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鲸者说——AI产业前沿青年突围观察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8 20:33 1

摘要:当长江裹挟青藏高原的雪水奔涌三千里入海,太平洋的蓝鲸正划开深色波涛。这跨越地理的遥相呼应,正像人类与技术间的关系——源头的锐意革新与深海的未知探索,始终隔着现实与理想的潮间带。

原载于《中国青年》杂志2025年第5期

骑鲸者说——AI产业前沿青年突围观察

文—王依然

当长江裹挟青藏高原的雪水奔涌三千里入海,太平洋的蓝鲸正划开深色波涛。这跨越地理的遥相呼应,正像人类与技术间的关系——源头的锐意革新与深海的未知探索,始终隔着现实与理想的潮间带。

此刻的AI产业正经历着相似的奔涌:上游的算法实验室里,神经网络的参数如融雪般日夜迭代;入海口处的商业深水区,生成式AI的浪潮已开始冲刷传统行业的堤岸。在这片被称为“智能文明新大陆”的AI海域,青年们正化身当代骑鲸人,兼具勇气与智慧,驾驭着人工智能这头前所未有的“巨鲸”,在数字海洋中开辟新航路。

行者在航行中经历了哪些坎坷?如何在波涛汹涌的汪洋中寻到航标?是什么支撑着他们在漫长的旅程中咬牙坚持?在技术迭代以天、时、分,甚至秒为单位的竞赛中,怎样守护那些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创新成果?或许答案就藏在骑鲸者的航行日志里。

“到场景中去实践,才会找到真需求”

2025年春节,许多车站引入了AI技术助力春运:广州南站上线了智能调度系统,实时监测人流并优化运力分配;青岛站的智能安检系统采用AI算法,安检效率大幅提升,旅客进站用时显著缩短;西安站的智能AI问询机器人和安检智能判图系统,也为旅客提供了便捷服务……

由光圈AI联合创始人陈开源发起的“AI春运”项目春节前夕登上了央视新闻,成为技术赋能传统行业的典型案例之一。在交通枢纽平均30分钟的候车时间里,该项目通过AI写春联、生成祝福歌曲等互动形式,将公益互动融入旅客碎片化时间。

陈开源(前排左四)与参加AI春运公益的小伙伴们

谈及这一项目设计逻辑对青年的启示,陈开源归纳出三点方法论:一是“到场景中去实践,才会找到真需求。走出去,干一干”,二是“把碎片化信息梳理成可执行的结构化方案”,三是“主动构建线上线下关系网络”。“人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陈开源引用了马克思的名言,“创造连接本身就是创造机会。”

在当前大众传播语境下,娱乐化内容具有天然的流量优势,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数字时代的新通识语言,其普及需求已呈现出类似过往推广普通话与英语教育的时代必然性。综艺节目作为当代社会最具穿透力的传播媒介,具备将技术认知门槛转化为娱乐化体验的独特优势,有望成为提升全民AI素养的破局利器。

对于正在参与落地的首档AI领域综艺,陈开源将其定位为“新质生产力对接新质需求的平台”。“AI带来百倍生产力提升,社会需求却未同步新质化。”他在采访中透露了节目希望达成的核心意义——通过娱乐化形式呈现AI能力边界,激发大众表达个性化需求。“我们希望通过AI综艺,让用户通俗易懂地看到AI能力的边界和趋势,从而愿意表达自己的新质需求;同时通过栏目构建一个新质需求的发布和承接平台,我称之为‘AI许愿池’,让新质生产力匹配新质需求,走进群众生活,产生新的消费市场。”

从春运现场的即时互动到综艺舞台的持续发酵,陈开源找到了一条技术落地路径——先用轻量化应用培育用户感知,再以结构化方案沉淀社会需求,最终通过共享机制激活群体智慧。这种从场景实践,到需求匹配,再到知识共享的闭环,或将重塑AI技术普及的传统范式。许许多多像陈开源一样的产业实践者已带着技术走进人声鼎沸的候车大厅——那里既有最真实的痛点,也藏着最具生命力的解决方案。

“我要创造,我要创新,我要改变世界,

我要推动发展,不这么做就感觉在虚度青春”

吴卓凡是应流科技有限公司CEO、多家行业协会AI专委会负责人,其所在的应流科技是一家专注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产业应用和创新传播的企业,致力于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内容创造和传播的革新,并在市场上取得了诸多成效。

谈及放弃全球名校深造机会,选择投身做AI产业的缘起,这位“00后”创业者回顾过往:“在几年前,我们和全球的一些朋友在玩AI的时候,发现了这个太大的颠覆和改变,我发觉一定不能停下来。”“我那时候就有一种预感和冲动,我要创造,我要创新,我要改变世界,我要推动发展,如果不这么做就感觉在虚度青春。”

