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尔烈教授团队35项成果覆盖移植全程关键挑战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4 18:32 4

摘要: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根治多种恶性血液病的重要手段,然而其临床应用仍面临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感染及复发等诸多挑战。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干细胞移植中心姜尔烈教授团队不断致力于HSCT技术的优化与创新,以进一步提高患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根治多种恶性血液病的重要手段,然而其临床应用仍面临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感染及复发等诸多挑战。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干细胞移植中心姜尔烈教授团队不断致力于HSCT技术的优化与创新,以进一步提高患者生存率和改善生存质量。在即将召开的中华医学会第十九次血液学学术会议上,该团队共有35项研究成果获选,包括5项大会发言、16项壁报展示及14项书面交流。这些研究以临床需求为出发点,融合基础研究与转化医学,在GVHD防治、移植后复发干预、感染管控以及新型治疗策略研发等领域形成了系统而完整的工作体系。《肿瘤瞭望-血液时讯》特对此进行梳理,以期为血液系统疾病诊疗水平的提升提供借鉴与参考。诚挚邀请各位同仁在会议期间进一步关注团队的精彩报告与交流内容。

大会发言

从并发症防控到个体化治疗策略突破

在5项被选中进行论文发言的研究中,姜尔烈教授团队聚焦于移植后并发症的机制与处理、病毒感染防治及移植适应症的优化,体现了其研究的临床前沿性与学术领导力。

冯丹等研究指出,在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供者年龄较大及女供男受者的性别组合是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这一发现对供者选择策略具有指导意义,有助于个体化移植方案的制定。

潘攀等人开展的多中心研究(庞爱明教授为通讯作者),评估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在高危年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疗效与预后因素,为这一难治性群体提供了新的治疗依据。

卢妮、郑亚伟的研究则关注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激素难治性肝脏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评估了环磷酰胺在该患者群体中的疗效与安全性,为临床提供了重要的用药参考。

甄思思等人(冯四洲教授为通讯作者)探讨了来特莫韦在同胞全相合移植中的应用价值,并强调了基于人群筛选的优化预防治疗策略,有助于优化抗病毒药物的使用时机与对象选择。

冯晓蒙对干细胞移植后重度GVHD患者耐药菌进化机制的研究(冯四洲教授为通讯作者),从基础机制角度揭示了感染控制的复杂性,为后续干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基础。

壁报交流

临床研究与护理创新广泛涵盖

壁报交流部分共16项研究,内容广泛,涵盖移植后感染、GVHD防治、微小残留病监测、护理流程优化等多个领域,彰显了姜尔烈教授团队在临床细节与系统管理优化中的深耕细作。

在移植后并发症管理方面,曹易耕教授等人的两项研究分别探讨了恢复期血浆疗法在移植后早期预防COVID-19感染的有效性,以及基于机器学习模型的aGVHD预防用药时机与剂量优化,体现了团队在精准医学与应急医疗中的响应和创新能力。李雪瑶等则通过单中心真实世界研究,分析了来特莫韦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巨细胞病毒(CMV)预防及免疫重建中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了移植后病毒感染防治体系。

在移植治疗方案的优化探索中,团队同样成果显著,为不同类型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循证依据。杨楠等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对比研究,针对性分析了清髓性预处理联合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在原发与继发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疗效,为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预处理方式提供了参考;陈书连、崔蕊等人的研究则进一步聚焦高危群体,证实塞替派与白消安联合环磷酰胺的预处理方案配合后续维持治疗,可显著改善接受异基因移植的复发/难治性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无病生存期,为这一预后较差群体的治疗策略优化开辟了新路径。郭雯雯通过倾向匹配对比10天与5天地西他滨给药方案发现,延长地西他滨疗程并不能改善移植结局,为临床地西他滨的合理使用、避免过度治疗及减少药物相关毒性提供了重要参考;卢妮、吕梦楠则通过十年回顾性分析,系统评估了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大剂量甲氨蝶呤巩固治疗在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生存获益与毒性反应,为患者移植前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详实的临床参考。

骆洁雅、王铭洋等人的三项研究分别关注了维得利珠单抗(Vedolizumab,VDZ)在消化道aGVHD中的应用、既往实体瘤对移植结局的影响,以及全球造血系统肿瘤负担的趋势分析,显示出团队在真实世界研究与公共卫生领域的双向拓展。

