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守护冰川,科学饮水,共筑健康未来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8 19:13 2

摘要:1992年12月22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第47/193号决议,正式确立了这一特殊的日子。1993年1月18日,第四十七届联合国大会进一步决定,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2025年3月22日是

第三十三届“世界水日”

3月22-28日是

第三十八届“中国水周”

联合国确定2025年“世界水日”主题为

“Glacier Preservation”(冰川保护 )

我国宣传主题为

“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保障我国水安全”

“世界水日”的由来

世界水日是1993年设立的,旨在唤起全球公众的节水意识,加强水资源保护。

1992年12月22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第47/193号决议,正式确立了这一特殊的日子。1993年1月18日,第四十七届联合国大会进一步决定,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中国水周”的由来

中国作为全球13个贫水国之一,于1988年颁布《水法》,并设立中国水周(最初为7月1日至7日)。

自1994年起,为呼应世界水日,中国水周调整为3月22日至28日,形成“同一天、同主题” 的联动效应。

冰川消融:无声的健康威胁

饮用水安全危机:从源头失守到水质剧变

冰川是天然的"水质净化器",其融水中的矿物质比例历经数千年自然平衡。但当冰川加速消融,不仅水量减少,水质也会发生微妙变化。例如青藏高原冰川融水中的锶、偏硅酸等有益元素含量正在下降,而重金属污染风险却在上升。

WHO研究发现,长期饮用矿物质失衡的水可能增加骨质疏松和心血管疾病风险。

病毒复苏:冰封万年的 "时空胶囊"

俄罗斯北极圈内的永冻土中,科学家已发现封存了3万年的巨型病毒。当冰川融化,这些沉睡的病原体可能随着融水进入生态系统。

2016年西伯利亚爆发的炭疽疫情,正是因融化的冻土层释放了1941 年的炭疽杆菌,导致2000头驯鹿死亡和20人感染。联合国报告指出,北极冻土中每年可能释放4000万亿个微生物,包括未知病原体。

极端天气:人体适应力的极限挑战

冰川消融引发的气候异常直接威胁健康。2023年欧洲热浪导致4万余人死亡,热射病作为重症中暑的最严重类型,死亡率在40%-80%之间,且50岁以上人群死亡率可达70%。

洪水可能污染水源并引发肠道传染病(如霍乱),同时蚊媒滋生环境扩大导致登革热风险上升。此外,冰川消融释放的远古病原体(如冻土中的病毒)也可能威胁人类健康。

生存迁移:健康隐患的蝴蝶效应

联合国难民署《2024年全球趋势报告》指出,气候相关事件每年导致2150万人流离失所,是冲突引发流离失所人数的两倍。预计到2050年,全球“气候难民”将达2亿。

迁移过程中的营养不良、卫生条件恶化和心理创伤,形成复杂的健康威胁。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复合影响(生理+心理)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重要议题,亟需政策干预和资源投入。

科学饮水:健康的“生命密码”

冰川融水经过漫长的自然过滤和矿化,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是天然的优质饮用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该如何科学饮水呢?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年人每天摄入1.5-2升水,不过这个量会因个人活动量、气候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从 1977 年的危机警告到如今的全球行动,世界水日见证了人类对水的认知从“取之不尽”到“敬畏珍惜”的转变。在冰川消融加速、气候异常频发的当下,保护水资源已不仅是环保命题,更是维系人类文明的生命线。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所言:“水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没有水,就没有和平与繁荣。”

在“世界水日”宣传活动期间

河南省疾控中心将通过微信公众平台

开展线上问卷调查

来源:西安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