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29日,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给了特朗普团队一记教科书级别的司法“回旋踢”。投票结果是7比4,就差3票,但意义重大——维持了国际贸易法院之前的认定:特朗普依据《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搞的大范围关税,越权了。判决要到10月14日才生效,白宫和司法部抓住这段时间,
8月29日,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给了特朗普团队一记教科书级别的司法“回旋踢”。投票结果是7比4,就差3票,但意义重大——维持了国际贸易法院之前的认定:特朗普依据《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搞的大范围关税,越权了。判决要到10月14日才生效,白宫和司法部抓住这段时间,准备把案子捅到最高法院。特朗普自己立马在社交平台上跳出来,说判决是错的,还强调关税都还有效,甚至放话“撤销关税会搞垮美国”。还是熟悉的腔调,熟悉的套路。
美国宪法里写得明明白白,征税权在国会手里,这是铁律。国会可以授权总统在特定范围内做事,但这是“授权”,不是“无限透支的支票”。以前《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IEEPA)怎么用?主要是冻结对手资产、限制交易、搞金融制裁,比如对伊朗、朝鲜、俄罗斯那套。大规模搞“普遍加关税”这招,历届总统都没敢用,就算白宫再想“快刀斩乱麻”,也知道那根红线碰不得。特朗普这回把IEEPA当万能钥匙,硬往贸易这扇门上插,结果法院直接把钥匙拔了,说这钥匙根本不是开这扇门的。
咱们把票数拆开看,多数意见和少数意见的分歧很清楚。多数法官说,你要针对“国家紧急状态”采取行动没问题,但得证明关税和这个紧急状态有逻辑关系啊。你口口声声说为了“芬太尼”,结果搞的是全球“对等关税”,这不是拿反坦克导弹打蚊子吗?威力是有,但完全打偏了方向。少数法官想给总统权力留余地,这也符合美国这几年的司法风向,但架不住多数法官的基本判断:关税就是税,税的事归国会管。这里面没什么“神反转”。
特朗普的反应我一点不意外。用关税造政治声势,是他最拿手的招。他喊“撤销关税会搞垮美国”,这话根本不是政策分析,就是动员口号。在竞选语境里,关税这东西确实好用,简单、直接、容易传播。但问题是,数据不会骗人。到今年7月,关税收入被媒体统计到一百四五十亿美元的规模(具体数字因为统计口径有点差异),但放在联邦财政里,这可不是笔小钱。要是真退回去一大块,财政压力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司法部也提醒过:这钱已经进了国库,还安排了支出,突然要退,很容易把账本搞乱。财政上的麻烦是实实在在的,不是喊两句口号就能遮过去的。
企业那边的信号也不太好。福特二季度亏了8亿美元,沃尔玛说商品价格每周都在涨,普通家庭一年要多花2400美元,这些都不是纸上谈兵。平均关税水平拉到17%以上,GDP掉了0.6个百分点,宏观层面已经能看到经济放缓的痕迹了。更关键的是供应链的“软组织损伤”,一旦伤了,三五个月根本恢复不过来。上游不敢投,下游不敢动,投资决策被不确定性卡住,市场价格像气球一样被反复吹胀又放气,消费者的耐心一点点被磨没,最后都会变成投票时的真实态度。
很多人问我,这事儿和军事有啥关系?关系可大了去了。美国的对外战略里,经济工具和军事工具是配套用的。关税是战略施压手段里的一环,和拉拢盟友、跟对手博弈、修复国内工业基地,都是连在一起的。法院这么一判,白宫的“关税大棒”威慑力明显弱了。你还能挥动232条款里的钢铝关税,但大范围的“对等关税”被司法定性越权后,谈判桌上的筹码就少了分量。对日韩这种只和美国有口头默契、没签书面承诺的伙伴,行动自然就慢下来了。对印度来说,以前叠加的对等关税一层又一层,现在少了一层压力,能喘口气,心态也就不一样了。筹码少一个,整个棋局就变样了,这在管理军事联盟时会更明显:当美国用关税吓不住盟友的时候,想靠经济杠杆换更多军事配合,难度只会更大。
