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个是南海氤氲的一块翡翠,一个是东海捧出的一串珍珠,而它们共同代表着一段中国不堪回首的近代史。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而香港与舟山的命运也自此改变。
历史没有如果,但舟山曾经差点成了“香港”。
一个是南海氤氲的一块翡翠,一个是东海捧出的一串珍珠,而它们共同代表着一段中国不堪回首的近代史。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而香港与舟山的命运也自此改变。
早在1839年,英国预备入侵中国之前,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在中国寻找一座海港城市殖民,以此为基地一步步掠夺中国的财富。而舟山是英国人最早打定主意想要殖民的中国领土。香港更像是因为无法控制舟山而寻找的替代品,两座城市的命运串联起中国近代丧权辱国的历史。
电影《鸦片战争》
1368年,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即颁布诏书,推行海禁政策,禁绝沿海居民私自出海与外国人做生意,此举不仅是为了防止走私与海盗,更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清朝建立之后,也全盘接受了明朝制度,延续了海禁政策,中国也一步步走向固步自封的境地,错过了大航海时代与工业革命时代,但海上贸易仍然不绝如缕,1686年,康熙帝将广州开辟为唯一的通商口岸,史称“广州十三行”。
虽然实行海禁,但其实中国没有断绝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早在乾隆年间,就有大量来自荷兰、英国、西班牙、法国、葡萄牙等欧洲国家的商船来访。他们都迫切希望在中国沿海地区找一块落脚地,可以长期做生意,当时中国的茶叶、瓷器和丝绸远销世界各地,是绝对的大宗商品。
葡萄牙算是成功的案例,他们在1553年从明朝香山地方官府的手里租借了澳门,可以以此为基地往返中国。而英国人就很眼红,他们在鸦片战争之前,也一直寄人篱下,在澳门和广州开办办事处,受尽葡萄牙人和地方官府的欺负,在广州的英国商人甚至如同坐牢,走到哪都有士兵看管。
澳门土生葡人麦嘉欣
古代中国封建王朝是一个绝对的陆权文明,只注重大陆发展,而对周边海岛不屑一顾,将澳门这样一块小滩涂租借给葡萄牙人就是一个典型事件,这事实上只是广东香山官府的行为,甚至没有资格上报给朝廷。舟山,在历史上一直隶属于宁波,开发程度相对较低,大多是一些渔民在此。
可是随着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经济中心逐渐由黄河流域转移到南方,唐宋之后,宁波与广州、泉州成为“中国三大港”,而舟山也就成了“无冕之王”,因为宁波的所有货品都通过它来中转,来自江浙地区的茶叶和丝绸,来自江西的瓷器,以及来自南美的木材、来自印尼的香料,来自日本的米酒,都在舟山存储发往世界各地。
舟山群岛与陆地相隔一段海程,在古代水师难以有效管辖这里,其实在明朝中叶之前,宁波官府很难有效地打击舟山地区的走私与海盗行为,舟山的双屿岛甚至在当时被视作“世界走私中心”。在倭寇横行的时代,舟山也多次被日本倭寇与海盗占据。岛上最多的时候有上万外国人,其中还有不少葡萄牙人和英国人,随着1558年戚继光捣毁倭寇位于舟山岑港的老巢,欧洲的商人也做了鸟兽散。
舟山很早就进入了英国人的视野。169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首次进入印度,开启了殖民统治,1757年又入侵孟加拉。在逐步征服南亚之后,英国人想的是一步步靠近中国。舟山在当时叫做“定海”,属于宁波府管辖,作为一座海岛,沟通着长江水道与东海航线,英国人在17世纪末往返日本与东南亚多次途径这里,经常私自与当地的走私商人与百姓做生意。
