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楼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1 04:31 2

摘要:锦江(即濯锦江,流经成都的岷江支流。成都出锦,锦在江中漂洗,色泽更加鲜明,因此命名濯锦江。)春色来天地(与天地俱来。),玉垒(山名,在四川都江堰市、成都西北。)浮云变古今(说多变的政局和多难的人生,捉摸不定,有如山上浮云,古往今来一向如此。)。锦江的春色与天地

登楼 唐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客居者之心),万方多难此登临(临:从高处往下看。登临:登高观览。)登上高楼满怀伤感看繁花,万方多艰难令人触目惊心。

锦江(即濯锦江,流经成都的岷江支流。成都出锦,锦在江中漂洗,色泽更加鲜明,因此命名濯锦江。)春色来天地(与天地俱来。),玉垒(山名,在四川都江堰市、成都西北。)浮云变古今(说多变的政局和多难的人生,捉摸不定,有如山上浮云,古往今来一向如此。)锦江的春色与天地俱来,世事如玉垒山变幻的浮云。

北极(星名,北极星,古人常用以指代朝廷。《论语·为政》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朝廷终不改,西山(指今四川省西部当时和吐蕃交界地区的雪山。)寇盗(入侵的吐蕃。广德元年(763年)吐蕃攻陷长安,后持续侵扰西川,)莫相侵。圣朝就像北极星永保气运,盗寇侵河山只能徒劳兴叹。

可怜后主(刘备的儿子刘禅,三国时蜀国之后主。曹魏灭蜀,他辞庙北上,成亡国之君。)还祠庙(诗人感叹连刘禅这样的人竟然还有祠庙。这事借眼前古迹慨叹刘禅宠幸佞臣而亡国,暗讽唐代宗信用宦官招致祸患。成都锦官门外有蜀先主(刘备)庙,西边为武侯(诸葛亮)祀,东边为后主祀。),日暮聊为(不甘心这样做而姑且这样做。)梁甫吟。可怜后主只剩祠庙可归还,姑且在黄昏时吟诵《梁甫吟》。

鲜花靠近高楼盛开,反让我这游子更觉伤心;在这四方多难的时刻,我独自登临此地。

锦江的盎然春色,仿佛从天地尽头扑面而来;玉垒山的浮云飘忽,正像古今世事的变幻无常。

大唐朝廷如北极星般永恒不移;西山的盗寇(指吐蕃)莫再妄图侵扰。

可叹那亡国之君刘禅,竟也配享有祠庙;日暮时分,我只好像诸葛亮般吟诵《梁甫吟》,寄托心绪。

这首诗乃是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的春季,诗圣杜甫于成都挥毫泼墨创作而成。彼时,诗人客居四川已然是第五个年头了。时光回溯,这五年的客居生涯于杜甫而言,可谓是充满了艰辛与坎坷。四川虽有秀丽的山川、独特的风土人情,但对于心怀天下、眷恋故土的杜甫来说,始终无法真正抚平他内心的思乡之情与壮志未酬的苦闷。

上一年(公元763年)的正月,官军历经艰苦卓绝的战斗,终于成功收复河南河北。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标志着持续数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得以平定。那是一段怎样动荡不安的岁月啊!安史之乱如同一头凶猛的野兽,肆虐中原大地,使得无数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繁荣的城市沦为废墟,曾经繁华的经济遭受重创。杜甫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的诗句,真切地表达了他听闻喜讯时喜极而泣的激动心情,也从侧面反映出安史之乱给社会和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

然而,正当人们以为可以迎来和平与安宁之时,十月却又风云突变。吐蕃军队如狼似虎般攻陷长安,他们立傀儡皇帝、擅自改年号,大唐的都城瞬间陷入一片混乱。唐代宗惊恐万分,匆忙奔逃至陕州。这一事件犹如一颗重磅炸弹,让刚刚看到一丝曙光的大唐王朝再次陷入危机四伏的境地。所幸,不久之后,名将郭子仪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英勇无畏的精神,率领军队收复了京师,暂时稳定了局势。但这短暂的平静并未持续太久,到了年底,吐蕃军队卷土重来,他们攻破松、维、保等州(这些州位于今四川北部),继而又马不停蹄地攻陷剑南、西山诸州。一时间,大唐的西南边境战火纷飞,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诗中所提及的“西山寇盗”,指的正是吐蕃。“万方多难”这一表述,以吐蕃的入侵最为激烈和突出。但实际上,它所涵盖的范围远不止于此。当时的大唐王朝,宦官专权现象极为严重。那些宦官们仗着皇帝的宠信,在朝廷中肆意妄为、结党营私,把持着重要的权力,严重干扰了朝政的正常运转。同时,藩镇割据的局面也愈演愈烈。各地的节度使拥兵自重,不听从中央的号令,形成了一个个独立的小王国。他们之间为了争夺地盘和资源,时常发生战争,使得国家四分五裂。朝廷内外交困,内部政治腐败、权力斗争不断,外部又面临着吐蕃等外敌的侵扰。再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旱灾、水灾、蝗灾等灾患重重,整个大唐王朝呈现出日益衰败的景象。

