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来关注“一带一部 湘聚共赢”专栏。湖南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发挥区位和产业优势,积极承接沿海地区产业,不断提升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带来了机遇。
来关注“一带一部 湘聚共赢”专栏。湖南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发挥区位和产业优势,积极承接沿海地区产业,不断提升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带来了机遇。
在怀化国际陆港经开区,纳美公司的生产线上一片繁忙。纳美公司总部位于广东,2023年,企业在怀化箱包产业园设立分公司,引进国外先进生产工艺,预计今年总产值超过2000万元。湖南纳美箱包配件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李丹尼:
“从广东走海运到东南亚一些国家,可能运费上万,但是我们从这边走铁路到东盟,这个运费可能只要几千块钱。”
箱包产业,十分看重物流的便利性,怀化已开通中老、中越、中缅等7条国际物流大通道,覆盖全球46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怀化签约箱包企业超过100家,产业链实现总产值28.7亿元,产品远销26个国家地区。怀化国际陆港经开区箱包专班工作人员 何晓娟:
“做好员工招聘、企业落地的前期服务,完善生活配套,做到生产生活不出园区,继续组织企业走出去参展,不断开拓市场、获取更多的订单。 ”
走进衡阳船山时间谷,仿佛进入了时光隧道,钟表机芯的滴答声奏响了产业发展的强劲动能。这里的钟表企业数量虽然不足全国的1%,却贡献了日均30万只成表的产能,实现了全球每10只手表就有1只来自衡阳的奇迹。在衡阳市南岳机芯精密制造有限公司,工人们按照设计图纸,分别将一百多个零部件安装到位。2023年,南岳机芯入驻衡阳钟表产业园,企业充分利用衡阳本地的产业链优势,减少物流成本和供应周期。南岳机芯精密制造有限公司负责人 马金林:
“企业迁至衡阳,能够更贴近内陆市场,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截至2025年3月,月产量已经达到1万只。”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衡阳生产“芙蓉”牌、“南岳”牌手表等十分畅销,但却在时代的洪流中走向落寞。近年来,衡阳引老乡建家乡,建设全产业链的衡阳钟表产业园。如今,衡阳钟表产业园还引入了智能穿戴设备产业,布局未来发展,表壳、表带、电镀等部分零部件实现了衡阳本地生产。目前,衡阳钟表产业园入驻全产业链项目142家,实现产值50多亿元。衡阳市钟表产业链推进办公室专职副主任 屈桂良:
“我们充分利用衡阳近年来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优势,瞄准智能穿戴设备市场,布局新兴产业,完善机械表和电子表的产业链,实现高质量发展。”
承接产业转移,带来的不仅有产业资源,还有新的生产技术。在中国,每两把伞的伞布,就有一把来自永州祁阳的东骏纺织。落户湖南13年,东骏纺织实现了从原材料“一根丝”到终端产品“一匹布”的制造全工序。在祁阳东骏纺织,智能制造设备覆盖率达到了100%,一个工人可以看管10多台设备。凭借领跑全国的无水染色技术,成本下降30%,生产效率却可提高5倍,一举成为全球雨伞布供应龙头企业。祁阳东骏纺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财务总监 蒋玲玲:
“我们无水染色直接可以用白胚上机,就像复印机一样,把整个染料吸附在我们的白胚上面,这样更能实现清洁环保的生产,实现绿色生产。”
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祁阳白水纺织小镇有产业链企业68家,串联起雨伞布、帐篷布、箱包布、高档弹性面料布的全球供应链,2024年集群实现产值201亿元,占湖南纺织行业的20%左右。
记者:向广(综合湖南新闻联播相关内容)
编审:孙勇、李浩、于红臣
来源:马栏山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