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辆军车才拉得下!东风-5C的顶级魅力,一用就是玉石俱焚的场面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4 16:38 2

摘要:昨天的阅兵式上,东风-5C 这个终极大杀器一亮相,很多没有看直播,只是看了新闻图片的网友会觉得它怎么看起来“又矮又胖”。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昨天的阅兵式上,东风-5C 这个终极大杀器一亮相,很多没有看直播,只是看了新闻图片的网友会觉得它怎么看起来“又矮又胖”。

等到看了视频,或者是看到了现场不同角度的照片,才恍然大悟,原来导弹被分拆装在了几辆牵引车上,可能有些网友看到的只是导弹的中间一段。

作为一款液体洲际战略核导弹,将导弹的弹头、中间部分以及末位组合在一起,这才符合人们心目中的洲际导弹的真正形态。

形象一点说,东风-5C就像古代战场上身披铠甲、手执矛戈的重骑兵,正所谓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别看它体态臃肿,但绝对是一个灵活的“胖子”,因为在这颗星球上,还没有谁比它飞得更快更远。

那么,东风-5C 还有哪些特点?作为一款采用固定发射井部署的导弹,固定发射的方式相比于机动发射方式,是不是已经落伍了呢?

先来看导弹的特点。第一点就是新,不仅仅体现在运输方式上,更体现在导弹的整体结构层面。这种改变意味着导弹整体部署的时间更短。

简单来说,在发射之前的准备会更快速,整体的反应效率更快更高了。结构上的更新也反映了东风系列导弹在不断升级。

第二个特点便是导弹的射程远,作为战略级别的大杀器,导弹的各项性能参数是机密。不过在阅兵式上的解说中,大家也都听到这款导弹打击范围覆盖全球。

解说简单而直接,根据以往的公开资料可知,东风-5B的射程已经达到15000km,所以东风-5C的射程只多不少。

这是什么概念呢?意味着导弹发射之后可以无死角覆盖全球任何一个地方,就好比我国的邮政快递,能够触达国内任何一个村子,而“东风快递”,则可以送到全球任何一个国家。

关键是送达的速度还很快,这便是导弹的第三个重要特点。根据现有的公开资料分析,东风5C 的飞行速度可以达到几十马赫。

换言之,导弹一发射,留给敌方的反应时间很短,现有的导弹拦截系统很难发挥真正的作用,只要速度够快,敌人就不可能反应过来。

第四个特点,导弹是可以携带分导式弹头的,也就是多弹头,这已经是洲际导弹的标配了。

多弹头的部署方式既可以是核弹头,也可以是常规弹头,还可以是诱饵弹。导弹发射以后,能够十分便捷的攻击多个目标,同时也能够起到干扰作用,增加防御系统的拦截难度。

也可以理解成导弹的穿透力更强了。值得一提的是,这项技术已经十分的成熟,因为在东风系列导弹中,这种部署方式已经十分的普遍。

第五个特点便是精准。洲际导弹打击的都是上万公里以外的目标,如果做不到精准的话,一枚导弹发射出去可能就白白浪费了。

所以导弹发射之后,在飞行的过程中,其飞行路径会被不断的修正。传统的方式是惯性制导系统,现在有了卫星定位系统,则可以采取星光制导系统技术。

我国的北斗导航定位系统已经十分的成熟,完全可以给洲际导弹提供精确坐标,尤其在导弹飞行过程中,能够持续修正路径上的误差。

拥有了这样的技术,不管目标有多远,东风都能够做到“必送达”。

这里多说一句,美国和苏联此前签署了《中导条约》,双方销毁了中程弹道导弹,所以在目前,只有我国的东风系列导弹覆盖了近程、中程和远程目标。

说完了东风-5C 的几大特点,再来看一看液体导弹和固体导弹的一些区别。

不说什么高深的理论,导弹实际上就是一种另类的火箭。既然是火箭,要保证飞行,就得有燃料和发动机。

最早的导弹或者说早期技术的普遍应用,都是液体燃料模式。简单来说,导弹发射之前主要的准备工作就是加注液体燃料。

你是不是想到什么了?现在真正的火箭发射之前的准备工作也是加注燃料,而这些燃料就是液体的。

肯定有人会说,液体燃料还得加注,哪里像固体燃料那么方便?确实也是如此,在准备时间上,固体燃料导弹相对来说更有优势。

2015年之前,美国的情报机构曾经做过评估,中国的洲际导弹在接到发射命令以后,只需要30分钟就能够准备完成并发射。

俄罗斯方面的专家也认为,之所以准备时间很快,就是因为中国的一些洲际导弹已经采用了固体燃料发动机。

相比之下,液体洲际导弹在发射之前准备工作可能需要几个小时,如此一来,就相当于给敌方留下了打击的空隙。

虽然液体洲际导弹存在这个短板,但是相比于固体燃料导弹,其优势也是十分明显的。在液体燃料的助推下,可以保证导弹飞得更远,投掷的重量更大。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火箭,不管是国内的火箭还是马斯克的星舰,使用的依旧是液体燃料,因为可以保证把火箭投送到外太空,投送的重量也有保证。