这首诗在创作上,可谓是独具匠心。它既有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又饱含着诗人深沉的情感。诗人通过巧妙地写景写情,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以及对百姓疾苦的同情融入其中。诗歌的意境雄阔深远,每一个字都仿佛蕴含着无尽的力量。同时,诗人的情感表达又十分委婉含蓄,通过含蓄的语言和巧妙的象征手法,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委婉含讽。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既体现了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也反映出他在特殊政治环境下的谨慎与无奈。

同年,严武又被朝廷任命为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严武与杜甫有着深厚的交情,他对杜甫十分敬重和赏识。原在阆州(今四川阆中)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后,欣喜异常。严武的到来,让杜甫看到了在四川继续生活下去的希望,也让他感受到了一丝温暖和依靠。于是,他马上收拾行囊,回到了成都草堂。

在一个暮春时节,阳光明媚却又带着一丝慵懒。诗人登上高楼,凭栏远眺。眼前的景色美不胜收,繁花似锦、绿草如茵,但诗人的心中却充满了感慨。他看着远方的山峦、繁华的街市,想到国家的命运和百姓的生活,不禁心潮澎湃。在这种复杂情感的驱使下,诗人有感而发,挥笔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佳作。这首诗不仅是杜甫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那个时代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它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

首联于全诗而言,具有提纲挈领之效。“万方多难”四字,堪称全诗写景抒情之发端。诗人以“花近高楼”开篇,精心勾勒出一幅旖旎的春日画卷。此画卷中,繁花似锦,生机盎然,尽显春日之美妙。

然而,这美不胜收的景致,却与诗人内心的哀伤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反差。彼时正值万方多难之秋,诗人辗转流离于他乡,满心皆是愁绪。当他登上高楼,眼前虽繁花触目,一片绚烂之景,但其内心却因国家灾难频仍而忧愁伤感,愈显黯然神伤。

“花伤客心”此一表达,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与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之句一样,皆为反衬手法的精妙运用。在行文结构方面,诗人先着笔于自身见花伤心这一有悖常理之现象,而后点明缘由乃“万方多难”所致,采用因果倒装之法,使文章起势突兀,能迅速吸引读者之注意力。“登临”二字,更是以高屋建瓴之势,自然地引领出下文的种种观感,为后文的情感抒发与意境营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颔联于整首诗中,从诗人登楼所览之自然山水着笔,生动描绘出山河的雄伟壮观之象。诗人独具匠心,以锦江的烂漫春色与玉垒山的缥缈浮云为喻,形象且深刻地展现出时间的悄然流逝与历史的沧桑变迁。

锦江之春色,宛如天地间一幅绝美的画卷,其色泽明艳、生机盎然,令人沉醉其中。而玉垒山之浮云,飘忽不定、起灭无常,恰似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见证着朝代的更迭、世事的变幻,使人不禁为之感慨万千。“锦江”与“玉垒”,皆为诗人登楼时目之所及之景。诗人凭倚高楼,极目远眺,但见锦江之水裹挟着蓬勃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奔腾而来,那气势磅礴而雄浑;玉垒山上的浮云,或聚或散、飘忽不定,恰似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此景让诗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国家动荡不安的局势。

上句在空间维度上开拓视野,将读者的目光引向广袤无垠的天地之间,展现出宏大开阔的空间感;下句则在时间维度上驰骋遐思,引领读者穿越古今,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沧桑。天高地迥,古往今来,此联营造出一个阔大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其中,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由衷赞美,以及对民族悠久历史的深情追怀。

而且,诗人登高临远,视野通达八方,却独向西北前线游目骋怀。这一细微的举动,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心事。在那看似平静的眼神背后,是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担忧,是对百姓疾苦的感同身受,其拳拳爱国之心、眷眷忧民之情,跃然纸上。

颈联于诗中展开对天下大势的议论,“朝廷”与“寇盗”,皆为诗人登楼之际内心所念所想。诗中以“北极”象征大唐政权,其寓意深刻而庄重。

上句“终不改”,与第四句的“变古今”形成反承关系。此句灵感源自前一年吐蕃攻陷京城、代宗不久后成功复辟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它传达出一种坚定的信念,即大唐帝国虽历经风雨、遭遇磨难,但气运久远,其根基稳固,不会轻易被撼动。下句“寇盗”“相侵”,进一步阐释了第二句中“万方多难”的具体内涵。这里针对吐蕃觊觎大唐领土的野心,诗人以词严义正之语,向其发出严正警告:“莫再做徒劳无益之举,妄图前来侵扰!”此句尽显浩气凛然之态,在诗人如焚的焦虑情绪之中,透露出坚定不移的信念。

同时,诗人于字里行间呼吁人们团结一心,摒弃分歧与隔阂,共同抵御外敌的入侵。他深知,唯有众志成城,方能保卫国家的安全与稳定,守护大唐的山河社稷,让百姓免遭战乱之苦,使国家重回繁荣昌盛之境。

尾联借咏怀古迹之笔,讽喻当朝昏君,寄寓诗人的个人抱负与情怀。“后主”指的是蜀汉刘禅,他在位期间宠信宦官,致使朝政腐败,最终导致蜀汉亡国。先主庙位于成都锦官门外,其西侧是武侯祠,东侧则为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在遇见刘备之前喜爱诵读的乐府诗篇,诗人以此比喻《登楼》一诗,其中蕴含着对诸葛武侯的深深仰慕之情。

