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关注东风61核导弹:之前从未听说过,为何跳过东风51?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4 15:30 1

摘要:9月3日的阅兵式,当那辆与东风-41几乎别无二致的16轮重型发射车载着一枚全新的导弹缓缓驶过时,全球的军事观察家们都屏住了呼吸。播报员简洁地介绍:“东风-61,新型陆基洲际导弹”。就这几个字,却在全球范围内引爆了一场信息风暴。

据美国“战区”网站最新报道,在“9.3阅兵”现场首次亮相的东风-61陆基洲际导弹,超出了外界之前的预期。

他们对东风-61唯一能肯定的,就是其代号,性能、威力等数据一无所知。

而且美国军事专家十分纳闷,在东风-41和东风-61之间的东风-51导弹去哪了?

消失的东风51

9月3日的阅兵式,当那辆与东风-41几乎别无二致的16轮重型发射车载着一枚全新的导弹缓缓驶过时,全球的军事观察家们都屏住了呼吸。播报员简洁地介绍:“东风-61,新型陆基洲际导弹”。就这几个字,却在全球范围内引爆了一场信息风暴。

这事儿最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就是它的编号。按照“东风”系列一贯的命名逻辑,从DF-21、DF-31到2019年亮相的DF-41,全世界,包括五角大楼的分析师们,几乎都认定下一代旗舰会是“东风-51”。

可偏偏,它叫“东风-61”。中间的“51”去哪儿了?这一下就打乱了所有人的预测模型。这种感觉,就像你以为在下象棋,结果对手突然掏出了几张扑克牌,规则全变了。

这种命名的跳跃,本身就是一种强烈的战略信号。一种解释是,DF-61并非在DF-41基础上的小修小补,而是一条全新的技术路线,一次彻底的颠覆性设计。它在告诉外界:别用老眼光来推测我的发展路径。

更有意思的是,这次阅兵中还出现了鹰击-21,也是从鹰击-12直接跳过来的。这似乎在暗示,中国的武器研发体系远比外界想象的庞大和复杂,可能存在多个并行项目,你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这种“反常”,让对手的情报分析成本急剧增加,威慑在信息层面就已经开始了。

关于东风-61,目前唯一能确定的,就是它的“座驾”。那台16轮发射车和东风-41的平台高度相似,这意味着为了保证全国范围内的公路机动性,它的尺寸和重量不会有天翻地覆的变化

然而,除了这个外壳,内里的一切都成了谜。各种猜测满天飞,而且数据差异大得离谱。有分析认为,它射程可能超过1.5万公里,能带14枚核弹头,算是DF-41的超级增强版,突防能力更上一层楼。

但另一派的说法就相当“科幻”了,他们推测射程可能高达2.6万公里,最大速度飙到惊人的35马赫,并且能携带多达20枚分导式核弹头。更进一步的猜测是,它可能融合了高超音速滑翔技术,并采用了惯性、激光雷达加卫星的复合制导。

这种信息上的混乱,恰恰是最高明的威慑。它逼得五角大楼在制定反导策略时,必须按照那个最坏、最夸张的剧本(2.6万公里射程、20枚弹头)来准备。你不得不防,因为你不敢赌它是假的。

而中方官方的表态呢?只有八个字:“国之重器,压舱基石”。这种恰到好处的沉默,维持了战略模糊,让外界的猜测持续发酵,用最小的信息成本,换来了最大的威慑效益。

东风-61的出现,无疑是对现有国际战略平衡的一次猛烈冲击。看看华盛顿的反应,就能体会到其中的复杂滋味。

一方面,是军方的极度忧虑。美国空军上将科顿之前就在国会听证会上证实,中国正在研发新一代公路机动洲际导弹,现在看来,DF-61就是那个答案。五角大楼的报告反复强调,解放军火箭军正进行大规模现代化,预测到2030年核弹头数量将超过1000枚。

美方情报显然出现了短板,尽管中方强调阅兵装备均为现役,美媒仍对DF-61是否已服役表示怀疑。这种不确定性,让美军感到非常棘手。

另一方面,却是时任总统特朗普的轻描淡写。他在谈及这次阅兵时,公开表示“我们和中国的关系很好”,并否认阅兵构成威胁。这种看似矛盾的表态,恰恰反映了美国在面对一个快速崛起、且越来越难以预测的对手时的复杂心态。

别忘了,这次阅兵的观礼台上,还坐着普京。这一幕本身就极具象征意义。DF-61与一同亮相的巨浪-3、惊雷-1等装备,共同构筑了一个信号:中国正在系统性地打造可靠的三位一体核力量,寻求一种力量上的对等。

说到底,战略威慑的本质,就是让对手在动念头之前就感到害怕,从而“有所收敛”。东风-61的首次亮相,不仅是中国核武库的一次硬件升级,更是威慑战略的一次进化。

它成功地将实体武器的硬实力,与信息博弈的软实力结合在了一起。通过主动制造和利用“不确定性”,构建了一种让对手难以评估、难以预测,因而也更难应对的全新威慑模式。围绕它的谜团,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将是其威慑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影响着这个星球的战略棋局。

来源:如梦史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