清朝建立初期,因为害怕反清复明的残余势力,而将大量沿海居民强行迁至内陆,使得许多岛屿成为无人区,其中就包括舟山。直到1685年,海内初定,才渐渐恢复通商,而舟山是当时英国人最喜欢的地方,那里不仅气候舒适,而且还靠近宁波这一中国大港。
1688年,舟山逐渐再次形成人口规模,清廷由此设立定海县,隶属于宁波。因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历来是中国的粮税重地,也是思想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清廷十分畏惧西方在这里传播异端思想,甚至勾连抗清力量,所以将宁波的关税提到了广州的2倍,可仍然挡不住外国客商的到来。由于不被允许进入宁波,他们就大多待在舟山,往往没多久就被当地官府驱逐。
舟山
早在明朝时期,日本军阀丰臣秀吉侵略朝鲜半岛时就幻想有朝一日占领朝鲜后,就出兵南下占领宁波,以此全面入侵中国,宁波的地位太过重要。1757年,乾隆干脆下令宁波不对任何西洋人开放,将舟山的外国人一股脑赶到了广州,一来那里天高皇帝远,出了事情影响不到京城;二来当地已经有一个澳门,相对而言管理这些洋人方便。
澳门
英国人就退而求其次,盯上了舟山。1793年,英国政府派出马嘎尔尼使团访华,希望以此打开中国的市场,当时马嘎尔尼就提出了一个要求,那就是要求清王朝允许英国人在舟山群岛落脚。
马嘎尔尼访华
英国人的算盘打得很好,他们希望如同葡萄牙人占据澳门一样占据舟山,从而可以一步步蚕食中国。只不过在当时,英国还没有实力与清王朝直接开战,好大喜功的乾隆也绝不允许如此蹬鼻子上脸的行为,他当场拒绝了马嘎尔尼的诉求。
马嘎尔尼
自此,舟山就成了英国人的一块心病。英国人当时也考虑过香港,但是那时候的香港还只是一个荒山渔村,人口极少,且就在广州官府的眼皮子底下,而舟山已经有30万人口,并且商埠发达,怎么看都是比香港好的选择。不仅是英国人,荷兰人、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和法国人第一次到中国,都不约而同看中了舟山,拥有它,既可以深入长江内地,也可以南下南洋。
当目睹着马嘎尔尼使团悻悻而归,乾隆应该想不到50年后的英国人不再带着礼品与恭敬,而是将带着坚船与利炮而来。值得注意的是,外国列强的目标从来都不是舟山或香港,也不是后来的上海,而是宁波,而清政府当然心知肚明,割让上海与香港都是为了保住宁波的权宜之计。
宁波背后是当时中国经济的核心地带,南京、杭州和苏州都是财政重地,不可能容忍英国人在舟山插旗,打个比方,如果说被英国占据的香港还只是广东的眼中钉,那么如果舟山被英国殖民,那么它将成为整个中国的一颗肿瘤,即使清政府没有保住,民国政府也没收回,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也必须收回,舟山不是香港,只有经济价值,它的政治、军事地位也同样重要。
长江中下游地区
1819年,英国人拿下新加坡,并进一步扩大了殖民商贸范围,英国逐渐走向了世界鼎盛,成为“日不落帝国”。仅1830年,广州海面四分之三的货船都是英国人的,而且他们为了扭转和请政府之间的贸易逆差,开始从印度向中国疯狂走私鸦片,致使我国白银大量外流。
英国极端需要中国的瓷器、茶叶与丝绸,但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下的中国却不太需要英国的工业品,加上英国人在中国迟迟没有一个商业据点,就开始故意想要挑衅清政府。仅1830年到1839年,中国每年至少流出1000万两白银,导致了巨大的贫困,以及无数人受到鸦片的毒害。
虎门销烟博物馆
1839年,林则徐缴获2万多箱鸦片,在虎门销毁,史称“虎门销烟”,而英国终于动起了战争的念头。1840年,在未经议院通过的情况下,英军直接由首相下令开赴中国,史称“鸦片战争”。古老中国的大门由此打开了,霎时间风雨飘摇、大厦将倾,来到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头。
