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医大四院消化内科成功完成一例结肠八厘米巨大肿物内镜下切除术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4 16:54 2

摘要:近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消化内科应用内镜下粘膜分片切除术(EPMR),成功为一患者切除升结肠八厘米巨大肿物,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已顺利出院。

近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消化内科应用内镜下粘膜分片切除术(EPMR),成功为一患者切除升结肠八厘米巨大肿物,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已顺利出院。

患者方某(化名),56岁男性,无明显不适症状,因体检来我院行结肠镜检查。检查过程中于升结肠近回盲部发现一大小约6.0cm*8.0cm宽基底亚蒂肿物,表面充血绒毛样外观,见分叶,几乎堵满肠腔。有明确外科手术指征,即肿物与肠段一并切除。但考虑患者肿物虽大,不一定完全癌变,外科扩大切除肠段,手术创伤大、恢复慢。虽然内镜治疗有大出血、穿孔的风险,但基于患者对医生的完全信任,医生和家属沟通后仍然尝试内镜下切除。

王立国主任医师认为虽然肿物体积较大、肠壁薄、内镜操作空间较为有限,但肿物活动性较好,且为宽基底亚蒂肿物,内镜处理更为安全,损伤小,术后恢复快,经充分医患沟通后,决定为其行EPMR术。

在麻醉师、内镜专科护士协作保障下,手术于消化内镜中心实施。内镜下进行粘膜下注射,肿物抬起后,圈套器分次将病变切除,创面无出血、穿孔,热活检钳修整创面,金属夹夹闭创面。手术相关操作见如下图。术后病理诊断显示,(升结肠)管状腺瘤伴中度异型增增生,小灶伴重度异型增生。

电子结肠镜下图像

切除肿物后创面

用钛夹夹闭创面

体外标本

王立国专家指出:结直肠腺瘤是由于肠腺上皮发生的良性肿瘤,根据其组织学特征和生物学行为的不同可划分为管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及绒毛状腺瘤,其中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最高。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是消化道常见的良性疾病,并且多数患者可无明显临床症状,或有轻微的腹痛、腹胀,多数患者在行结肠镜检查时发现。

内镜或手术摘除可有效降低其发展成结直肠癌的风险,因此,及早发现和及时治疗是预防结直肠癌的关键,对于较大的结直肠管状腺瘤,由于其丰富的血供,生长范围较广,以及内镜下视野较差,首选外科手术治疗。但相对于外科手术,内镜手术的创伤小,术后恢复速度快、并发症较少,患者接受程度更高,所以建议大家45岁以上健康人群应及时行内镜体检。早期发现结直肠癌和癌前病变,这样完全可以内镜下治疗,避免外科开刀手术治疗。

专家简介

王立国

哈医大四院消化内科一病房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

哈医大四院胃镜室副主任

哈尔滨医科大学“青年医疗骨干”

哈医大四院“先进医疗骨干”

2024年全国单人肠镜大赛入围前50强

第五届全国青年ERCP大赛,东北冠军,华北四强,全国总决赛优胜奖(全国13强)

学术兼职:

黑龙江省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委员

黑龙江省医学会肛肠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黑龙江省医学会肝胆胰肿瘤分会委员

黑龙江省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疾病及模拟内镜培训学组成员

黑龙江省医学会肿瘤营养代谢与治疗分会青年委员会学组组员

黑龙江省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内镜分会副会长

黑龙江省医师协会消化内科专委会委员

哈尔滨市医学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委员

专业擅长:

从医20载,对消化内科常见疾病及疑难杂症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完成内镜诊疗数万例,ERCP数千例。尤其擅长内镜技术,ERCP、ESD、内镜下止血、胃造瘘、阑尾炎内镜下治疗等。包括常规开展消化内镜(胃镜、结肠镜、十二指肠镜)精细检查;熟练开展多项内镜下治疗技术,如内镜下息肉电切、止血、取异物、(鼻空肠营养管、肠梗阻导管、消化道支架)置入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套扎、硬化、组织胶注射等治疗;尤其擅长"3E"技术:消化道息肉、早癌或粘膜下病变的内镜下粘膜切除(EMR)、剥离术(ESD)及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及相关疾病诊治等;特色开展内镜下经皮胃造瘘术(PEG)及空肠造瘘术(PEJ)、内镜逆行阑尾炎治疗术(ERAT)。曾于上海长海医院、中山医院、北京协和医院、西安西京医院、南京鼓楼医院等进修学习ERCP及ESD等内镜诊疗技术;其内镜技术曾获得哈尔滨医科大学和黑龙江省医疗卫生新技术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主持省卫生厅、省博士后和哈医大四院青年基金课题4项,主编北大出版社专著1部,参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卫生部医学试听教材1部。发表国际SCI文章2篇、国内核心期刊5篇;承担本科临床教学任务,培养多名硕士研究生。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