诗人伫立楼头,徘徊沉吟,思绪万千。不知不觉间,夕阳西下,在苍茫暮色的笼罩之中,城南的先主庙与后主祠隐约可见。遥想后主刘禅的所作所为,诗人不禁喟然长叹:“可叹那亡国的昏君,竟也能与诸葛武侯一样,拥有专居的祠庙,歆享后人的香火供奉!”此处,诗人以刘禅比喻唐代宗李豫。李豫在位时,重用宦官程元振、鱼朝恩,致使朝政紊乱,国事艰难,吐蕃得以乘虚入侵。这与刘禅信任黄皓而最终亡国的情形极为相似。

不同的是,诗人所处的时代,仅有如刘后主这般的昏君,却不见像诸葛亮那样的贤相。诗人空怀济世救民之心,却苦于无处施展抱负,只能漂泊于万里他乡。此刻,高楼之上,落日余晖洒下,诗人满心忧虑,却只能借吟诗来排遣内心的苦闷与无奈。

小典故 梁甫吟

“梁父(甫)”系地名,位于泰山脚下,为一小山丘。古时,诸多逝者多葬于梁父山,故而《梁父吟》被赋予了悲凉的葬歌体特质,成为古乐府中的一首葬歌。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隐居隆中、躬耕陇亩之时,喜好吟诵《梁父吟》。诗人借此典故,抒发自身空有济世救民之心,却无处施展抱负的感慨,只能聊以吟诗,自我排遣内心的苦闷与无奈。此处的“梁甫吟”,即指这首《梁父吟》诗。

备注:周代的贵族男子取“字”时,常在前面加上“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即老大、老二、老三、老四),有时在字后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身份,但“伯仲叔季”和“甫/父”均可省略。注意:“伯仲叔季”仅表示长幼次序,与现代汉语中“伯伯”“叔叔”的亲属称谓无关。

根据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甫,是男子的美称。”“甫”被释为美称,是因为“父”字后来逐渐专指男性长辈(如父亲),而“甫”与“父”古音相近,便借“甫”字承担“男子美称”的功能。因此,“甫”作为美称源于“父”,例如“仲尼甫”或“尼甫”(孔子的字),其中“甫”置于名字后,表示尊称。

从字形看,“甫”字顶部的一横一竖及“用”字上部的一横,实为“父”的变形;而“用”字两侧的竖笔和中间两横,是平放的“斧斤”(斧头)的象形。整个字形强化了“父”手持斧斤的形象——斧斤象征权力与力量,也是“父”字的本义。为防止误解,造字者特在“父”的竖笔旁加一点(指事符号),强调“斧斤”的意象,这与“瓜”“州”等字通过添加符号强化象形的原理一致。因此,从造字意图看,“甫”可视为“父”的异体字;结构上分析,“甫”由“斤”(斧)和“父”组成,“父”兼表声旁,是一个形声兼会意字。

“甫”是“父”的异体字在语音和语义上也都有反映。“甫”读为fǔ,跟“父”的一个语音也是完全一致的。最重要的是,“甫”与读为fǔ时的“父”,在义项上更是完全一致的

梁甫吟 作者:汉·佚名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缓步走出临淄城的城门,遥望萧瑟死寂的荡阴里。

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那里有三座坟墓紧相连,形状大小都非常的相似。

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氏。请问这里是谁家的墓地,田开疆、古冶子和公孙氏。

力能排南山,又能绝地纪。他们的力气能推倒南山,又能截断系大地的绳子。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不料一朝遭到谗言,他们三人却是因为两个桃子的原因而死 。

谁能为此谋,相国齐晏子。谁能够设想出这个奇计?他就是齐国的宰相晏子。

《梁父吟》乃齐鲁之地的古老歌谣,其内容讲述了春秋时期齐国国相晏婴设计诛杀齐国三位勇士之事。齐景公在位期间,齐国有三位勇士,分别是田开疆、古冶子和公孙接。此三人皆勇猛过人,为齐国屡立战功。然而,他们性格高傲且狂妄不羁,若三人联合起来,足以对齐国王室的安全构成威胁。这一情况令齐景公和晏婴深感忧虑。于是,晏婴精心设计了一个计谋,成功除去了这三位勇士。这便是《梁父吟》中所提及的“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此句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概括了这一充满权谋与悲剧色彩的历史事件。

公孙接等“三士”,因论功而争夺“二桃”,最终殒命。此处“桃”所象征者,乃功名利禄。“桃”仅有“二”,寓意功名利禄稀缺;“士”却有“三”,表明士人众多。以论功食“桃”之法,促使士人竞相追逐功名利禄。故而,所谓“二桃杀三士”,实则为朝廷以功名利禄设下陷阱,亦是士人因争夺功名利禄而自陷死途之悲剧。

“三士”竟因此遭遇杀身之祸,实令人深感哀伤;而“三士”直至死亡仍未醒悟杀身之缘由,更让人叹息不已。此悲剧岂止“三士”独有?古往今来,多少士人被功名利禄所束缚、所驱使,情感为得失所左右,身心为势利所奴役,这难道不是无数士人的巨大悲剧吗?

