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春的蒙阴县常路镇西高都村,暖阳洒进村民王大爷家的小院,一场别开生面的“板凳会” 正在这里热闹举行 —— 镇村干部、网格员和十几位村民围坐一圈,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村头水渠修缮方案。此前,王大爷看着院外因初春融冻出现裂缝的水渠犯愁:“这水渠一漏,春灌的水就不够
初春的蒙阴县常路镇西高都村,暖阳洒进村民王大爷家的小院,一场别开生面的“板凳会” 正在这里热闹举行 —— 镇村干部、网格员和十几位村民围坐一圈,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村头水渠修缮方案。此前,王大爷看着院外因初春融冻出现裂缝的水渠犯愁:“这水渠一漏,春灌的水就不够用,可咱又不知道咋跟镇上说。”没成想干部主动上门听意见,当场就敲定了修缮时间表。“以前有问题得跑镇里,现在干部主动上门,当场定方案、给答复,心里踏实!”王大爷握着村干部的手感慨道。
近年来,常路镇探索实施“一线走访察民情、一线督访抓落实、一线化解纾民忧”的“三个一”工作法,将服务触角延伸到田间地头,倾力解决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切实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一线走访:脚步丈量察民情 搭建干群“连心桥”
“坐在办公室都是问题,走进群众家全是办法。”常路镇党委书记宋爱霞的这句话,正是“三个一”工作法的核心理念。
镇党委将全镇划分为218个网格,建立“干部包村、党员联户、网格覆盖”责任体系,干部每周至少一天沉入网格,手持《民情日记本》,记录群众“急难愁盼”。今年以来,已累计走访群众1.2万户,收集问题建议870余条,形成涵盖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等6大类问题的“民情地图”。
针对村民白天忙于农事的实际,镇干部创新推出“夜谈会”制度。傍晚时分,村委会大院里亮起灯,干部与村民围坐一圈,就土地流转、环境整治等议题展开讨论。山泉官庄村村民老冯在夜谈会上反映村内路灯损坏问题,次日镇乡建办便组织检修,72盏路灯重新点亮。“没想到随口一提的小事,干部这么上心!”老冯感慨道。
一线督访:闭环管理抓落实 打造服务“快车道”
每周一召开专门会议调度各类诉求办理情况,是该镇建立的“问题交办 — 跟踪督办 — 结果反馈”全链条机制的重要环节,有力保证了群众诉求“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对走访发现的问题,常路镇实行“问题清单、责任清单、销号清单”动态管理,镇党委每周通报一次问题办理进展情况,针对超期未办结的事项,对相关责任人予以约谈提醒;每月根据问题办结率、群众满意度等指标评选先进村居;每季度开展一次评价活动,群众对问题办理情况进行满意度打分。去年有3个站所获评“群众满意窗口”。
这样的闭环管理,最终转化为群众看得见的便利。东三庄村老赵接过镇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送来的食品经营许可证,激动万分:“送证上门,真是太暖心了!”目前,镇便民服务中心已全面开展帮办代办服务,送证上门,切实实现便民服务“零距离”。
一线化解:多元共治筑和谐 绘就乡村“同心圆”
为促进社会和谐安定,该镇打造“联合调解团 — 万事有解”矛盾化解新路径,建立“网格调解员 — 村调解委员会 — 镇综治中心 — 司法联动”四级调解机制,由镇综治中心、司法所、派出所会同专职调解员、村干部等组成“联合调解团”,通过“情、理、法”融合调解,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镇”。今年以来成功化解土地承包、邻里纠纷等矛盾40余起,信访总量同比下降25%。
该镇还在各村组建了一支由老党员、老干部、乡贤等组成的矛盾纠纷调解队伍,发挥他们熟悉村情民情的优势,通过拉家常、讲政策、提供法律援助等方式,梳理收集社情民意,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用道德力量来团结群众,用好家风带动好民风。去年5月,麻峪村老刘两口因日常琐事与儿子儿媳发生矛盾,儿子儿媳将荆棘条堆放在老两口家门口,并对老人进行言语辱骂。村干部得知后,联合该村矛盾纠纷调解人员到当事人家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解之以忧,最终儿子儿媳认识到错误,两辈人握手言和。
实施“三个一”工作法以来,常路镇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民生答卷:信访总量较实施前下降56%,12345政务服务热线投诉量减少17%,警情量下降32%,干部作风明显转变。如今,该镇正持续深化 “三个一”工作法内涵,不断探索数字化赋能、精细化服务的新路径,“干部多跑腿、群众少烦心”已成为常路镇的生动日常。
来源:山东信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