那么这种液体燃料的威力有多大呢?咱们可以来看一个冷事故。

时间回到1962年春天,当时我国自行研制的东风二号导弹下线,要进行第一次飞行试验。

导弹发射几秒后就出现了摆动和滚动,发射18秒后发动机起火关机,发射69秒后,导弹在距离发射塔680米处坠毁。

爆炸扬起的尘烟形成了像核爆炸一样的巨大蘑菇云,在爆炸现场,地面硬生生的被炸出了一个深达6米的大坑,这个弹坑的直径更是达到了惊人的22.6米,在场的所有人员都惊呆了。

这次飞行试验虽然失败了,但却说明导弹本身的威力,再加上燃料整体合起来的威力,那是相当的巨大。

而这枚试验导弹使用的正是液体燃料,内部灌装了几十吨液氧、酒精,所以可想而知其能量究竟有多大。如果没有发生意外事故的话,液态体燃料可以助推导弹飞得更远。

这正是液体洲际导弹巨大的优势,而这种优势不管是我国还是美俄两国,都不会轻易放弃使用。

像东风-5C 这种终极大杀器,平日里哪怕是在战备值班的状态下,也是深藏不露的。

由于加注燃料需要一定的时间,再加上液体燃料还需要专门储存,这也就意味着导弹确实不容易灵活机动,只能采取固定发射的方式部署。

但关键点恰恰也是在这里,既然是固定发射,那不管是燃料还是弹头的当量,都是“顶格加满”的状态。

比如东风五号洲际弹道导弹,弹体长度32.6米,直径达到3.35米,起飞重量可以达到183吨,能够携带威力为300万到400万吨TNT当量的核弹头。

请注意,东风五号还是上世纪80年代的洲际导弹,所以你想象一下现在的东风-5C,它整体的起飞重量再加上核弹头的当量会有多大。

值得一提的是,俄罗斯和美国的终极大杀器同样也是液体燃料。比如俄罗斯的萨尔马特重型洲际弹道导弹,也属于液体洲际导弹。这款导弹的重量超过200吨,能够搭载多种核弹头。

另外,美国早期的洲际导弹使用的也是低温液体燃料,此后的民兵系列洲际导弹则改用了固体燃料。

但是奇葩的地方在于,美国虽然改用了固体燃料,但是美国的陆基洲际导弹一直采用的是固定的发射井部署模式,从来没有部署过机动式的洲际导弹。

所以,这也就引出了那个终极问题,如果洲际导弹全部采用固体燃料,把固定发射的方式改成公路机动的模式,那不是就意味着导弹的生存率更高吗?情况真的是这样吗?恐怕未必。

我国的东风系列导弹中,有很多可以进行公路机动式发射,比如东风41,既可以公路机动发射,还可以铁路机动发射。

因此,在外界看来,这种机动部署模式似乎更灵活,打完了就跑,不容易被敌方发现和锁定目标,生存率似乎更高。而固定的发射井模式一旦被敌方锁定了位置,很容易被毁掉。

表面看起来确实是如此,但是发射井模式也有自身不可被取代的优势。

首先,发射井模式导弹被安放在具有强大防护功能的地下,深度达到几十米甚至数百米,这种坚固的“防护罩”是可以抵御核爆冲击的。

也就是说,即便一个竖井被发现,即便敌方采用钻地弹进行攻击,基本上也不会对竖井构成破坏和影响。

相比之下,机动模式虽然跑得很快,但是现在天上到处都是卫星,很容易就能够发现目标,一旦遭到攻击,基本上躲不开,而且机动模式并没有强有力的防护,只能是躲藏。

其次,我国地缘辽阔,理论上发射井可以部署在各个地方,虽然天上有卫星,但是地面的发射井也能够做到隐藏、隐蔽。

有些发射井地面上还有其他建筑覆盖和掩护,而有些发射井实际上只是一个虚假的目标,在真真假假的目标掩护之下,发射井可以各种形态部署。

再加上自身强大的防护能力,虽然发射井不能够机动,但是其生存率相比于机动模式并不低。

最关键的是,作为终极大杀器,一旦发射井的井盖被打开,那就意味着战争已经到了没有任何回旋余地的程度。在那种情况下,防护与否,生存率高低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款大杀器一旦飞出去,那便是同归于尽。

所以说,正因为终极大杀器平日里只是威胁而不是使用,它采用什么样的方式部署,往往都是低调,还不奢华,也不张扬,这便是东风-5C 的顶级魅力所在。

结语

我国的东风系列导弹目前服役的类型很多,涵盖了近程、中程、远程和洲际多种模式。

有的使用的是液体燃料,有的使用了固体燃料,有的潜藏在地下不知所踪,有的顺着公路随时机动,由此编织形成了一个综合性的防护网。

东风-5C这样的终极大杀器,就是这张防护网的核心和重中之重。轻易不会使用,但只要有它在,国家安全就有绝对的保证。

参考资料:

《战略“杀手锏”:东风-5C核导弹凭何压轴出场》 澎湃新闻 2025年9月3日

《东风-5C 首度亮相,射程覆盖全球,导弹专家:具有五个鲜明特点》 环球时报 2025年9月3日

《中国洲际导弹半小时可打美国》 环球时报 2015年1月9日

《我国东风系列导弹的四个“首枚”》 读报参考 2024年4月3日

来源:说宇宙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