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二、本大在题共 6 题,共 26 分。
(一)六国论苏洵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②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④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⑤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二)①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立国也,非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诈虞,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骈首抵足,暴骸中野,以终刘于虐①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以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毒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②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节选自清·李桢《六国论》) 注释:①终刘于虐:最终虐杀。刘,杀戮。
6. 下列对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率.赂秦耶 率:轻率 B.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完:保全
C. 暴秦之欲无厌. 厌:满足 D.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亲附
7.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 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至丹以.荆卿为计 岂非以.其暴邪 B. 赵尝五战于.秦 其溺于.攻伐
C.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D.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日驱无辜之.民
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后来秦国多次攻打赵国,李牧却连连败退。
B.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别人积蓄的威力所胁迫啊。
C. 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 假如(六国中)有像秦一样善于利用有利的地理形势。
D. 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 怎能使六七个君王,凌驾于人民之上。
9. 下面对两则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洵认为贿赂敌人就是削弱自己,给国家带来无穷的祸患甚至亡国。
B. 苏洵于第四段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提出了六国求得生存的正确策略。
C. 李桢认为六国都想称霸天下,后世论者是站在六国立场的偏颇之论。
D. 李桢于篇末点明主旨,指出六国是有保全自己甚至称王天下的途径。
10. 请你结合以上两则选文,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六国”灭亡的原因。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 11 题。 11.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论语·里仁》)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①,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论语·述而》)
子曰:“饭疏食②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注释:①执鞭之士:市场的守门卒。 ②疏食:粗粮。
(1)请解释: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2)以上材料都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并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这一思想的认识。
三、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23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潼关吏①杜甫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②。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③,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注释:①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 年)。②西都:指长安。③桃林战:指天宝十五年(756 年),安禄山进攻潼关。守将哥舒翰本想据险固守,但唐玄宗听信杨国忠之言,不断促战。哥舒翰被迫出战,大败,潼关失守。
12.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篇写潼关守军修关筑城辛勤备战的景象及潼关的雄姿。
B. “连云列战格”句,运用比喻手法,凸显了潼关的险峻。
C. 本诗叙述中有问答,人物对话具体表现人物心理和形象。
D. 本诗语言平实,用韵自由,与陶潜《归园田居》都属古体诗。
13. 请用两个四字词语概括潼关吏形象,并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14.诗人以“慎勿学哥舒”作结,意蕴丰富。请结合诗句和注释,简要概述蕴含的深意。
15.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古代诗人常用简洁的语言描摹景物特征。杜甫在《登岳阳楼》中,以“_____,_______”写出洞庭湖的恢弘气象;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以“_____,_____”写出了晚秋时金陵江水、山峰的壮美;而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更是以“______,______,表里俱澄澈”描绘洞庭月夜的空灵之美。
(2)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________。(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3)魏征认为“思国之安者,________”,提出“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等“十思”来规谏唐太宗。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秦之灭亡告诫统治者“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参考答案:
10. 苏洵:六国向秦国割地求和,导致自己实力亏损而灭亡。
李桢:(1)六国灭亡乃是天意。
(2)六国与秦一样不行仁义,暴虐无道。
(3)六国实力不如秦国。
(4)六国不像秦国那样善于利用地理优势。
(2)以上材料都在讨论富贵和道的关系。孔子认为只要是合乎于道,富贵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贵就不能去追求。富贵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这样才符合仁德;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现代社会,每个人都面临着生存的压力,人们都渴望得到财富,但是必须通过正弄虚作假。
13. 充满信心,英勇迎战。这是一个御敌守关者的形象。“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透露着对坚固、险要的潼关城防的自信和乐观。“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句,表达了英勇不惧,奋勇杀敌的决心和气概。
14. (1)含有告诫之意。告诫防关将切记哥舒翰惨败的教训,谨慎守关,不要恃险轻敌;更是告诫“唐朝廷”,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重蹈覆辙。
(2)含有对战死者的追念。“哀哉”深切地表达了对战死者的追念、痛惜之情;也有对现在守关将士的关爱之意。
(3)含有对国事的忧虑。包含了诗人对潼关防卫的担心以及对战事、国事的深切忧虑。
来源:之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