君主于上位高悬爵禄,士人于下位相互争斗、彼此残害。士人所遭遇之悲惨结局,并非仅仅是君主运用权术所致。因此,士人在抉择出仕与否、进退去留、辞让接受之时,应当深思熟虑、慎之又慎。

世传诸葛亮喜好吟诵《梁父吟》,其中所寄寓之意,一则关乎士人之大道,一则关乎宰相之体统。

士人处世,志在践行大道,然亦难以脱离俸禄之需。故而,在出仕与隐退、进取与退让的抉择上,颇费思量,且甚难处理得当。而君主用以牢笼、制驭士人之术,诸如“二桃杀三士”之类,便是典型例证。士人唯有淡泊名利,方能免遭灾祸;亦唯有淡泊名利,方可保全气节。

至于身为宰相者,当为国家爱惜人才,使其各尽其能、各展其才,秉持开诚布公之态度,广纳各方意见,集众人之智慧以成大事。

诸葛亮“好为《梁父吟》”,盖因悲叹士人立身处世之艰难,讥讽为相者不能以仁待士。此乃诸葛亮纵观古今士人之正道与治国之良策,有所感慨而发。身处乱世,他能如此研读历史、洞察世事,足见其器量见识颇为远大,立身行事极为崇高。

由此观之,诸葛亮躬耕陇亩之时,“好为《梁父吟》”,其用意可谓深远。此事对于诸葛亮一生的志节与事业,亦有着深远的裨益。

世人持有两种观点。其一,认为诸葛亮在缅怀一代贤相晏婴,视其为善于治理国家、品德高尚的贤能之相。诸葛亮并不觉得齐国三位勇士之死是“一朝被谗言”所致,而是认为这是晏婴为国家消除祸乱之举,并非陷害忠良。

其二,有人觉得诸葛亮喜好吟诵《梁父吟》,表明他已领悟到政治的残酷性。三位勇士为了国家的安宁,不得不做出悲惨的牺牲;名相晏婴近乎残忍的智谋,是身为政治人物难以避免的宿命体现。

实际上,这两种说法虽有所不同,但从诸葛亮的生平经历来看,二者皆能成立。(当然,晏婴并非陷害忠良,三位勇士之死亦非“一朝被谗言”所致,实乃其自身性情使然。)

诸葛亮一生为蜀汉政权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其品格与晏婴生活节俭、严于律己、犯颜直谏、励精图治的风范不谋而合。后来,诸葛亮认为刘封性情刚猛,且名义上是刘禅之兄,倘若刘备离世后,刘封与刘禅争夺君权,刘禅恐非其敌手。即便刘禅最终取胜,新生的蜀汉政权也必将元气大伤。故而,为确保刘备身后蜀汉政权能顺利更迭,诸葛亮劝刘备趁刘封战败失地之机将其处死。此事与“二桃杀三士”颇为相似。

然而,诸葛亮此举并非出于一己私利,而是为蜀汉政权的长治久安考量。由此可见,诸葛亮喜好吟诵《梁父吟》,既表明他立志成为像晏婴那样的贤相,也体现出他对政治斗争残酷性的深刻洞察。

杜甫与严武

 唐乾元二年(759年)十二月,杜甫为避安史之乱弃官入蜀,从同谷(今甘肃成县)入蜀,沿阴平和金牛古道经剑阁、绵州到达成都。在绵州期间,杜甫就住在城东的治平书院,760年,杜甫就去往成都,在好友严廷之之子成都府尹剑南节度使严武的帮助下,在浣花溪畔建成草堂一座,在此寓居。

杜甫旅居期间,得到了严武和高适的大力支持,度过了人生中相对来讲比较安逸的时光。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我们介绍了杜甫和高适的深厚友情,本文我们再探讨一下杜甫和严武的关系。

据《旧唐书·杜甫传》:“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所谓的“世旧”,乃如《读杜紥记》引《养一斋诗话》所论:史称公与武世旧,而武少于公十四岁,则知挺之已与公为交好,公亲见武之成立,故《八哀》诗云:‘昔在童子日,已闻老成名’,明友其父也。据史册记载,杜甫与严武为世交旧友。严武较杜甫年少十四岁,由此可推知,严挺之与杜甫已然结为交好。杜甫曾亲眼见证严武成长立业,故而在《八哀》诗中写道:“昔在童子日,已闻老成名”,此句明确体现出杜甫与严武之父严挺之的友好情谊。

严武(公元726年 - 公元765年),字季鹰,乃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人氏。其身为唐朝中期之大臣、诗人,系中书侍郎严挺之之子。严武初任拾遗之职,后担任成都尹。曾两度镇守蜀地,凭借卓越军功获封郑国公。永泰元年(公元765年),严武因暴病卒于成都,年仅四十岁。朝廷追赠其为尚书左仆射。严武之死世传有蹊跷,为冤魂索命而死。我们以后将在《太平广记·卷一百三十·报应二十九· 严武盗妾》中介绍。

严武之父乃中书侍郎严挺之,为彼时名相。《旧唐书》记载,严武“神气隽爽,敏于闻见。幼有成人之风,读书不究精义,涉猎而已”。严武二十岁时,便调补为太原府参军事,后经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奏请,充任判官。

安史之乱爆发,严武随肃宗西奔,参与了灵武起兵,继而陪驾至凤翔及长安。

至德二载(公元757年),严武任给事中。房琯任相时,因严武为“名臣子,荐为给事中”。后来因房琯陈涛斜之败及为人所挤等事,房琯罢相,严武“坐琯事贬巴州刺史”,杜甫作为房琯的知己好友,杜甫上疏言房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房琯为刺史,出杜甫为华州司功参军。因被贬的共同命运,严、杜间更有唇齿相依的密切关系。

