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份份调研报告,一张张实践照片,一个个活动视频......新学期伊始,来自安徽医科大学、滁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的大学生们纷纷交出了沉甸甸的“暑期实践报告”。他们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化作笔下的“小论文”“小报告”。这些尚沾有露水
一份份调研报告,一张张实践照片,一个个活动视频......新学期伊始,来自安徽医科大学、滁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的大学生们纷纷交出了沉甸甸的“暑期实践报告”。他们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化作笔下的“小论文”“小报告”。这些尚沾有露水的调研报告,也将反馈给各实践单位,在推动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作用,真正实现了以专业所长,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2300份健康档案背后的青春力量
“能以专业力量守护一方民生福祉,这让我们备感自豪”。开学在即,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减重“胃”健康——庐江队列实践团正加紧完善健康档案数据库,深入分析庐江县胃癌患病率与可控环境因素的相关性。
今年暑假,该团队奔赴庐江县开启了为期50天的“胃肠健康与体重管理”专项调研行动。此次调研以“科技赋能、精准干预、健康惠民”为核心理念,旨在构建胃肠健康与体重管理的综合防治体系,助力提升庐江县居民健康水平。
抵达庐江县后,团队成员们深入学习癌前指标筛查流程,精准记录各项健康指标的基准数据。在乡镇卫生院与村医的协同支持下,调研工作高效推进。团队成员以家庭为单位,深入村民家中,通过标准化问卷采集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关键信息,同步完成血液样本采集、血压监测、体格检查等多维度健康评估。实践结束后,累计完成笏山村、邱岗村共计2300份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
基于前期调研数据,团队创新性地将“代谢——饮食——心理”三维度减重策略融入干预体系。针对筛查出的超重/肥胖且伴有胃健康风险(如胃炎、消化功能紊乱)的居民,结合营养学、运动医学及心理学理论,量身定制个性化干预方案。此外,团队引入“智能手环+微信小程序”双端监测系统,实时追踪参与者运动量、睡眠质量及饮食打卡数据。AI算法每周生成健康报告,特别增设“胃舒适度”动态评分功能,通过饮食记录与症状关联分析,帮助用户建立科学的食物选择认知,实现“胃健康与体重管理”协同促进。
本次调研不仅注重技术创新,更强调本土化实践。团队成员通过入户访谈深入挖掘居民健康需求,将干预措施与庐江当地饮食文化有机结合,实时监测系统与AI分析技术的应用有效破解传统减重项目依从性差、效果难持续的难题,为居民提供可持续的健康管理工具。
“目前来看,实践效果还是很显著的。精准健康档案的建立,为庐江县胃癌防控提供数据支撑;多维干预策略的实施,大大降低了疾病风险,减轻家庭医疗负担。”据实践团指导老师介绍,团队在完善健康档案数据库的基础上,助力庐江县构建“预防——筛查——干预——管理”四位一体的胃肠健康长效体系,为乡村振兴注入健康动能。
团队成员进行健康信息采集
在乡村一线创新前沿寻找岐黄新解
为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的殷殷嘱托化作服务江淮大地的青春行动,今年7月,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岐黄薪传”志愿服务队深入无为乡村、问道合肥创新、淬炼金寨红土,在“行走的思政课”中体悟“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深刻内涵,用专业所长为乡村振兴与健康中国注入青春动能。
在无为市陡沟镇金李村,“岐黄技艺”真正走进了农家院落。针对当地潮湿气候和村民劳作特点,高鹏宇老师带领学生开设“田间健康讲堂”,将《黄帝内经》的养生智慧化为揉按穴位的“指尖功夫”。最触动心灵的是青年学子与村医倪红峰的对话。30年坚守,“一根银针连民心”的故事,让定向培养的医学生们真切触摸到“扎根”的分量。为老兵杨从锁推拿时,青年学子指尖传递的不仅是技法,更是对老兵的敬仰与接续奋斗的承诺。
合肥之行是科技与使命的双重启迪。在安徽创新馆,量子隧道、互动能量墙让学子们惊叹于“皖”美科技。尤为振奋的是,该校陈铭辉、李岩松团队的《3D打印仿生根种植体》作为唯一高职作品入选“永不落幕的挑战杯”展区。“中医药创新大有可为!”榜样学长的现场分享点燃了学生们将现代科技融入岐黄事业的热情。
金寨的红土地,是医者灵魂的淬炼场。在金寨县中医院,何旭主任的带教查房是“真枪实弹”的课堂。从“望神察舌”的细微处,到代谢综合征“痰瘀互结”的复杂辨证,学子们在真实病例中体悟“人命至重”的分量。临床的严谨与课堂的理论在此刻深度融合。革命精神的洗礼则铸牢了信念之基。在红军广场的肃穆默哀中,在刘庆老师“青年脚步,丈量高山巍峨”的团课里,“十万英烈”的史诗让家国情怀与医者仁心同频共振。