这番入侵,英国人也没忘了百年前索要舟山的铩羽而归,于是他们决心抢下舟山。鸦片战争的头两场战役便在广州与舟山打响。英军炮轰定海城,前后两次进攻舟山,落后的清军根本无法与之抗衡,尽管舟山人誓死不降,当地三个总兵葛云飞、王锡朋和郑国鸿更是同日殉国,他们手下的5800多官兵也全部阵亡,可是舟山还是陷落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永远不会过时。
定海三总兵
英军攻下舟山后,成立了军政府,以取代清政府的定海县衙。舟山在清朝末年已经是一座颇具规模的城市,清政府出于扼守长江出海口与东南沿海要冲的战略考虑绝不会轻易放弃舟山,舟山百姓的血性也不会坐视家乡成为外国人的殖民地,相比之下,当时还只是一个小渔村的香港,则显得无关紧要。打舟山的代价比打广州还高,让英国人第一次感受到了困难。
英国人在鸦片战争期间打下过很多城市,诸如虎门、厦门甚至广州,但很快便撤退了,唯独在舟山建立了许多军事要塞。英国人的狼子野心很大,他们一开始就想着把舟山变成殖民地,并以此为基地,进攻宁波、杭州和南京,直到一步步吞并中国。
英国人选取殖民地的第一个诉求就是稳定与安全,所以这些海外殖民地不能靠近当地的政治和军事中心,又得靠近交通水道,而位于浙江陆地沿岸的舟山群岛,是再好不过的选择。它既可以联通钱塘江、长江,又可以以此为基地沟通朝鲜半岛、日本列岛、菲律宾群岛,而且当地也没有什么强大的武装。
得到舟山之后,英国人在舟山县城大肆劫掠、杀人如麻,而舟山百姓纷纷揭竿而起,或者躲到乡下,同时由于水土不服,也让许多劳师袭远的英军士兵病倒。面对舟山人的围攻,仅凭2000多英军,根本无法有效控制舟山,这使得英国人意识到想长期占有舟山,可能不太现实。舟山百姓的祖籍大多是宁波、台州等地,得知舟山百姓英勇抗英,许多宁波百姓也自发支持,送物资、进战场,英国人只能靠军舰补给,后勤压力巨大。
英国人意识到要彻底控制舟山可能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即使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不敢夺回舟山,当地的百姓武装也是很头疼的事情。1841年,英军封锁天津大沽口,迫使清政府代表签订《穿鼻草约》,其中就有一个条款是割让香港以换定海,但其实这是一个清政府与英政府都不承认的“私人条约”。
琦善与义律
当时,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想要的是舟山,他要求当时对华全权代表查理·义律迫使清政府割让舟山,然而比起后来轻而易举拿下的香港,殖民舟山的要求被清政府的钦差琦善多次回绝,甚至允许开放宁波,也不允许割让舟山,二人扯皮很久,突然间因为清军士兵的尸首没有得到妥善处理,舟山爆发了瘟疫,使得当地的英军士兵大量死亡。
同时,英国测绘人员错误报告舟山没有深水港,面对清政府的强硬态度和舟山的瘟疫,义律这小子玩了心眼,偷偷和琦善签约要了香港,而放弃了舟山,因为义律在香港住过,相对熟悉一些,而琦善也是觉得香港不过是一个小渔村给了就给了,只要不割舟山,影响“大清基业”就好,后来事发之后琦善被免职发配,义律也被革职返乡。
道光
《穿鼻草约》没有得到任何政府的承认,英军第二次攻陷了定海,这次他们学聪明了,知道要逼迫清政府让步,必须要打疼它,于是英军顺着长江攻陷镇江,兵临南京城下,做出随时掐断京杭大运河的架势。历史地看,鸦片战争的第一战在珠江爆发,但是英国人从1840年入侵广州,到1842年一路打到长江口的舟山,清政府都后知后觉,完全不懂英国人到底要什么。直到这一刻,清政府才急了,道光帝这才急急忙忙要求重启谈判。
《南京条约》原件
事实上,当时的清政府根本没有“舟山”这个概念,英国人也只是从当地老百姓口里得到“舟山”这个地名,在那个时候,舟山与香港一样都是北京那些大老爷眼里的“乡下地方”,行政上属于宁波府,叫做定海县。英国人率先让舟山这个概念成为现实,就是为了夺取它做准备。
舟山抗英的鸟枪