次年,严武出任绵州刺史,后迁任东川节度使。不久,他被调回京城,担任侍御史、京兆尹。

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十二月,严武被任命为成都府尹兼御史大夫,充任剑南节度使。彼时,唐室为应对吐蕃,将剑南、东川、西川合为一道,支度、营田、招讨、经略等事务统归一体,其权力颇为重大。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四月,唐玄宗、唐肃宗父子时隔十四日相继驾崩。七月,严武被召回京城,入朝担任太子宾客,后迁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实则是命他充任陵桥道使,监修玄宗、肃宗父子的陵墓。

该年五月,严武率领仆从,携带着酒肉前来探望杜甫。杜甫为此创作了《严公仲夏枉驾草堂,兼携酒馔》一诗。

严公仲夏枉驾草堂,兼携酒馔,得寒字

竹里行厨洗玉盘,花边立马簇金鞍。翠竹林中摆开行厨洗拭玉盘,繁花旁骏马停驻金鞍璀璨。

非关使者征求急(杜甫强调严武(将军)此次来访并非出于公务,而是私人情谊。安史之乱后,官员常被朝廷频繁调遣。杜甫此句暗指严武虽身居高位),却能抽身以朋友身份探访,更显难得。),自识将军礼数宽。并非因朝廷使者催征急切,实是将军您礼数宽厚特来相见。

百年地辟柴门迥,五月江深草阁寒。这百年僻地的柴门远离尘嚣,五月江水幽深草堂犹带轻寒。

看弄渔舟移白日,老农何有罄[qìng]交欢。闲看渔舟往来消磨白日时光,我这老农何德何能得您尽兴欢谈。

此诗前半部分细致叙述了严武率众前来拜访时热闹非凡的场景,后半部分则精心描绘了草堂在幽僻静谧中所呈现出的清凉夏季景致。诗中“竹里行厨洗玉盘”“五月江深草阁寒”等诗句,形成了巧妙的虚实对照,既彰显出宾主之间交相欢洽的深厚情谊,亦流露出一种隐逸生活的闲适雅趣。诗中“百年地僻柴门迥”这一联,兼具节令的独特特征与诗人身世的深沉寄托。尾联以自谦之口吻,与前文所表达的情谊遥相呼应。

该作品并未拘泥于传统律诗的格律规范,而是采用自然流畅的语言,将人际交往的喧闹嘈杂与隐居环境的宁静清幽进行了巧妙融合,充分展现出杜甫对于现实交往与理想栖居的双重审视与观照。

文中记载“非关使者征求急”之事,并未明确注明缘由。我认为,彼时严公必定有上表举荐杜甫之意,故而才有此等情形。此处的“使者”,亦可称作“使君”,指的便是严中丞。

自杜甫卜居浣花溪畔,便有长久隐居之意,然而严公却坚决希望他能出仕为官,这从二人相互唱和的诸多诗作中便可窥见一斑。此次严公再度屈尊来访,必定是为了征辟杜甫入其幕府而来。所以诗中称并非是因为征辟之事急迫,实则体现出严公礼数的宽厚。否则,一个隐居山野之人,怎敢轻易劳烦中丞大人屈尊到访呢?

杜甫居成都期间,严武数度劝其出仕,杜甫婉言谢绝。后来,因感其诚意,友情难却,入严武幕府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此后二人诗作往来频繁,严武成了杜甫除李白,高适之外的又一知音。严武一生流传诗作不多,为劝杜甫入仕,曾借邀约游赏锦江野亭之名,隐晦表达招揽其入幕的意图

《寄题杜拾遗锦江野亭》又名《寄题杜二锦江野亭》武诗题中的杜二即指杜甫。杜甫排行老二,但长兄早夭,所以在杜甫的诗中只见到忆弟、妹,未有忆兄长。

漫向江头把钓竿,懒眠沙草爱风湍[tuān](.流急)(你)随意地在锦江边持竿垂钓,懒卧沙草间静听急流风涛。

莫倚善题《鹦鹉赋》(以祢衡之才比少陵,非刺其恃才傲物。),何须不著鵕鸃[jùnyì](在古代文化中,“鵕鸃”的羽毛被用于装饰头冠。如《汉书·佞幸传序》记载“故孝惠时,郎、侍中皆冠鵔鸃,贝带” ,颜师古注“以鵕鸃羽毛饰冠,海贝饰带” ,说明在孝惠时期,郎、侍中这些官员会用鵕鸃羽毛装饰的冠和海贝装饰的带。这里的“鵕鸃冠”是以祢衡的故事,劝杜甫不要单纯以文才自恃,应该走做官的道路,力求充当侍奉皇帝左右的近臣,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冠。莫要自恃能作《鹦鹉赋》般的才华,何必故意不戴华贵的官帽?

