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那些年我购买的唱片,主编的唱片柜(连载4)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28 17:30 1

摘要:在第一集的“那些年我购买的经典唱片”专题里面,我提到了意大利I Musici乐团(又称“I Musici di Roma”,中文翻译“罗马音乐家乐团”),同时也提到I Musici乐团演奏《维瓦尔弟“四季”小提琴协奏曲》,因为它是音响发烧友群体里面的热门曲目。

维瓦尔弟5首为双簧管创作的协奏曲/1首为双簧管和巴松管创作的协奏曲

在第一集的“那些年我购买的经典唱片”专题里面,我提到了意大利I Musici乐团(又称“I Musici di Roma”,中文翻译“罗马音乐家乐团”),同时也提到I Musici乐团演奏《维瓦尔弟“四季”小提琴协奏曲》,因为它是音响发烧友群体里面的热门曲目。然而I Musici在PHILIPS里面录了好多张专辑,基本上都是巴洛克音乐,而且还以高价唱片定位发行,制作非常认真。

这张专辑一共收录6个维瓦尔弟的音乐作品,共18段音乐,录音时间分别于1981年和1975年在瑞士完成。其中,1981年录制的部分采用数码录音,1971年录制部分采用模拟录音。双簧管和巴松管分别由Heinz Holliger和Klaus Thunemann两位乐手负责演奏。相比起上述的“长篇大论”的海顿大提琴协奏曲(注:第一、四号大提琴协奏曲的第一、二乐章时长在均10分钟左右),这专辑每段音乐的平均时长在3分钟左右,而且音乐的总体旋律轻快,娱乐性强,因为每段乐章的时长比较短的关系,我每次听这唱片的感觉就是“怎么一晃就结束了?”或者“感觉过了没多久时间就听完了”。从录音的效果角度,这张专辑的效果也是毋庸置疑的,音色华丽,精致,鲜活,给人一种美好的感觉。

此外,再说说这张专辑的封面,其素材源自威尼斯共和国(今意大利威尼斯)的一位以城市景观画而闻名的画家Antonio Canaletto的作品,名为“Bacino di San Marco con Bucintoro”,直接翻译过来就是“圣马可湾与接驳船”,就是描写威尼斯上面的一个情景。由于维瓦尔弟同样生于威尼斯,使用威尼斯艺术家的画作为对应。有意思的是,在我收集到的维瓦尔弟作品专辑唱片里面,有相当一部分的专辑封面采用威尼斯画家的作品,又或者主题是与威尼斯相关的作品,看来唱片公司采用油画作为唱片封面还是讲求一定的关联性。

Cello Song(大提琴之歌)

“唱片店里面的长期顾客们难免会认为,大提琴能演奏的短曲目只有20首左右。那是因为这些曲目被无休止反复录制!而通过《大提琴之歌》,我们希望能够避免过多的老调重弹,同时向听众介绍一些鲜为人知却同样优美的曲目”,这是《Cello Song》专辑当中由Julian Lloyd Webber(朱利安·劳埃德·韦伯)署名的一段寄语。相比起Julian Lloyd Webber演奏的海顿第一,二号大提琴协奏曲专辑,我更喜欢这张《Cello Song》。

《Cello Song》在1992年录音,1993年以高价唱片形式发行,采用纯数码录音,由Julian Lloyd Webber演奏大提琴,John Lenehan钢琴伴奏。正如寄语里面所描述,《Cello Song》专辑的选曲都比较冷门。例如,肖邦的作品以钢琴作品为音响发烧友熟悉,但有没有人听过肖邦创作的大提琴奏鸣曲?格里格的作品以钢琴协奏曲,《培尔金特》组曲为音响发烧友熟悉,但有没有人听过他创作的《An den Frühling》(中文翻译:致春天)?勃拉姆斯创作的钢琴协奏曲和交响乐就听多了,听过他创作的《Wie Melodien zieht es mir》(中文翻译:如旋律般萦绕)了吗?听过Heitor Villa-Lobos(海托尔·维拉-洛博斯)这位来自巴西的作曲家吗?听过他的作品了吗?

这个《Cello Song》专辑,我刚开始是在Apple Music网络流媒体平台上找到的,后来再从二手市场上买回来。我买唱片时有时候会买一些冷门的曲目专辑。其一是因为这些曲目少人听,所以价格不会很贵。其二是冷门的音乐专辑往往会有惊喜。其实当我听过这张专辑之后,这些曲目虽然冷门,但选曲的旋律的确很优美,十分好听。而且《Cello Song》的音响效果很好,尽管采用纯数码方式制作,大提琴的声音丰满,乐器的轮廓清晰,而且乐器的音色十分温暖,所以我个人十分推荐这张专辑。

L'oiseau—Lyre(琴鸟):维瓦尔弟“四季”小提琴协奏曲(灵感与创意的尝试)