在微小残留病(MRD)监测方面,姜姗、冯丹等人基于NICHE队列,通过检测FLT3-ITD突变在移植后30天的微小克隆,成功识别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高危复发群体,并为后续维持治疗提供依据。王铭洋等人则提出CBFB::MYH11水平在化疗第二周期后可作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是否需进行移植的重要指标。

护理研究方面,刘玉秋探讨了移植患者心理困扰的类别与相关因素,任晓旭则构建了基于体表面积的药浴消毒标准化流程,李彤和孙川茗分别汇报了个案护理经验,显示出护理团队在细节管理、心理支持与感染控制中的专业贡献。

抗感染策略与护理创新双轮驱动临床实践

书面交流部分共14项,既覆盖了疾病诊疗的关键环节,也兼顾了护理质量提升与患者全周期照护,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全面且可落地的支持。

在抗感染领域,团队从“风险预测 - 治疗优化 - 感染防控”三个维度展开系统研究,形成了完整的抗感染管理链条。崔玉青利用Lasso-Cox回归模型,在真实世界成人血液肿瘤患者中构建并验证了肠杆菌科细菌血流感染的预测框架,为精准防控奠定基础;冯晓蒙则通过多中心研究,开发了基于机器学习的临床决策支持系统,有效优化了血液肿瘤患者铜绿假单胞菌血流感染的早期抗生素治疗方案,解决了临床中抗生素选择难、起效慢的痛点;潘玲聚焦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前预处理阶段,深入分析了该时期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预后结局,为移植前感染预防策略的制定提供了数据支撑;郝梦泽通过单中心研究,评估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在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中的疗效;曹佳欣则针对亲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研究了抗真菌药物预防方案下侵袭性真菌病的防控效果。

护理类研究作为书面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覆盖了患者治疗全周期的护理需求,也关注了护理团队自身的能力建设与职业健康,体现出“以患者为中心、以护士为支撑”的双核心理念。在患者直接护理层面,张丽雪、徐明月针对CAR-T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的患者展开研究,细化了治疗各阶段的护理要点,为提升该新型治疗模式的安全性提供了保障;刘雨青则探讨了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对白血病患者治疗依从性与心理健康的影响,为长期治疗效果的维持奠定基础;崔新荣通过一例无关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UD-HSCT)患者的围术期护理个案,总结出针对性的心理护理策略及实践参考;张愉与颜洁则聚焦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肺部感染这一常见并发症,探索了纤维支气管镜下肺泡灌洗术的临床护理方案;刘端汇报的7例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EB病毒感染的护理经验,为该特异性抗病毒治疗的护理管理提供了实操指南;郭玉帅评估了自制溃疡糊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口腔黏膜炎的疗效。

在护理团队建设与能力提升方面,刘茜基于SECI模型(社会化 - 外在化 - 组合化 - 内在化)构建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护士健康宣教能力培训体系;任晓旭则基于NJSS量表(护士职业压力源量表),构建了造血干细胞移植仓护士职业压力调控体系,并通过多维干预验证了其效果,为提升护理质量提供了支持。这些研究共同构成了姜尔烈教授团队在护理领域“患者照护精细化、护士发展系统化”的特色体系,为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安全性与患者生活质量提升提供了坚实保障。

这些书面交流内容从基础预测模型构建到临床护理实践优化,从药物决策支持到人文关怀实施,形成了"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全周期管理闭环,充分体现了团队在提升移植安全性与患者生存质量方面的系统化探索。

总 结

姜尔烈教授团队在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的研究成果丰硕,不仅在aGVHD机制、病毒感染防治、MRD监测等临床核心问题上取得重要进展,还在护理流程、患者心理支持、感染控制等环节实现了多维度创新。这些研究既具有学术前沿性,又紧密结合临床需求,充分体现了团队在血液病移植领域的洞察力、创新能力与综合实力。未来,随着更多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有望进一步推动中国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的规范化和个体化发展。

敬请持续关注后续报道!

《血液时讯》将邀请姜尔烈教授团队成员,共同为您呈现更多深度内容!

来源:肿瘤瞭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