腹中书籍幽时晒(郝隆是东晋名士,生性诙谐,年轻时无书不读,有博学之名。[1]后投奔桓温,官至南蛮府参军。七月七日见富裕人家暴晒绫罗绸缎,郝隆就仰卧太阳下,露出腹部。[1]有人问,你这是干什么呢?郝隆答,我晒我腹中书。“郝隆晒书”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3]人们用“郝隆晒书”、“晒书”、“晒腹”指很有学间,好像肚子里装满书籍。),时后医方(《葛洪传》:洪抄《金匮药方》一百卷,《肘后急要方》四卷。)静处看。闲暇时晾晒腹中诗书,静处研读医方药典。

兴发会能驰骏马,终当直到使君滩(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记载,“﹝江水﹞又东径羊肠虎臂滩。杨亮为益州,至此舟覆,惩其波澜,蜀人至今犹名之为使君滩”。意思是杨亮前往益州赴任时,船行至此倾覆,人们因这汹涌的波澜,将此滩命名为使君滩。此地又称虎臂滩、虎脊滩,在今重庆市万州区东长江中。)待我兴致勃发当策马而来,终要直抵你所在的使君滩!

严武写的这首诗,意在劝杜甫出仕为官、担任自己的幕僚,杜甫因此写了《奉酬严公寄题野亭之作》、《严中丞枉驾见过》等诗作来表示谢绝。

奉酬严公寄题野亭之作

拾遗(杜甫自指,曾任左拾遗。)曾奏数行书(曾向皇帝上奏的谏书。),懒性(懒惰成性。《晚秋闲居》(唐-张籍):“从来疏懒性,应只有僧知。”)从来水竹居(有水有竹的幽闲之处。这里指杜甫在锦江边的草堂,环境清幽。)我曾经作为拾遗向皇帝上奏过几行谏书,但生性疏懒,一直喜欢在水竹幽居的地方生活。

奉引(为皇帝导引。指在朝廷任职。)(用作谦词,指才不胜任)骑沙苑马(沙苑是唐代养马的地方,陕西洛水与渭水间一片沙草地。唐在此置牧马监。《元和郡县图志》卷2:“冯翊县,……沙苑,一名沙阜,在县南十二里。东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今以其处宜六畜,置沙苑监。”《开元后乐》(唐-薛逢):“中原骏马搜求尽,沙苑年来草又芳。”沙苑马:指皇家用马。拾遗“掌供奉”,骑马为“奉引”。),幽栖(幽僻栖止处。)真钓(典出“严陵濑”。浙江桐庐县南,相传有东汉严光隐居垂钓处。《后汉书-严光》:严子陵“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帝疑其光……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焉。”真钓,指严子陵钓鱼,非姜子牙钓鱼。)锦江鱼。在朝廷任职时,不过是勉强骑着沙苑的马(象征官职),而现在隐居锦江边,才是真正地钓鱼(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谢安(谢安:字安石。东晋政治家。曾寄情山水,好登临。淝水之战的主导者。此以谢安代严武。(谢安曾醉心登临山水。这次严武如登临草堂,本意请杜甫出山,但杜甫目前无意仕途,也只能当作登临山水。))不倦登临费,阮籍(阮籍,魏诗人。《晋书-阮籍传》:“阮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不拘礼教,……礼法之士疾之若仇。”《醉后》(唐-王绩):“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日多。百年何足度,乘兴且长歌。”)焉知礼法疏。阁下如谢安那般,于登临山水之际,既无疲倦之感,亦不惜耗费资财;而在下恰似阮籍,岂会不知自身于礼法之事多有粗疏之处?

枉沐(白白承受。)旌麾(指官员的仪仗)出城府,草茅无径欲教锄。枉费你白白带着仪仗出城来拜访我,我的草堂连小路都没有,我真想亲自为你锄草开路。

这首诗乃是对严武所寄之诗的回赠,表达了两层意涵:其一,表明自身无意出仕;其二,表达对严武光临草堂的欢迎之情。

诗的前两联围绕自身展开,抒发了不愿出仕的意愿。首联称,尽管往昔担任拾遗之职时曾撰写过一些文字,但自己生性慵懒,于“水竹居”般的闲适生活最为相宜。(诗中“数行书”与严武诗中“善题鹦鹉赋”相对应;“懒性”则与严武诗中“懒眠沙草”相呼应。)颔联表示,虽然自己也曾从事过一些事务性工作,但此次是真心归隐,欲于锦江畔垂钓。(“真钓鱼”与严武诗中“漫向江头把钓竿”相对应。)

诗的后两联则表达了对严武光临草堂的欢迎。颈联言,您可如谢安一般,不辞登临之辛劳;而我则似阮籍,行事或许不合乎礼法规范。尾联称,倘若您莅临草堂,我定会命人铲除门前的茅草,开辟出一条通道。尾句具有双关之意,将上述两层意涵通过用典的方式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严中丞枉驾见过

元戎(主将,指严武。)小队(轻装简从的随行队伍。)出郊坰[jiōng](远郊),问柳寻花到野亭(杜甫的简陋居所。)将军轻装简从来到城郊,一路寻访春色直到我这野亭落脚。

川合东西瞻使节(指严武。),地分南北任流萍(浮萍,杜甫自喻漂泊之身。)人们聚集在锦江两岸仰望您的仗,而我像浮萍般漂泊南北无依无靠。

扁舟不独如张翰(西晋名士,因思故乡莼鲈而弃官归隐。),白帽还应似管宁(东汉隐士,避乱辽东,终身不仕,常戴白帽。)我乘舟归隐不单是效仿张翰的潇洒,头戴白帽更要学管宁的清高。

寂寞江天云雾里,何人道有少微星(星名,喻指隐士。)在这云雾苍茫的寂寥江天里,谁还识得我这颗隐没的星辰闪耀?

