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推行“户清理——村收集——公司转运”的垃圾处理体系,并结合房前屋后“微改造”工程,这个曾经“杂物堆门口、污水顺坡流”的小山村,已蜕变为步步是景、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
“以前院子里堆满柴火和旧农具,风一吹全是灰,现在整洁又雅致,坐在这喝茶特别舒心!”宜君县彭镇东湖村村民樊小明一边在自来水旁接水,一边笑着说道。
通过推行“户清理——村收集——公司转运”的垃圾处理体系,并结合房前屋后“微改造”工程,这个曾经“杂物堆门口、污水顺坡流”的小山村,已蜕变为步步是景、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
什么是小康生活?村民们的体会朴实而真切:“农村有看头、农业有干头、农民有奔头。”近年来,宜君县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农民收入显著提高,日子越过越红火。
宜君县始终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工程,统筹推进“三清一改”(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清理村内塘沟、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厕所革命”和“污水治理”。截至当前,全县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5%,90%以上的行政村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23个村获评市级“美丽宜居村庄”,东湖村便是其中之一。
“积分制”激活乡村治理新动能
在五里镇雷声村,“积分制”成为乡村治理的一把“金钥匙”。村民通过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矛盾调解等方式积累积分,既可兑换生活用品,还能享受集体分红。眼下,村民主动清理柴草堆、组建“红袖章”巡逻队守护家园,治理热情空前高涨。
据了解,该村累计投入400余万元,硬化巷道3.5公里、修缮水渠1.5公里,建成2000平方米的门前花园,青瓦白墙与石砌挡墙相映成趣,村容村貌既雅致又充满生活气息。在产业方面,村里创新“农光互补”模式,在光伏板下建设207座温室大棚,种植哈密瓜、蔬菜等,年产值超千万元;羊肚菌种植为村集体经济年增收30余万元。
产业兴旺进一步夯实了“积分福利”的物质基础。村子同步推行“12345”长效管护机制,定期开展“五美庭院”评比,并将评比结果与积分挂钩,群众参与环境整治的积极性显著提升,形成“人人爱护环境、家家干干净净”的良性循环。目前,雷声村光伏板下蔬果飘香,特色农产品通过电商远销省内外,“板上发电、板下种地、户户受益”的发展模式让村民切实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幸福。
梯田景观撬动“美丽经济”
哭泉镇淌泥河村正通过“生态+文旅”组合发展模式,将传统农耕区打造为乡村振兴的“黄金景区”。
作为国家3A级景区核心区,该村2020年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年接待游客逾万人次。“我们坚持不搞大拆大建,而是活化利用梯田景观和民俗盘活。”村党支部副书记牛燕指着远处的民宿介绍。通过“党支部+企业+农户”模式,既保障了村集体和村民稳定收益,也为梯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今日的淌泥河村,已实现卫生厕所全覆盖,垃圾处理体系高效运转,90%的生活污水经净化后达标排放。春赏山花、夏避酷暑、秋观梯田、冬品民俗——昔日的“种粮梯田”,真正变成了村民增收、游客喜爱的“致富梯田”。
示范村引领人居环境“双提升”
作为2024年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雷塬综合服务中心英家塬村以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实现村庄“颜值”与“气质”双提升。
该村重点打造3条示范巷,统一建设砖砌窑背墙、文化墙与花园墙,并建成清廉文化广场、村生态园及药材示范园,让公共空间兼具美观与实用。环境治理方面,聚焦治厕、治污、治脏、治乱,建成1座公共卫生厕所,完成110户卫生厕所改造,普及率达100%。
为巩固整治成果,村里全面推行“门前四包”“巷长制”等长效机制,充分调动村民参与积极性,使整洁村容得以持续保持。“以前巷子乱堆杂物,现在出门就是花园墙、文化广场,家里厕所干净卫生,住得比城里还舒服!”村民张亮笑着说,“‘巷长制’让大家都主动打扫门前、维护环境,谁也不愿落后。”
现在,英家塬村既有产业发展的支撑,又有干净宜居的环境,已成为宜君县以人居环境提升助推乡村振兴的生动范例。
来源:宜君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