“当时我们会做一些联盟和活动,虽然那时还是大学生,但已经跟一些院长、校长和行业知名专家开展深入的交互沟通了。我直接通过腾讯会议和对方聊天,线下就是在咖啡馆等地交流,很直接。”

这种与产业前沿的零距离接触,让他形成了独特的“技术时效观”,当教育体系追赶技术的速度落后于产业变革,等待就成了一种奢侈。

面对家人的不解,他展现出超越年龄的判断力与执行力:“父母眼中的完美路径是读研读博,但我看到的却是AI以月为单位的进化速度。如果等五年后再入场,恐怕连浪花都抓不住。”

对于教育价值的重估,吴卓凡的观点直击数字化时代的特征:在知识获取平权的今天,真正的学习或许就发生在GitHub代码提交记录里、在技术社区的深夜论战中、在解决真实产业痛点的过程里。

一位Z世代创业者的画像逐渐清晰:既怀揣“天降大任”的理想主义,又具备精准捕捉技术红利的现实嗅觉。值得注意的不是他放弃名校的勇气,而是其构建的独特成长坐标系——把产业需求当作毕业论文,用产品用户量替代学分。当教育体系与技术革命产生速度差时,这种打破常规的自我锻造之路,或许正成为新一代技术人的某种共性选择。

应流科技AIGC时尚营销领域大模型获评初善创投上海夏季新生代创业加速营“最受创始人欢迎奖”

“未来的AI交互,一定是‘解决问题’与‘治愈心灵’的双线并行”

同为“00后”的青年创业者黄杰铭是深圳市万物有灵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CTO,万物有灵是一家专注于AI自研模型和二次元应用打造的初创公司,致力于利用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创建一个养成式AI直播平台——平台允许用户与虚拟偶像互动,参与偶像的养成过程,并通过AI技术实现个性化的互动体验。

黄杰铭表示,选择“二次元+AI”赛道,既源于团队对全民共创理念的坚持,也源于看到了技术与人文结合的巨大潜力。受一些优秀商业案例启发,他希望探索一种“人人可参与”的AI创作生态。

在开发“AI虚拟偶像”时,黄杰铭发现,用户最喜欢的功能是与虚拟偶像的互动共创过程。这一趋势表明,AI的发展不仅仅是技术的演进,更是与人文的深度融合。未来的AI应用将能够承载人们的精神寄托,不仅能解决实际问题,也能实现工具价值与情感价值的共存。

黄杰铭是香港理工大学硕士,专业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工智能方向。从工程师到管理者,他坦言最大的挑战是“与不确定性共舞”:“遇到的事情更加琐碎了,很多事情是以前自己没有遇到过的,最大的心态转变是接受不同程度的失败,比如拉投资失败、项目中的进展与自己预期不符,团队人员的心理建设和冲突等等。”对创业者来说,面对投资波动、团队矛盾这些“软性难题”,也像在调教AI模型——需要持续试错,接受部分失败,但始终奋力推进系统迭代。

在AI应用开发过程中,黄杰铭表示,对技术的需求不局限于全体成员都是技术人员。当前正处于AI与实际产业落地融合的阶段,需要用AI去改变原有产业的形态。因此,团队需要更多样化的角色。“我们让团队里非技术背景的成员去自学一些与AI相关应用的产品,来丰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工作中提升效率,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超级个体,这是个人的成长,也是整个公司团队的成长。”黄杰铭说。

黄杰铭在广州路演时进行项目介绍

“人机协作”与“人人协作”

越是技术爆炸的时代,人类独有的提问能力、审美判断和快速学习力越珍贵。就像冲浪者不会与海浪对抗,真正的高手懂得借势前行。或许应对AI变革的终极答案,就藏在“把技术当冲浪板”的认知升级中。AI青年们对技术的态度亦如是:他们既不大谈“主宰AI”,也不空喊“警惕AI”,而是在日夜迭代的模型训练中,摸索与智能共生之道。

谈及未来3~5年AI最可能重塑哪些行业,陈开源认为,主要有两种:一是数据存量多的行业,如影音图文相关领域;二是数据生产单一的行业,如工厂流水线和重复性劳作。他预测,未来99%的行业都将被重塑。识别机会的能力是新习惯的培养,习惯性多问一个问题就好:这件事AI来做是否合适?目前,AI技术已解决了他80%的信息探索、收集和预处理工作,从而让他有更多时间处理最重要的20%。“这本质上是对新工具的适应度问题,正如古人所言‘君子善假于物’。”