我也得把最高法院那扇门说透。九名大法官里,保守派占多数,其中三个还是特朗普上一任期提名的。很多人就据此断定,翻盘概率很大。我可不敢这么快下结论。宪法里“税权归国会”是铁打的规矩。保守派讲究的“原意主义”,在税权问题上往往更谨慎——真要是把征税的阀门全交给总统一个人拧,这不是权力大小的问题,是整个制度管道的改造。再说句实在的:就算最高法院给白宫开了绿灯,经济摩擦的“后遗症”还会烧到国内——关税收入看着好看,但通胀、消费、就业、股市的连锁反应,很可能会在下一轮财政、工业政策里加倍讨回来。政治账可比法律账难算多了。
很多观察都盯着中国,但我反而觉得,这次根本不用中国出手,美国司法系统就把白宫的“万能钥匙”收走了。这背后是美国制度的自我纠偏:几十年来,国会把贸易权限“外包”给总统,省时省力,遇到急事还能快速反应。但外包不是永久转让,一旦出现滥用的苗头,司法系统就会把边界划回来。这才是美国政治的真实样子,不是教科书封面上的光鲜模样。特朗普骂法院“搞党派斗争”,这也在预料之中,但程序该走还得走,判决该下还得下,口号挡不住法律条文。
再把国际上的联动说细点。欧洲、中国都会重新盘算节奏。以前面对特朗普的“大棒+口号”,很多对手都选择“避避风头”,让一步、拖一拖。现在法院把白宫的权力缩回去一截,谈判桌上那种“被迫配合”的气氛会淡很多。这不会让对手一下子强硬到顶,但肯定会调整风险评估。你要关注那些细微的动作:提交关税豁免申请的比例变没变,跨国企业重新布局的项目清单有啥变化,伙伴国在双边谈判里的时间表有没有调整。这些小细节的变化,才是未来六到九个月的真实方向。
我看到不少人把希望全寄托在最高法院身上,觉得只要一纸判决,所有问题都能解决。这也是种误解。就算白宫能扳回一局,企业也不会立刻“恢复原样”,财政也没法自动消除退税的风险,盟友和对手也不会隔天就改变谈判态度。政策的可信度,是靠时间一点点积累的。过去两年你让对手见识了政策反复变、法律边界随便碰,人家都会记在心里。下次谈判,人家肯定会多要一层保障条款,多留两手备用方案。安全政策也是一个道理:口头承诺没用,实际执行记录才关键。
特朗普把关税说成是“保护工人、支持制造业”的旗帜,选民听得懂,也确实有共鸣。但制造业回流里,新增的大多是自动化生产线,净增的岗位没想象中那么多。你把进口零件的价格抬上去,整机厂先头疼,机器人供应商倒笑了。一旦媒体把这笔账摊开,竞选时的宣传效果就会打折扣。更何况,普通家庭每年多花的那两千多美元是真金白银,到结账的时候感受最真切。
再说说盟友管理。特朗普时代的关税工具,既打对手,也敲盟友。当年钢铝232关税已经让欧洲和日韩气得够呛,这回“对等关税”被司法叫停,反而给了盟友一个台阶:你要更多驻军费用、要更高的联合生产比例,得先把经济杠杆上的刺拔了,人家才愿意往前走。当年用大棒逼出来的合作,短期有用,长期是要还账的。现在判决把账单摆到桌上,白宫要么去国会谈个明确授权,要么就把关税降一点。这不是输了,是回归正常治理。
从更宏观的战略层面看,这个案子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美国借“国家安全”名义扩权的惯性。只要贴上这个标签,就想走政策快车道。但问题是,国家安全不是“万能通行证”。把所有经济治理问题都塞进“安全”的框里,短期能绕过程序,长期会把制度里的刹车系统磨坏。联邦巡回法院这次算是给刹车片加了层保护。我不觉得这是谁的胜利,更像是一次系统自检。
最后说句听着轻松、其实分量不轻的话。特朗普说撤销关税会“搞垮美国”,我觉得这话太夸张了。搞垮美国的,不是有没有关税;真正危险的,是把法律当橡皮筋、把经济当军棒、把复杂问题当口号喊。这次不用中国敲边鼓,美国自己的法院就把“万能钥匙”收走了。理性这东西看着不起眼,关键时候却能救场。对任何大国来说,这都是最该珍惜的战略资产。
来源:朝晖前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