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6点,天还未亮,簇桥街道龙井社区的24小时工会驿站已亮起暖黄的灯光。快递员李师傅推开门,熟练地接了一杯热水,给手机充上电。这是他奔波途中的“第六次停留”——自从去年驿站增设夜间服务,这份温暖成了他风雨无阻的底气。
清晨6点,天还未亮,簇桥街道龙井社区的24小时工会驿站已亮起暖黄的灯光。快递员李师傅推开门,熟练地接了一杯热水,给手机充上电。这是他奔波途中的“第六次停留”——自从去年驿站增设夜间服务,这份温暖成了他风雨无阻的底气。
“以前累了只能蹲在路边,现在这里就像个‘小家’。”李师傅搓了搓冻红的双手,笑着指了指墙上的标语:“累了能歇脚,渴了有热水。”
这样的“小家”,在成都已有2425个。
一盏灯,照亮“蓉漂”青年的安居梦
“1423套房,不到三个月全租出去了。”站在双凤桥TOD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楼前,物业经理老陈至今记得2024年5月项目开放时的火爆场景。依托成都轨道交通线网优势,市总工会与成都轨道集团合作,在双凤桥、陆肖等TOD社区打造职工驿站,构建“安居+服务”一体化模式。去年5月,成都首个轨道TOD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轨道城市·寓见双凤桥1店正式投入运营,精准覆盖了成都新市民、青年人等“蓉漂”群体。
数据显示,成都TOD社区已为超4万新市民提供安居保障,其中30岁以下青年占比超80%。如何更好地服务这些群体?在成都市总工会的全力支持下,隔壁子·未来社区生活中心内建起了青年职工驿站。驿站内的职工书屋免费开放2000余册书籍,独立学习舱成了年轻人备考技能证书的“秘密基地”。2025年“春风行动”招聘会上,34家企业带来1700个岗位,张宇辰的室友小刘通过直播带岗找到了生物科技公司的工作,“连简历都是驿站就业指导老师帮着修改的。”
“工会夜校的‘职场沟通课’让我快速适应了新环境,还认识了不少工作伙伴。”“蓉漂”青年张宇辰所说的青年职工夜校,正是工会驿站为青年职工量身定制的“成长计划”。夜校推出的“职场青年沟通技巧”“摄影提升”“八段锦”“脆皮青年养生局”等10余门课程,吸引1000余人次参与学习,丰富青年职工生活,帮助他们交友,促进他们成长成才。
一张网,兜住新就业群体的“安全感”
下午4点,网约车司机王师傅的手机突然弹出一条消息:“您申领的互助保障已生效。”他松了口气——三天前,他在“职工之家”App上提交了材料,没想到这么快就通过了。2025年,像他这样的15万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将陆续收到这份“隐形守护”。
礼遇普通劳动者,已经成为成都的温暖底色。在驷马桥的智能化驿站,王师傅曾用自助终端扫描二维码,10分钟内连线工会律师,解决了与平台的劳务纠纷。“现在扫码就能找到人帮忙。”他指了指驿站墙上的电子屏宣传片,上面展示着“2024年为1.12万名环卫工送体检”“3500余名快递员、网约配送员、货车司机等就近体检”的数据。
这些数字背后,是工会织就的“守护网”:2425个驿站中,252个24小时亮灯,24个配备智能终端,65万次线上服务点击量记录着劳动者“指尖上的便利”。每年夏天,驿站还将推出“清凉补给站”,为户外劳动者免费提供冰饮和防暑药品。
一群人,托起城市脊梁的“匠人心”
在成都工匠学院的实训车间,全国技术能手周树强正握着一枚航空发动机零件讲解技术要领。台下30多名学员中,有刚毕业的大学生,也有从生产线主动报名的一线工人。“工会给的机会,让我从‘螺丝钉’变成了‘领军人’。”周树强的故事被拍成《天府工匠》节目,在驿站电子屏循环播放——这档“技能版综艺”让观众记住了他修复发动机时满手油污的细节,也记住了成都295万技能人才的身影。
工匠精神的传承,藏在每一个细节里。近年来,115万人次参与劳动竞赛,有人因此从普通焊工晋升为项目组长。3月22日,600余名入选的技能人才进行“成都工匠培育双创训练营”系统性培训,通过“双链融合”教学体系组织学员深入重点产业园区,参与企业技术攻关,助力解决中小微企业生产难题。在龙泉驿的汽车制造厂,工人老杨带着徒弟小周研发的焊接工艺优化方案,刚获得工会创新工作室的10万元补助。“以前觉得工匠是‘天上的星星’,现在发现,我们也能成为光。”小周说。
一座城,让温暖成为最亮的底色
夜幕降临,双流区的某处驿站依然热闹。刚下班的环卫工李阿姨接过志愿者递来的热汤,和几名快递员围坐在长桌前聊天。墙上的服务记录本写满留言:“感谢驿站帮我临时照看着孩子”“夜校课程让我考上了电工证”……翻到最新一页,一行稚嫩的笔迹格外醒目:“爸爸说,这里是成都送给我们的礼物。”
截至2024年,这样的“礼物”已服务劳动者190万人次,送出互助保障15.15万余份。而在不少成都职工的心中,比数字更珍贵的是那些未被记录的瞬间:深夜的一杯热水,纠纷化解后的一个笑容,技能证书上的一枚红章。
“城市的温度,就藏在每一个平凡的劳动者推开驿站门的那一刻。”快递员李师傅望着窗外渐亮的晨光,手里捧着一杯热茶。远处,一批环卫工人正有说有笑着朝驿站走来,那些平凡生活背后的奋进故事,正在这2425个“小家”中不断续写。
来源:锦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