从无为田埂的艾香氤氲,到合肥前沿的创新之光,再到金寨红土的信念熔炉,这趟“三下乡”旅程是中医药青年“自找苦吃”的生动注脚。他们用脚步丈量省情民情,将《伤寒论》的智慧播撒乡野,在创新前沿寻找岐黄新解,于红色基因中汲取医者仁心的永恒力量。
队员们聆听红色故事
以推普之笔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为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滁州职业技术学院“点亮乡村,普传希望”志愿服务队于8月19日赴贵州省赤水市丙安镇,开展以“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活动伊始,实践团队一行专程拜访了丙安镇人民政府,双方围绕如何更精准、更有效地在古镇商户和留守家庭中开展推普工作进行了务实探讨,共同谋划了以推普为切入点,赋能乡村文旅发展、促进乡风文明、关爱留守儿童的具体行动方案。
随后,队员们顶着酷暑,带着精心准备的学习用品、玩具等慰问品,深入艾华村、三佛村、丙安村的20余户困境留守儿童家中。一份份小小的礼物,一句句暖心的话语,不仅给孩子们带来了物质上的支持,更给予了他们精神上的巨大鼓舞。针对当地困境留守儿童普通话基础相对薄弱的现状,团队将推普课堂直接搬到了孩子们的家中,通过“一对一”“多对一”的耐心辅导,激发孩子们学习普通话的兴趣,引导孩子们勇敢开口,纠正发音。
为科学评估当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状况和使用需求,团队开展了扎实的入户问卷调查工作。队员们穿梭于丙安古镇的青石街巷,深入古镇景区内的每一家商户和周边农户,与店主、店员和居民们耐心沟通,详细询问他们在日常生活、经营接待中使用普通话的频率、场合以及遇到的困难,认真记录下每一条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这份调研不仅涵盖了语言使用习惯,还涉及对推普政策的认知和期望,为研究乡村地区语言生态、评估推普成效提供了大量一手数据。通过“把脉问诊”,团队精准摸清了当地的语言乡情,为后期制订更精准、更有效的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策略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持和现实依据。
此次“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活动是高校智力资源与地方实际需求的一次有效对接,不仅为丙安镇困境留守儿童送去温暖与关怀,也有效提升了当地村民、商户对普通话重要性的认识,为推普工作走进乡村、服务基层提供了有力支持,展现了高校服务社会、贡献青春力量的积极风貌。
队员们为困境留守儿童送去学习用品
实践感悟
这个夏天,我带着对公共卫生的懵懂好奇,走进了庐江队列的实践现场。从同大镇的村卫生室到庐城镇的体检中心,那些穿白大褂的身影、排队等候的乡亲、电脑里跳动的健康数据,渐渐拼凑出一幅比教科书更生动的图景。原来健康中国的宏大叙事,正藏在这些县域角落的日常里。
最触动我的当属基层医疗工作者的多重身份。他们既是给居民做CT的医师,也是耐心解释报告的咨询师,更是健康宣传员。面对前来问诊的居民,一遍又一遍叮嘱着,尽可能地给予全面而优质的医疗服务。
这次实践让我感受到健康中国的未来,在精密的仪器里,在严谨的数据中,更在每一个为基层健康默默付出的身影里。而我们这代青年,正从这些身影中接过接力棒,成长为守护健康的新生力量。
□安徽医科大学减重“胃”健康实践团成员 陈利娟
作为一名中医学定向(村医)专业的学子,这次实践于我是一次对未来的“预习”,更是一场对职业初心的叩问。“村医的方子,不仅要开在纸上,更要开在田间地头,开进百姓的心坎里”。薛琼鑫院长的话,字字如重锤,叩击在我的心坎上。在金李村,倪红峰医生用三十年光阴为我们诠释了这份职业的“重量”。“乡亲们一句‘身上松快多了’,就是最好的勋章”。这份源自乡土的朴素认同让我读懂:未来我手中的脉枕,承载着岐黄之术的厚望,更承载着一方乡亲毫无保留的信任。
此次实践,让我校准了职业坐标:成为一名优秀村医,不仅需要扎实的辨证施治“硬功夫”,更需一颗融入乡土的真心。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岐黄薪传”志愿服务队成员 许如恒
在丙安镇推普的几天,让我对语言推广和乡村振兴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我们挨家挨户走访困境儿童和商户家庭,通过问卷摸清当地孩子的普通话使用状况,再针对性地进行基础教学。过程中能明显感觉到,方言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很深,不少孩子能听懂普通话,但开口时总带着犹豫,发音也多有偏差。经过几天的推普教学,孩子们已经能主动用普通话沟通交流。这种变化虽然微小,却让我深刻认识到,推普工作对于促进地区交流、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点亮乡村,普传希望”志愿服务队成员 张一冰
来源:安青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