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定于2025年9月4日(星期四)下午3时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冯身洪和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有关负责人介绍首个全国科普月活动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中国网现场直播,以下为文字实录: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定于2025年9月4日(星期四)下午3时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冯身洪和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有关负责人介绍首个全国科普月活动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中国网现场直播,以下为文字实录:
摄影 中国网:董宁
人民日报记者:
我的问题是,公民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具体介绍一下“十四五”期间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取得了哪些成效,形成了哪些经验?谢谢。
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 冯身洪: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前面已经作了一些介绍,我再作一些补充。从“十四五”期间科学素质建设成效来讲,除了前面讲到的内容,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效:
一是科学普及和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的制度体系日趋完善。具体体现在一部法律、一个规划纲要、一份指导性文件和若干配套措施上。一部法律,是指去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对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适应新时代科普事业发展、推进科技强国建设起到了依法保障和促进作用。一个规划纲要,是指《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它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对面向2035年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进行了前瞻性擘画,在这个规划纲要的指导下,还要制定阶段性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的实施方案。在对“十五五”谋划的过程中,我们正在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一份指导性文件,是指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它明确各类科普主体的关键职责,对于加强科学普及工作进行了全面深化和细化。此外,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了地方科普条例或具体实施方案,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相关单位已出台了相关配套措施,形成了协同推进的制度体系。
二是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各成员单位汇聚优质资源、丰富科普活动、凝聚科普合力,科普服务实现对基层群众的广泛覆盖,营造出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公民对基础科研和科技创新的价值高度认同,正在形成更加成熟、理性的创新文化氛围。在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推动科技向善发展和优化社会治理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社会文明程度实现新提高。
三是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大幅提升。从量化角度,按照国际测评方法,2024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15.37%,比2020年增长了4.81个百分点,而且呈现加速提高态势,提前实现了202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5%的发展目标。这是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继2020年达到跨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人力资源基础之后的进一步显著提升。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各地区、各人群科学素质发展不均衡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东中西部区域差距、性别差距、城乡差距不断缩小。结合我国国情进行深入的细分评价,2024年我国公民基本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44.07%,对应18-69岁人口规模约为4.4亿人,这为建立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促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夯实了劳动力基础。
从科学素质提升过程看,我们有以下几个方面经验:一是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对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的领导;二是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三是要大力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科普发展格局;四是要全面推进科普法治化建设;最后还要持续深化科学素质国际合作。
来源:中国网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