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超名哨邢琦一个赛季三次重大错判,这次漏判红牌再次引发轩然大波。
中超名哨邢琦一个赛季三次重大错判,这次漏判红牌再次引发轩然大波。
中国足协裁判委员会9月3日公布的评议结果毫不含糊:该动作必须红牌罚下。
这件事发生在中超第23轮武汉三镇主场迎战上海申花的比赛第40分钟。
当时邓涵文率先将球铲出,特谢拉在拼抢中右脚直接踩到了对方小腿上。
这个动作使用了鞋钉部位,直腿蹬出且没有及时收脚。
主裁判邢琦的视线被两名球员遮挡,第一时间没有做出判罚。
随后VAR系统介入,邢琦跑到场边回看设备前反复观看慢镜头回放。
令人惊讶的是,观看回放后他非常坚定地认为这并非红牌动作,只出示了黄牌。
直播镜头捕捉到邢琦对着武汉三镇球员摇手指的姿态。
这个判罚决定让不少球迷直摇头。
博主寒羽赛后分析认为,特谢拉这次“运气好”,因为鞋钉没完全踩实,蹭着护腿板划过去了。
尽管武汉三镇最终1-0绝杀了申花,这个判罚没有对赛果造成巨大影响。
但由于牵涉到判罚尺度统一问题而引起较多关注,足协评议组仍然对此进行了评议。
评议组一致认为特谢拉的动作危及对方安全,按照竞赛规则及本赛季统一判罚尺度,应视为严重犯规并出示红牌。
VAR介入是正确的,但裁判员经在场回看后改判黄牌的决定错误,属于漏判红牌。
足协官方通报说得特别明确:这种直腿蹬踏、未及时收脚的动作,按今年联赛统一尺度必须红牌罚下。
这次评议结果相当于给所有球员敲响了警钟——以后再敢这么踢,红牌没商量。
当值主裁判邢琦已经不是第一次陷入判罚争议。
在中超第19轮河南队做客1-2不敌青岛西海岸的比赛补时阶段,他漏判了河南队点球。
这个漏判导致河南队痛失到手的1分。
邢琦还曾作为主裁执法中超第4轮亚泰对阵三镇的比赛,出现过漏判情况。
那场比赛他漏判了一粒点球和一张红牌,事后被停哨两轮。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吃亏的又是武汉三镇队。
一个赛季三次被足协确认错判漏判,邢琦的业务能力受到质疑。
这次不知道等待他的内部停赛期会有多长。
裁判队伍的监督考核机制问题再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这已经是上海申花队本赛季第二次逃过红牌处罚。
在中超首轮比赛中,申花队后卫蒋圣龙脚踩亚泰队门将,主裁判只出示了黄牌。
足协在评议后认定,蒋圣龙的犯规属于危险动作,应该红牌罚下。
逃过红牌处罚的蒋圣龙,在随后一轮面对北京国安队的比赛中,帮助球队制造了一粒点球。
特谢拉此次逃脱红牌处罚后,下轮比赛将继续代表申花队出战与泰山队的比赛。
这对泰山队来说可能是个不利消息,因为特谢拉如果停赛的话,对申花队进攻端的影响会很大。
本期评议的另一焦点案例是长春亚泰与云南玉昆的比赛。
比赛第90+5分钟,云南玉昆队员在对方罚球区内与长春亚泰队员谭龙发生接触后倒地。
裁判员认定谭龙犯规,并判罚了点球。
长春亚泰俱乐部申诉意见认为本方队员不犯规,不应判罚点球。
但评议组一致认为在云南玉昆队员摆腿射门时,长春亚泰队员在争抢时对其实施了草率的绊人犯规。
这个动作阻止了对方有希望的进攻,应判罚点球,裁判员的判罚决定正确。
VAR在这个案例中没有介入,评议组认为VAR未介入是正确的。
这个判例展示了裁判判罚尺度的统一应用。
与特谢拉的案例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判罚标准的一致性的重要性。
中超联赛裁判的争议判罚每年都有发生。
裁判业务水平参差不齐是主要原因之一。
在复杂多变的足球比赛中,裁判需要在瞬间做出准确判罚,这就要求裁判要有过硬的专业能力。
VAR技术使用混乱也是突出问题。
本来引入VAR技术是为了辅助裁判做出更公正准确的判罚。
但在中超赛场上,VAR却显得“主次不分”,有时裁判过于依赖VAR的判断而没有自己的判断,有时VAR又随意介入比赛。
裁判队伍缺乏科学的监督考核机制。
目前中超联赛对于裁判的考核监督体系不够科学严谨。
对于裁判在比赛中出现的失误和争议判罚,缺乏有效的问责机制。
中超裁判判罚“双标”现象已成为本赛季舆论焦点。
类似动作在不同比赛中得到不同判罚的情况屡见不鲜。
成都蓉城外援费利佩的“骑人”动作因裁判未写入报告逃脱追罚,而浙江队刘浩帆的反击动作却遭黄牌警告。
韦世豪与克雷桑的相似踢人动作分别被定性为“暴力行为”和“严重犯规”。
导致韦世豪停赛4场而克雷桑未被追加处罚。
山东泰山队在本赛季遭遇的争议判罚尤为典型。
买买提江执法的比赛中该队胜率为0%,而其他裁判执法时正确判罚率达87%。
同一赛季中,中超裁判执法的泰山队比赛红黄牌数量比其他裁判场次高出42%。
北京国安与上海申花的比赛中,申花球员艾迪蹬踏未被判罚,而国安球员张源同样动作被直接红牌罚下。
VAR技术应用也存在双标现象。
关键判罚选择性介入的情况时有发生。
云南玉昆对阵海港时,争议进球VAR未介入审查,而京鲁大战中吴兴涵的黄牌改红牌却迅速通过VAR确认。
门将判罚中的矛盾也很明显。
王大雷鞋钉剐蹭被直红罚下,蒋圣龙踩踏对手仅获黄牌。
两案例均被VAR清晰捕捉但结果截然不同。
申诉机制形同虚设的问题同样突出。
评议制度流于形式,云南玉昆两次申诉均未获实质回应。
足协声称“公开评议争议判罚”,但俱乐部反馈显示申诉需准备30页材料,仅换来模板化回复。
裁判生态系统存在缺陷。
培养体系滞后,中超裁判仍依赖中甲联赛“练级”。
2024年推出的裁判升降级制度因3-5%的低淘汰率沦为摆设。
裁判在执法中表现出“自我保护式”倾向。
数据显示,关键场次裁判平均每90分钟出示0.38张红牌。
但67%的判罚存在量刑争议,部分裁判倾向“宁漏判不抢戏”以规避问责。
足协这次明确表态,就是要确保裁判执法尺度统一。
不能同样的动作有的给红牌有的给黄牌。
更不能因为球员名气大就网开一面。
联赛公平性就藏在这些细节里。
这些经常出现的争议判罚对于中超要发展成高水平联赛是不利的。
联赛的水平不高,也影响着我们培养出高水平的球员。
这些总是出现的争议判罚也打击着球迷们的观赛热情。
对于整个足球氛围也是不利的。
希望这些争议判罚能得到足够重视。
来源:小慧看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