1842年,《南京条约》缔结期间,英国人耍了心思。对于香港这样一个弹丸之地,清政府是真的不想管,也管不到,早在鸦片战争爆发前,香港已经有大量英国走私商在此做生意,而广州的水师提督因为英国人的“孝敬”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英国人需要的是一个深水港,用以走私鸦片、中转货物,掠夺中国的财富,当然不能太显眼,显然舟山不及香港安全。明面上占领香港的代价低很多,但实际上英国人既要香港也要舟山。
但是英国士兵们不知道,他们以为自己的政府要放弃辛苦夺得的舟山。当时在中国的英国兵负伤之后,大多被送到英国在舟山的疗养院休养,他们普遍认为舟山的气候与条件比荒凉、气候恶劣的香港好得多,希望英国政府拿下舟山作为殖民地而不是香港。许多英国军官甚至狂妄地说“英国这样一个伟大而崇高的国家,面对中国这样软弱无力的国家,完全就不需要谈判也无需承诺,只要稍稍做出不答应的样子,就会促使中国政府放弃舟山岛”。
香港
在欧洲列强打开中国国门之后,进入了广州、厦门、宁波、福州等地,但他们都一致认为宁波是最适合他们居住的中国城市,首先那里整洁干净、商品齐全,非常适合做生意,而当时的上海不过是一座县城,街道破旧狭小、泥泞不堪;其次,宁波的百姓和官僚大多文明守礼,不像广州和福州人那样激烈抵抗;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拿下宁波,往北可以控制长江口岸,往南可以深入闽粤腹地,这是中国其他沿海城市没有的优势。所以要想拿下宁波,必须拿下舟山。
其实,英国人即使在清政府履行《南京条约》之后,他们依旧没有撤出舟山,而是重启了军政府,扩建军营,修建工事,增加了补给线,还聘请了许多欧洲传教士来进行民政管理,还许诺将给定海的中国百姓“英国护照”,但即使如此,舟山人依旧选择斗争到底。
在得知清政府放弃了定海后,舟山百姓自发结成联盟,发布了《定海县人民告白》,以血肉之躯抵抗英国人的洋枪洋炮,仅仅1842年就有上万人围攻英军在舟山的各个据点,英国人实在是顶不住了。他们终于决定把殖民重心放在当时还是荒岛的香港,1843年香港殖民政府成立。
1846年,清政府向英国赔付2300万两白银,英国人心想反正宁波已经成为通商口岸,拿下它是迟早的事情,英国人也就释怀了舟山。但是英国人还是不死心,临走前还和清政府签订了一纸奇怪的条约《归还舟山条款》,里面规定英军有权在舟山被其他国家侵犯时来防御,这样的条款摆明就是告诉世界,舟山是英国的,暂时给清政府而已,而清政府居然也接受了。
时局图
英国人的这一牌打得极好,因为这等同于告诉世界,舟山是英国的势力范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国人又占领了舟山,而且吸取了教训,不再试图管理,而只是军事统治。舟山百姓照样是坚决抵抗,英国人也再次吃瘪,于是终于下定决心好好发展香港,而放弃了舟山。
香港的发家史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在19世纪末取代了新加坡,成为英国对华贸易的唯一中转站,而且香港地处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基数巨大,又有当时唯一的合法口岸广州十三行,同时还面向东南亚,远非舟山所在的杭州湾地区可以比的。但是,假设英国人殖民了舟山,那么今天的舟山连带宁波会成为东亚第一大都市圈,而上海很可能顶多是一座江苏的大城市,绝非可能成为现在的国际大都市。
上海
英国人对舟山的渴望,其实正是对宁波的渴望,英国人的算盘打得很好,控制住舟山,万一宁波的租界被攻打,自己也不会进退失据,只要舟山还在自己手里,就可以夺回宁波,而拥有宁波就代表着可以随时进兵上海与杭州,所以说一个小小的舟山其实关系到英帝国主义侵吞整个中国东南沿海的狼子野心。不过后来英国人发现香港虽然地理位置不如舟山,但是有深水港加上离新加坡更近,也就勉强接受了,而舟山就这样稀里糊涂地保住了。
