长期在中共许昌市委办公室做秘书工作,并在市政府有关部门任职。已退休。

热爱文学艺术。20世纪70年代创作小戏剧《下乡》《春燕》等,在县乡公演;有散文、诗歌发表于《许昌日报》等媒体。许昌广播电视台“零距离”栏目曾报道其诗词创作情况。2023年7月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四季如歌》。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本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本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图无关。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来源:老家许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