陈开源认为,在整体市场中,执行力、资源整合能力、美学风格和用户体验的重要性往往超越单纯的技术能力,成为个人和团队脱颖而出的关键因素。他建议,在原有能力和资源的基础上叠加AI技术,会是一个更为合理且高效的选择。对于想进入AI赛道的非技术背景青年,他建议首要提升三种“元能力”:一是适应力,与AI一起快速学习的能力;二是提问力,即准确表达需求的提问能力;三是审美力,在AI时代,美将变得更加多元且丰富。

当GPT-4o将编程效率提升百倍,技术能力的护城河正在快速消融。“未来90%的工作产出可能只存在10%的差异,这时候决策天平必然倒向情感纽带更紧密的一方。”“生物本能也决定了机会总会流向能构建深度关系的人。”这一观察也提醒当代青年需要有意识重构能力模型——既要掌握“人机协作”的技术语法,更要精研“人人协作”的情感算法。

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对于AI而言,未来的发展空间充满无限可能。清华大学新闻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教授、博导沈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当前AI技术发展仍处于早期阶段。具体而言,存在两大关键问题尚待解决。一方面,从虚拟世界到物理世界的过渡虽已初现端倪,例如VLA(视频、语言、操作)大模型的出现,但整体而言仍处于刚刚起步的状态。另一方面,尽管AI的水平已经接近博士生,但要达到人类的最高水平,例如超越爱因斯坦,仍然需要取得新的理论突破,尤其是大模型理论方面的创新。

他认为,在此背景下,AI浪潮中奔涌向前的中国青年群体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质:他们对人工智能技术演进抱有科学理性的乐观,既保持着对技术伦理的审慎思考,更展现出把握战略机遇的果敢行动力。这个群体最显著的精神图谱是由三重维度共同勾勒的。

首先是前瞻视野与快速实践的融合。他们能够穿透技术迷雾洞察大模型、生成式AI等前沿领域的发展轨迹,更擅长将技术认知转化为落地应用。这种将战略研判转化为战术执行的能力,正重塑着中国AI创新的节奏。

陈开源的经历可作一例。两年前,陈开源接到一个完全不熟悉领域的需求,小伙伴结合AI用5分钟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而按照原本的工作路径,大概得一周时间,完成度还没有AI好。他第一反应是要失业了,第二反应是新的机会来了。“我对新事物的发展判断,有着长期的训练习惯。所以就当机立断把时间全部挪到AI上面,先进来,在高速发展的新赛道里总会找到机会点。”“我的本名就叫开源,每次看见代码里的‘感谢开源’,就觉得在完成某种宿命。”

其次是技术普惠的践行者使命。很多从业者主动构建开源社区、录制教学视频、发起开发者训练营,进行线下宣讲,致力于降低AI应用门槛。通过开发自动化工具链和低代码平台,让外卖骑手能训练个性化配送模型,使乡镇教师可定制教学助手,让银发群体能够丰富精神生活,真正践行“技术平权”理念。

最后是文明演进的深度思考。当被问及对技术失控的看法,吴卓凡表示,“人类不应囿于地球文明视角”,他强调认知升级的必然性——从国际观到世界观,最终需建立星际文明层级的宇宙观。不陷入技术恐慌的窠臼,也避免盲目乐观的陷阱,将AI发展置于人类文明演进的坐标系中审视,这种跳出产业看趋势、超越当下观未来的思维方式,或许正是应对技术奇点的关键密钥——当人类真正具备星际文明视野时,地面上的技术焦虑自然消解于星辰之间。

面对这场可能重塑文明形态的生产力革命,业内受访者们普遍呼吁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生态系统,以应对技术变革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具体而言,教育体系需加快AI通识课程体系建设,培育具备人机协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未来社会储备智力资本;产业界亟待推进敏捷化组织转型,通过构建模块化技术中台实现产品快速迭代,提升市场响应能力;与此同时,政策制定者更应建立包容审慎的监管框架,重点构建容错试新机制,配套审批绿色通道等政务服务创新,为技术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唯有实现人才培育、组织变革与制度创新的三位一体协同,方能将技术势能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能,在要素协同共振中形成创新裂变效应,为全球数字文明转型贡献智慧。就像骑鲸不仅需要平衡术,更要懂得洋流的方向。当前全球AI竞赛进入关键期,一些带着文化自觉的创新,正在为智能时代注入“以人为本”的东方温度。

技术升级的终极目标不是制造凌驾于万物之上的“神”,而是让每个普通人都能借AI之鲸力,抵达想象力未曾触达的海域。我们希望看到,越来越多有所需要的普通人,借科技的翅膀,在智能浪潮中真正实现“乘物以游心”的终极自由。

来源:中国青年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