成语“问柳寻花”典故就出自这首诗。该成语本义以“花”“柳”象征春景,唐宋诗文多用于自然风物描写。元代起“花”“柳”衍生出娼&妓的隐喻义,明清小说中逐渐转向专指风月行为。

严武入朝,六月,杜甫送严武再次来到绵州(今四川绵阳),当地杜使君在越王楼设宴款待,在宴席上,杜甫临江眺望,有感而发,写下《送严侍郎到绵州同登杜使君江楼》,全诗以绵州杜使君江楼宴饮场景为背景,既展现了杜甫与严武的深厚交谊,又暗含对友人离蜀后时局变迁的隐忧。

送严侍郎到绵州同登杜使君江楼宴 (得心字)

野兴每难尽,江楼延赏心。归朝送使节,落景惜登临。野游的兴致总是难以尽兴,江楼美景正合延续赏心雅趣。送别即将归朝的使节,在落日余晖中珍惜这登临时刻。

稍稍烟集渚,微微风动襟。重船依浅濑[lài](从沙石上流过的水),轻鸟度层阴。渐渐有轻烟聚集在沙洲,微微凉风拂动衣襟。沉重的船只停靠在浅滩,轻盈的飞鸟掠过层层树荫。

槛峻背幽谷,窗虚交茂林。灯光散远近,月彩静高深。高峻的栏杆背靠幽深山谷,敞开的窗户与茂密树林相映。灯光在远近各处散落,月光静静笼罩着高远深邃的夜空。

城拥朝来客,天横醉后参。穷途衰谢意,苦调短长吟。城池簇拥着清晨到来的贵客,夜空横卧着醉后可见的参星。穷途末路的衰颓之感,化作苦涩的短歌长吟。

此会共能几,诸孙贤至今。不劳朱户闭,自待白河(银河;天河)沉。这样的欢聚还能有几次?严氏子孙贤德至今。不必劳烦朱门关闭,且待银河自然西沉。

杜甫送严武到绵州城东三十里奉济驿(今绵阳市游仙区沉抗水库)分手时,作诗《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诗人曾任严武幕僚,深得严武关怀,所以心中那种依依不舍的别离之情,不必再用言语解释。

奉济驿(在成都东北的绵阳县。)重送严公四韵

远送从此别, 青山空复情。

几时杯重把? 昨夜月同行。

列郡(指东西两川属邑。)讴歌惜, 三朝(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三朝)出入荣。

江村(成都浣花溪边的草堂。)独归处, 寂寞养残生。

此地远送,自此即将分别,那青山似也满含惆怅之意,徒然伫立,更添离情别绪。不知何时方能再次与你举杯共饮,畅叙情谊。昨夜我们还相伴于月色之下,并肩同行,那情景仍历历在目。

各郡百姓皆盛赞你的德政,对你的离去满怀不舍,纷纷以讴歌表达眷恋。你历经三朝为官,荣耀至极,功勋卓著。今日送你离去,我只得独自返回江村。此后时光,唯有寂寞相伴,余生恐将在这孤寂中缓缓流逝。

杜甫送走严武后,正欲返回成都之时,却传来了徐知道在成都发动叛乱的消息。回不了浣花溪草堂的诗人,不得不滞留绵州,再次寓居治平书院。

在绵州期间,杜甫虽然衣食无忧,但他仍然心系天下,忧国忧民,也为自己无力报国深感自责,从他的诗中便可见一斑。762年秋,杜甫受梓州刺史所邀,乘船下行到剑南东川节度使治所梓州(今三台县)居住。763年春,杜甫从梓州来绵州接家眷再次寓居治平书院,随后携家返回梓州。

严武返回长安之路颇为坎坷。他刚一离开成都,蜀中便陷入大乱。剑南兵马使徐知道勾结邛州兵占据西川,扼守剑阁,通往京城长安的道路被阻塞,严武无法前行。直至762年八月,徐知道与士兵产生矛盾,被将领所杀,叛乱才得以平息。

在此期间,杜甫避乱梓州(今四川三台县)。杜甫又有《九日奉寄严大夫》,末云:“遥知簇鞍马,回首白云间。”严武即有《巴岭答杜二见忆》,末云:“跋马望君非一度,冷猿秋雁不胜悲。”

九日奉寄严大夫 唐·杜甫

九日应愁思,经时冒险艰。九日本应满怀愁绪,历经艰险跋涉的漫长时光。

不眠持汉节,何路出巴山。彻夜无眠秉持朝廷使命,不知何径能穿越巴山屏障。

小驿香醪[xiāng láo](美酒)嫩,重岩细菊斑。简陋驿站飘散新醅酒香,重叠山岩点缀细碎菊黄。

遥知簇鞍马,回首白云间。遥想您此刻正整顿鞍马,频频回首眺望白云深处故乡。

巴岭答杜二见忆 唐·严武

卧向巴山落月时,两乡(梓在东,巴在西,故曰两乡)千里梦相思。卧在巴山遥望残月将落之时,相隔千里的两地唯有梦中寄托相思。

可但步兵(《晋书》:阮籍闻步兵厨营善酿,有贮酒三百斛,求为步兵校尉。)偏爱酒,也知光禄(《宋书·颜延之传》:世祖践祚,以为金紫光禄大夫,领湘东王师。)最能诗。君不仅如阮籍般钟情美酒,更似颜光禄才华横溢擅作诗章。

