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同年三月,美国空军紧急出动,发射了一种特殊武器,这便是温压弹,它虽没有核弹的核污染,却能凭借炸药的剧烈燃烧与爆炸,瞬间制造出接近2500摄氏度的高温,同时产生巨大压力,并在极短时间内抽干周围的氧气。
在现代战争的武器库中,温压弹以其恐怖的杀伤力,成为了令人闻风丧胆的存在,其威力之强,常被形容为仅次于核弹。
2002年,美国情报局锁定本・拉登藏身于阿富汗地下数百米的洞穴群。
同年三月,美国空军紧急出动,发射了一种特殊武器,这便是温压弹,它虽没有核弹的核污染,却能凭借炸药的剧烈燃烧与爆炸,瞬间制造出接近2500摄氏度的高温,同时产生巨大压力,并在极短时间内抽干周围的氧气。
这种特性,让它成为打击封闭设施内敌人的“利器”,无论是幽深洞穴,还是坚固的地下堡垒,都难以抵挡它的威力。只要对入口发射,高温便会如汹涌的潮水般瞬间灌进去,同时抽走内部的氧气。处于其中的人,肺部的空气会被强行抽出,最终在极度痛苦中窒息死亡。
由于其威力巨大且成本相对低廉,温压弹也被称为“亚核武器”。
那么,这样恐怖的武器是如何诞生的呢?
20世纪80年代后,美军秉持非对称战争理念。
面对对手利用深藏地下的工事抵御美军轰炸的情况,美国国防部决心研制新型武器。这款武器需具备强大的穿透能力,能够钻透地道上方较薄的岩层,或是穿过裸露的洞穴入口,深入地下工事后爆炸,进而摧毁整个地下工事系统,最大限度杀伤敌人,破坏其藏匿的武器装备。
2001年12月,美国成功进行温压弹地下测试,精准摧毁地下目标。
2012年,发现本・拉登踪迹后,美军紧急启用由F15战斗机搭载的BLU118B温压弹。
然而,此次行动出师不利,温压弹发射后不仅未命中目标,还提前引爆,致使本・拉登侥幸逃脱。或许很多人对温压弹实际爆炸的场景缺乏直观认知,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深入了解。
若论温压弹的起源,不得不提它的前身——云爆弹。
1975年4月,越南战场上,美军投下新型炸弹。
刹那间,地面仿佛被一只巨手撼动,雷霆万钧,大地震颤。数十个足球场大小的区域内,火光冲天,树木被连根拔起,房屋轰然倒塌,人们的惨叫划破长空。所有建筑物沦为一片废墟,人员或是被高温烤焦,或是因窒息而亡,伤亡极其惨重。
诡异的是,死者尸体大多完整,只是嘴巴大张,躲在掩体里的一些士兵甚至因极度痛苦而抓破了自己的喉咙。制造这场人间惨剧的,正是云爆弹,它作为具有大面积杀伤和破坏效果的武器,素有“云端降落的地狱恶魔”之称。云爆弹是一种燃料空气弹药,与燃烧弹类似,但威力却要强大数千倍。
其装药为云爆剂,是一种高能燃料。普通炸药爆炸靠自身供氧,而云爆炸弹充分利用爆炸区内大气中的氧气。在一定起爆条件下,引爆剂将云爆剂抛洒开,与空气混合后发生剧烈爆炸。它对目标的破坏,主要依靠轰爆产生的超压、温度场效应,以及高温高压爆轰产物的冲刷作用。
而温压弹,正是在云爆弹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升级版”,它具备更强的穿甲能力,能够穿透一定厚度的岩层和混凝土,专门针对地下工事等目标发起攻击。
俄罗斯在叙利亚战场使用温压弹的行动,充分展现了其恐怖威力。当时,俄罗斯军队为打击恐怖分子,使用了ODAB500P温压弹,让恐怖分子闻风丧胆。
它的爆炸过程就像一场精心编排却又无比残酷的“三步曲”。
第一步是无氧爆炸反应,此阶段无需从周围空气中吸取氧气,整个过程仅持续短短数百微秒。在这极短的时间里,它释放出一部分能量,并生成大量富燃料产物,这些产物就像是后续反应的“火种”,同时该阶段还具备较强的装甲侵彻能力,能够破坏一部分装甲和工事的表层结构。
紧接着是第二步无氧燃烧反应,初步爆炸后的燃料在此阶段持续反应,它如同一个无坚不摧的“破壁者”,对墙壁等工事有着极强的穿透能力,为后续的致命一击做好铺垫。
而第三步则是最为关键的环节,虽然持续时间仅为1‰秒,却能从周围空气中大量吸取氧气。富含燃料的产物与空气充分混合燃烧,在这一过程中,大量能量被释放出来,高压冲击波的持续时间也得以延长。随着反应的进行,火球越来越大,温度飙升至2500摄氏度,处于爆炸中心的人,瞬间就会被烧成灰烬。
从毁伤能力来看,温压弹堪称现代战争中除核弹外的顶尖杀器。而且,目前国际上尚未有公约对其完全禁止使用,这也使得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在战争中频繁使用。
俄罗斯的“炸弹之父”,作为目前最大的温压弹,爆炸效果相当于44吨TNT炸药,产生的火球直径达330米,所到之处,千米范围内寸草不生。
俄罗斯的“炸弹之父”
武器的不断升级,让战争变得愈发残酷。温压弹的出现,无疑给人类带来了更大的灾难。在战争中,无数生命消逝在它的威力之下,家园被摧毁,和平被打破。
我们衷心祈愿世界能够永远和平,减少冲突,让这些恐怖的武器不再有使用的机会,让人类生活在一个安宁、祥和的环境中。
来源:苏医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