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有些老人白天看着挺精神,一到晚上就睡不着,翻来覆去,明明很困,但脑子清醒得像白天一样,闭上眼睛心里还在想事。
有人说是年纪大了,睡得少,可真要说起来,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一天还是得睡够6~7个小时才行。
少了,白天容易犯困,反应迟钝,情绪烦躁不说,还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有些人睡不好不是因为身体痛,不是因为起夜多,而是心里的事太多,脑子太“热闹”,这时候就要提防一种很容易被忽略的状态:情绪性失眠。
这不是新鲜词,但被很多人误会了。有人一听“情绪性”就觉得跟神经病沾边,其实不然。
它不是精神病,不是抑郁症、焦虑症,而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情绪+睡眠”交织出的状态。
老年人这一类人,身体慢慢退化,情绪反而越来越敏感,哪怕是一件小事,也可能引发一整晚的辗转反侧。
比如跟儿女拌了几句嘴,白天没觉得啥,晚上越想越上头,怎么也睡不着。
又或者是白天看了个不顺眼的新闻、街坊邻里说了句不合心意的话,都能让他们夜里反复回忆、脑子打转。
医生发现,很多老年失眠患者,不是单纯入睡困难,而是“带着情绪入睡”。
这种情绪不一定是坏的,可能是焦虑、激动、烦躁、委屈,也可能是某种难以表达的内心压力。
白天人多事多,还能分神,到了晚上人静了,脑子却越发活跃。
像是脑子里有只猴,一会跳这个想法,一会跳那个回忆,怎么都停不下来。
这种状态一旦形成,哪怕是轻度失眠,也很难靠吃点褪黑素解决。
很多人以为老年人失眠就是自然规律,但临床上大量案例说明,越是“没事”的失眠越要小心。
情绪性失眠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它“看不出来”,身体没什么病、也不喊痛、也不抽筋,但就是躺下睡不着。
医生一开始也摸不着头脑,直到用情绪评估量表一测,才发现这些人普遍有轻度情绪波动甚至长期压抑情绪。
北京协和医院睡眠医学中心就有过一个针对65岁以上老年人的大数据分析,结果发现:持续三个月以上入睡困难的患者中,有61%存在不同程度的情绪困扰。
而这些人中只有不到一成主动承认自己“有情绪问题”。
剩下的人都说“没事啊,就是偶尔想事儿”,“年纪大了睡不着是正常”。
其实这种“正常”,是在把情绪病当作年龄病对待,结果就是病情悄悄拖成了长期失眠。
说到这儿,有一点特别容易被忽视,就是“夜间觉醒型”失眠。在老年人里头特别常见。
不是睡不着,而是睡着了两三个小时突然醒了,醒了之后再也睡不回去,脑子开始想事,一想就是天亮。
这类人白天可能一点问题没有,能聊、能走、能吃,但晚上一躺下,精神比谁都好。
这种现象有个名词叫“高觉醒状态”,是一种生理和心理混合造成的警觉机制。
简单点说,身体睡着了,但脑子没关机,一有点风吹草动,立马醒。
这种状态跟情绪性失眠关系很大。情绪波动会激活身体的应激系统,让皮质醇这种激素释放得比正常人多,而皮质醇是让人清醒的。
正常人凌晨两三点皮质醇是最低的,可这类人夜里皮质醇反而升高,越睡越清醒。你说这不是气人么?
本来该休息了,身体偏偏打鸡血。这种生理状态调不过来,哪怕吃再多安眠药,效果也是治标不治本。
情绪性失眠还有一个表现是“睡眠焦虑”,就是越想着“我要早点睡”,越睡不着。
很多老人一到晚上八九点就开始紧张,心里想着今晚能不能早点入睡,一躺下就开始盯着钟表,看着时间一点一点过,心跳也越来越快。
这种焦虑是典型的“对睡眠产生了心理压力”,就像越想控制呼吸,越觉得喘不过气。
医生有时调侃说,这类人不是不能睡,是“太想睡”。越想,越睡不着。
有些人说,那是不是情绪性失眠的人都得看心理医生?其实还真不完全是。情绪这东西,很多时候是“夹缝”产生的。
比方说退休后生活没了目标、家里冷清没人说话、身体有点毛病又怕拖累家人、朋友一个个老去,自己开始有危机感。
这些感受说不出口,憋在心里,白天还能笑,晚上就全都翻出来了。
这时候最有效的,不是上来就吃药,而是“重新建立睡前情绪通道”。
什么意思呢?就是不能带着满脑子思绪去睡觉,要给情绪一个“排水口”。
有的人靠散步,有的人靠写点日记,有的人靠跟家人聊几句,不管是哪种方式,只要能让脑子“卸个压”,就有助于睡眠系统恢复。
台湾成功大学有过一个研究,他们让一群65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为期8周的“睡前情绪疏导训练”,每天睡前写10分钟情绪记录。
结果这群人的入睡时间平均缩短了40分钟,夜间醒来的次数也大大减少。
这个研究说明,不是非得吃药才行,有时候“说出来”“写出来”就能解决大半问题。
当然了,还有个细节不能忘,就是晚饭和睡前两小时的生活节奏。
很多人晚上吃得太饱,吃完就看新闻、聊八卦、刷手机,这些行为都会加重大脑兴奋度。
特别是电视里那种“负面新闻”,什么车祸、诈骗、社会事件,情绪很容易被带进去。
有人就因为看了个电视剧角色死了,难受了一晚上睡不着。听起来夸张,其实特别常见。
医生有个建议特别土,但特别管用:晚上9点之后别接收任何刺激性信息,给大脑一个“过渡区”,像让发动机慢慢熄火一样,不然就会熄不了火。
还有一点,情绪性失眠和“肠脑轴”关系也很大。
这个概念现在越来越火,说的是肠道菌群状态和大脑情绪之间是双向反馈的。
肠子不好,会影响情绪;情绪不好,也会影响肠子。
有研究发现,失眠患者普遍存在肠道菌群失衡现象,特别是双歧杆菌和乳酸菌这类“情绪友好型菌群”显著减少。
这种失衡会导致色氨酸代谢受阻,从而影响5-羟色胺合成,影响睡眠质量。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李晔尧.认知行为疗法结合中医药治疗慢性失眠的现代研究进展,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25-02-28
来源:梁医生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