江头(梓州流寓)赤叶枫愁客,篱外(草堂旧居)黄花菊对谁。江畔赤叶枫树惹动游子愁绪,篱边金黄菊花空自寂寞开放。

[qǐ](抬起脚后跟站着)马望君非一度,冷猿秋雁不胜悲。我屡次踮脚立马眺望君之方向,寒猿哀啼秋雁悲鸣更添凄凉。

严武回到长安后,在监修二帝陵墓时,展现出非凡的魄力,立下功劳。然而,继任他成都尹之职的高适,治理蜀地时力不从心。恰逢吐蕃内犯,攻陷陇右,直逼长安。蜀郡西北部的松州、维州、保州等地皆被围困,最终陷落。人们讥讽高适内战擅长(指其击败永王李璘),外战无能。于是,朝廷再次任命严武为成都尹、剑南节度使,于广德二年年初第三次入蜀。

严武抵御外患的能力远胜高适。广德二年(公元764年)七月,他率兵西征。九月,大破吐蕃七万余众,攻克当狗城(四川理县西南);十月,又拿下盐川城(甘肃漳县西北)。同时,他派遣汉川刺史崔旰(后改名崔宁)在西山追击吐蕃,拓地数百里,与郭子仪在秦陇一带的主力作战相配合,最终击退了吐蕃的大规模入侵,保卫了西南边疆。

广德二年(764)春。杜甫欲出峡往荆楚,时闻严武将再镇蜀,遂喜而留待严武,并重回成都投依严武,时有《奉侍严大夫》其中洋溢的欣喜与深厚的情谊一读可知。

奉待严大夫 唐·杜甫

殊方(远方,异域。)又喜故人来,重镇还须济世才。异乡客地又欣喜故人到来,雄关重镇仍需您这般济世雄才。

常怪偏裨[pí](副、小)(偏将与裨将,泛指部属)终日待,不知旌节隔年回(武入朝在宝应元年秋,其回成都在广德二年春,除前后相见时,中间止隔一年耳。)常诧异偏将们终日等候军令,原来您的旌旗仪仗已隔年未回。

欲辞巴徼[jiào](边界)(巴蜀边界)啼莺合,远下荆门去鹢[yì](指船,古代在船首以彩色画鹢鸟之形,后来“鹢”就借指船。)催。想辞别巴蜀时黄莺声声啼啭,远下荆门去航船频催发排。

身老时危思会面,一生襟抱向谁开。身已衰老时局艰危渴盼重逢,一生抱负心事又能向谁敞开?

又经过几年的兵荒马乱,杜甫隐居的理想被现实撕得粉碎,在此诗中,杜甫也隐约表达了出仕之意。该年六月,经严武表奏,杜甫被朝廷任命为节度使署中参谋、检校(检校者,代理或名誉也。)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这是杜甫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做官,距离上一次有五年时间。除居住的建筑外,周围约种了二十多亩的风景树林,还有花草竹林以及果园。之后又买了耕田,购置了泛舟用的小艇,建水槛供垂钓、赏景用。

严武去世次年(766年),为纪念严武,杜甫创作《八哀诗·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别名《八哀诗其三》。全诗引用“诸葛蜀人爱,文翁儒化成”将其比作诸葛亮、文翁,肯定其治蜀功绩。诗中“公来雪山重,公去雪山轻”既凸显严武的政治影响。末段以颜回、贾谊典故表达对严武四十岁早逝的痛惜。文章很长,本文不再引述,有兴趣的读者自行百度。

杜甫于成都有两位挚友,一为高适,一为严武,二人皆先于杜甫辞世。自此,杜甫的生活再度陷入漂泊流离的困苦之中。从杜甫留存的诗文观之,尽管严武在生活上给予杜甫的助益更为显著,但就情感而言,窃以为杜甫与高适的情谊更为深厚。严武为人性格暴虐,且后来成为杜甫的直属上司。杜甫与严武诗词唱和之作(近三十首诗),读来总让人觉有一种小心翼翼之感;而杜甫与高适的诗词唱和,则更显率性。是以高适离世之后,杜甫发出了“白云长”之叹。

征战途中,严武写下了记述此次战争的《军城早秋》一诗,此诗前两句表面写景,实则暗喻敌军已进犯边关的局势;后两句则展现出诗人指挥若定的大将风范,抒发了大获全胜的坚定信念。杜甫曾赞誉严武之诗“诗清立意新”。

最后,我们以《军城早秋》结束本文

军城早秋

昨夜秋风入汉关(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昨夜"二字,紧扣诗题"早秋",如此及时地了解"秋风",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朔云边月满西山(四川西部大雪山)(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

更催(暗示战事已按主将部署胜利展开)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一气而下,笔意酣畅,字字千钧,既显示出战场上势如破竹的气势,也表现了主将刚毅果断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神情)

昨夜的秋风已吹过边关,北疆的浓云与冷月笼罩西山。

快传令猛将追击骄横的胡骑,定要让来犯之敌片甲不还!

来源:正直橘子Bk4R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