这是一部音响发烧友都非常熟悉的巴洛克音乐,我就不再详细介绍它的背景。这张由DECCA旗下古乐品牌L'oiseau—Lyre(琴鸟)发行的“四季”小提琴协奏曲是我最喜欢的专辑之一。如果大家留意到我写的HIFI音响器材评论文章里面会经常提及到这张专辑,因为它的制作的确非常认真。在专辑的内页详细记录了录音地点,时间,部分参与录音的主要工作人员,还有封面画的信息,出场的乐队成员,还有他们各自使用的乐器,甚至每一部协奏曲的“通奏低音”所使用的乐器也告诉你。只不过在国内音响发烧友圈子里面,这个“四季”版本几乎没有任何的名气,毕竟L'oiseau—Lyre品牌在国内也没有什么宣传推广。

这张专辑在1982年录制,1984年发行,采用DECCA开发的数码录音设备录制,音质水准很高。声音很符合音响发烧友对音响效果的追求,值得推荐。乐器的质感表现非常好,小提琴的弦乐部分的音色鲜活,亮丽,精致,有一种闪闪发亮般的效果,大提琴的声音低频丰厚温暖,当乐队齐奏时的气势感也相当好。从音乐的角度,这个版本的“四季”听起来不仅有一种古香古色,精雕细琢的效果。

录音地点是伦敦的Kingsway Hall,音译为“金斯威大厅”。该大厅原本基督新教卫理公会西伦敦传教团的基地,因为出色的声音效果后来成为古典音乐和电影音乐最重要的录音场所之一,著名的DECCA、EMI和RCA三家唱片公司都曾经使用Kingsway Hall录音。而且DECCA和EMI公司也曾计划把Kingsway Hall买下,但因翻新成本太高而搁置,最后Kingsway Hall在1998年而被拆除。

在封面方面,这张专辑采用了文艺复兴时期比利时画家Abel Grimmer(阿贝尔·格里米尔)创作的《四季系列》作品用于对应音乐作品。但由于画面在封面里面占的面积不大,所以封面设计显得过于小气,相比之下还是大封面画看着舒服,看着爽!

Archiv Produktion:维瓦尔弟“四季”小提琴协奏曲(灵感与创意的尝试)

介绍完L'oiseau—Lyre(琴鸟)版本的“四季”。接下来要介绍的“四季”版本来自Archiv Produktion。Archiv Produktion是德国DG唱片公司旗下的品牌,专门录制巴洛克、文艺复兴等早期音乐。

这张“四季”专辑在1981年录音,录音地点在伦敦的亨利·伍德音乐厅,采取数码录音方式录制。1982年以CD唱片,黑胶唱片和盒式录音带这三种存储载体发行(注:1981年率先推出测试版非卖品黑胶)。目前以CD唱片,付费音乐文档下载和在线流媒体形式发行。这一版本由Trevor David Pinnock(特雷沃·大卫·平诺克)带领他成立的The English Concert乐团演出,Trevor David Pinnock除了做指挥外,还负责羽键琴的演奏。Trevor David Pinnock是Archiv Produktion的台柱,为Archiv Produktion录制了大量的音乐作品。Trevor David Pinnock本身是指挥家,也会演奏羽管键琴,管风琴和钢琴,可以称得上是多才。

有意思的是,两个版本的(指L'oiseau—Lyre版本和Archiv Produktion)“四季”,在指挥和乐团方面都是英国人和英国乐团,但两个版本的风格相差是在太大了。对比下,Archiv Produktion版本的“四季”朝气勃勃,冲劲十足,音乐的节奏听起来紧凑有力,快起快收,干净利落,相当的严谨,听起来有爽快的感觉。L'oiseau—Lyre版本的风格就显得慵懒一点,音乐节奏的把控总有那么一点拖,不是。在音响效果方面,我认为两个版本都同样出色,Archiv Produktion版本的弦乐部分的音色光辉灿烂,有阳光,L'oiseau—Lyre版本就相对柔和,音色总带有一种“甜味”,更讨好耳朵。

关于维瓦尔弟的“四季”小提琴协奏曲,音响发烧友,音响店里面是比较常见的古典音乐专辑,毕竟这部作品属于热门曲目,认识的人多,因此就成为了各大唱片公司必须录制的曲目,呈现出一种“人有我有”的跟风状态,这使得“四季”小提琴协奏曲的版本相当多。作为发烧友其实有一两个版本就已经足够了,没必要太多。目前我手上就有5个版本,包括DECCA(马里纳版本)、L'oiseau—Lyre、Archiv Produktion、PHILIPS(Flex Ayo版本)和EMI(阿卡多版本)。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但最常听的版本就是L'oiseau—Lyre和PHILIPS(Flex Ayo版本)。

巴赫A小调第一号小提琴协奏曲/D小调第二号小提琴协奏曲

同样来自L'oiseau—Lyre(琴鸟)发行的一张巴洛克音乐专辑,同样由英国指挥家Christopher Hogwood率领他成立的The Academy of Ancient Music乐团演出。这张唱片的编号是400开头,1982年发行,属于最早期发行的一批CD唱片,并以高价唱片的形式发行,录音方式采用数码录音,录音地点同样在伦敦Kingsway Hall。