事实上,比起舍弃香港如杂草,对于舟山,清政府的态度是坚决得多。因为舟山一破,整个江浙地区都将陷入混乱,这里是清王朝的基本盘,当时中国一半的茶叶、丝绸和瓷器都在这里生产,超过一半的赋税收入、劳动力和各种资源也都来自这里,地缘政治决定了舟山不可能轻而易举地割让给英国,只能将当时无关紧要的香港给英国,后来的改革开放也是如此,只有广东可以做试验田,即使失败了,回转的余地也还有,而如果是在江浙搞试验,一旦失败,代价极其惨重。
舟山一旦落入英国人手里,后果不堪设想,因为它地处中国长三角的心脏地带,扼守着长江出海口与京杭大运河,又出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与东南亚的交汇点,英国人要是控制了舟山,势必也就控制了宁波,向北可以瘫痪京杭大运河,将中国南北分断,向南可以袭扰福建、台湾和广东,后患无穷。
京杭大运河
而且,19世纪那条件,根本不像今天的航运那么方便,即使是当时世界上航运技术最先进的英国,也必须依靠河海联运,才能成功输送货物,在当时的情况看来,依托黄浦江、长江的上海与依托珠江的广州是最好的两个选择,而作为海岛的舟山离长江水道太远,成本高,所以也就渐渐淡出了英国人的视线。
况且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国人已经深入了长江沿岸,控制了镇江、九江和汉口三座城市,舟山也就变得无关紧要。英国人不知道,清王朝的覆灭是如此之快,只要清政府还在,英国人就可以继续当“太上皇”,然而随着辛亥革命和北伐战争打响,这些城市巨大的人口规模都将转变为反英力量,使得英国人无法镇压,于是主动撤离。
其实,香港与上海繁荣的经济本质是一样的,都是依托广阔的内地腹地做出口贸易,上海和香港是“零售店”,而长江沿岸的江苏、安徽、江西、重庆和珠江三角洲各地的城市都是“工厂”,靠着长江与珠江的黄金水道,将上游的资源和商品源源不断地通过口岸城市出口到世界各地。
反观如果舟山与宁波搭伙,浙江无法提供那样庞大的经济腹地,苏锡常嘉湖在当时已经是人口巨大的繁荣城市,犯不着给一座小海岛做配,杭州也不可能心甘情愿当宁波和舟山的“后厂”。在发现控制宁波的困难远胜上海之后,英国人转而进入上海、香港建设殖民地,而上海的繁荣本质上也不是外国殖民者造就的,而是因为太平天国运动导致大量来自江浙地区的人口与财富流入上海,这其中,舟山便是一个重要的中转站,而等到转移完毕,舟山也就失去了价值。
然而,因为近代以来的惨痛教训,中国也逐渐意识到海权的重要性,定海也就升格为舟山市,由浙江省直接管辖,与宁波平级。此后,历任政府都把舟山的发展视作头等大事,也算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1962年,舟山专区成立,一步步走向独立建制,与宁波脱离绑定。
1987年,舟山专区正式升格为舟山市,也由此成为中国第一个群岛型地级市。尽管舟山只有100万人口,但是依托宁波与上海这两座大都市,还可以连通长江与东海水道,发展之路十分顺畅,这也是英国当初看上舟山的原因。2006年,舟山港与宁波港合并,成为世界第一大港。
舟山舟山,如山之舟,这座群岛仍然有自己的历史机遇。
有意思的是,解放前,从中国内地移民香港的人口,大部分都是来自上海,而非一河之隔的广东,因此上海与香港在当时被视作“姐妹城市”。其实也很好理解,因为当时的上海不比香港落后,遍地都是洋人、租界,人口巨大,许多上海的黑帮、中产者和富人大多底子不干净,其中还有不少人与洋人关系密切,在新中国建立前夕或初期,他们就会选择跑到殖民城市香港。而这些移民香港的上海人的祖籍80%都是宁波,这与英国人殖民舟山和宁波的历史不无关系。
在香港的上海移民仍然将自己视做宁波人,宁波商会是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商帮之一,许多香港名人的祖籍都是宁波而非广东,比如周星驰、洪金宝、邵逸夫、林忆莲等,香港还有一条宁波街和一座宁波公学。
周星驰和母亲
疆土不懂分与合,历史的海浪还在拍打着舟山的岸,正如千百年前那样。舟山的历史,或许也是一部中国近代史的缩影。
来源:王光之话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