巴赫这两首小提琴协奏曲的旋律也是喜欢古典音乐的音响发烧友所熟悉,可选版本也非常多,我自己手上本来已经有三个版本,为什么我还要买它呢?原因没那么复杂,就是买“四季”专辑的时候一同买下的,而且唱片店老板还给了些优惠。

从音响效果的角度,这版本的巴赫第一、二号小提琴协奏曲也是非常出色。用一句简单粗暴的话来形容就是“一听就是我想要的声音”,相当的温暖丰润,十分迷人。对比起“四季”的录音,这张巴赫的小提琴协奏曲专辑在音色方面听起来也有着明显的区别。“四季”的录音在弦乐部分听起来更亮丽,更有光泽感,巴赫的小提琴协奏曲的录音,弦乐部分的声音相对糊一点,就因为这样的关系,音色就呈现出一种温暖的效果。从音乐方面,我个人感觉这个版本的巴赫小提琴协奏曲听起来稍微显得慵懒一点。

至于唱片的封面画方面就采用了一位德国画家Johann Christian Fiedler(约翰·克里斯蒂安·菲德勒)的油画作品。作品名称为“Darmstädter Gesellschaft im Freіen”,直接翻译过来就是“达姆施塔特的露天音乐会”。Johann Christian Fiedler擅长画肖像,后成为内阁和宫廷画家,之后再次晋升为高级内阁和宫廷画家,为上流人氏作画,达到人生巅峰。其中,黑森·达姆施塔特大公(当年黑森王朝的君主)就是他的服务对象之一。这幅“Darmstädter Gesellschaft im Freіen”油画就是他任职高级内阁和宫廷画家时期的作品。

Now the Green Blade Riseth(青青麦田,或“麦田初长”)

看到封面之后,我相信大家都对这张专辑很熟悉。音响发烧友称它为“黄教堂”,或者“麦田之歌”。但实际上,专辑名称“Now the Green Blade Riseth”翻译过来就是“青青麦田”,或者“麦田初长”,是指春天麦苗长出的时分。Now the Green Blade Riseth本身就是一首著名的基督教复活节赞美诗,以麦苗的生长象征耶稣复活……尽管专辑标题来自赞美诗,但实际上这张专辑里面并没有收录这首赞美诗!

《Now the Green Blade Riseth》是瑞典PROPRIUS公司录制的专辑,在1981年录制,采用模拟录音,最早采用黑胶唱片形式发行,1993年转制成CD唱片发行。由于专辑里面收录的歌曲都,所以录音地点选择在瑞典斯德歌尔摩的Österhaninge教堂。

虽然99%的发烧友并不理会合唱团唱的是什么内容,主要关注音响效果,其次是音乐旋律。这张唱片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教堂是基督宗教赞美诗的一部分”,因为这张专辑能展现出丰富的教堂空间残响声音,人声合唱合乐器的声音空气感强烈,声场效果不俗,而且旋律优美,歌声纯洁,因此而一度成为了音响发烧友们,或者代理商(经销商)店里的试音碟。而且这张唱片先后推出SACD版本、UHQ CD版本、XRCD版本,还有付费下载形式的DSD、FLAC的数字音乐文档。不过,要注意的是不同版本之间的曲目有区别,黑胶唱片版本只有20首,CD版本、SACD版本是24首,而NativeDSD网站上面销售的FLAC和DSD数字音乐文档专辑也是20首歌,声称采用原始模拟磁带做A/D转换。

我手上拥有的是CD版本,但体验最深刻的一次是听黑胶唱片,当时经销商采用Martin Logan的静电扬声器播放。这种大面积振膜的扬声器重放出来的效果真是好极了!不仅空间泛音出色,声场规模感庞大,有宽度,深度,甚至有高度感,人声和乐器活生生的出现在面前一样。

除了“黄教堂”之外,PROPRIUS公司制作的《Cantate Domino》(中文翻译:为主献唱,俗称“黑教堂”)以及《Jazz At The Pawnshop》(中文翻译:当铺爵士)在音响发烧友圈子里面也是两张很出名的专辑。

结语

在这篇关于唱片推介的专题文章中,我一共给大家介绍了14张音乐专辑,这些专辑包括了古典音乐、流行音乐、宗教音乐和跨界音乐。音乐作为一种无国界的语言,能够触动人心,激发共鸣。它不仅仅是娱乐,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情感的交流。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需要给自己留出时间,放慢脚步,静心聆听一张唱片,或许能让我们找到内心的平静和灵感。

在下一期的专题文章中,我们将继续探索更多值得一听的唱片,无论是新晋艺术家的创新之作,还是经典专辑的再版发行,我们都将一一为您揭晓。敬请期待,让我们一同在音乐的海洋中遨游,发现更多美好的声音。记住,音乐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它能让平凡的日子变得非凡。下一期,我们将带来更多精彩的唱片推介,不要错过,让我们继续在音乐的旋律中相遇。

来源:影音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