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文化和旅游部重磅公布了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民建会员、大足石雕大师刘能风凭借其超凡的技艺与深远的影响力,成功脱颖而出,荣获这一至高荣誉。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重磅公布了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民建会员、大足石雕大师刘能风凭借其超凡的技艺与深远的影响力,成功脱颖而出,荣获这一至高荣誉。
刘能风出生于重庆大足北山的普通农民家庭,16岁那年,为了扛起家庭的经济重担,他干起了杀猪匠的行当,每日夜晚操刀杀猪,白天则四处售卖猪肉。
北山乃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的所在地,一次偶然的邂逅,让刘能风看到一个拳头大小的石像竟能卖出30元的高价,这深深触动了他内心深处对石雕的向往与决心。为了习得石雕的精髓,他毅然住进岩洞,在那幽暗的环境中,他以笔为刀,一笔一划地进行着练习与模仿,尽管历经无数次的失败,但那胜利的曙光终究穿透迷雾,照进了他的世界。
半年后,刘能风的第一件石雕作品——小观音终于完成,并从一位外国友人手中换得一张10元的兑换券。那位外国友人还送给了他儿子一个小红包和一支笔,这无疑是对他莫大的鼓励。
此后,刘能风凭借卓越的天赋与不懈的努力,被四川美术学院雕塑工厂厂长舒湘渝和重庆市城市雕塑办公室主任袁友河看中,进入四川美术学院雕塑工厂深造7年。
7年时光匆匆而过,家乡大足为了推动旅游业的发展,成立了大足石刻艺术品公司,特地邀请刘能风回乡担任技术指导。在此期间,他在圆满完成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巴渝园”的石雕制作任务后,又被重庆市园林局相中,被推荐前往美国西雅图市西华园进行浮雕雕刻。初踏异国他乡的土地,在西华园的草坪上,随着他手中刻刀的灵动飞舞,一块块原本冰冷的石头仿佛被赋予了生命,流水、花草、飞鸟等逐渐栩栩如生,现场的西雅图市民无不为之惊叹,对他的石雕技艺赞不绝口。
出国归来后,刘能风陷入了深刻的思考。他分析认为,要想在石雕领域屹立不倒,必须拥有自己的“独门绝技”。怀揣着这一坚定信念,他带领着自己的团队踏上了艰难的研发创新之路。
经过数年的不懈寻找、探索与实践,他们终于找到了大足石刻造像最为适宜的材质——紫袍玉。用紫袍玉雕刻出的观音等造像,晶莹剔透,宛如天成,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与追捧。
2002年,刘能风雕刻的《媚态观音》荣获首届中国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金奖;2006年,他雕刻的《千手观音》在由中国文联、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联合国教科文国际民间艺术组织共同主办的“天津民间艺术精品博览会”上斩获金奖;2008年,他雕刻的《玉印观音头像》更是在中国农民艺术展中荣获精品奖……一时间,各种奖项如雪花般纷纷飘至,见证了他在石雕艺术领域的卓越成就。
今年,刘能风荣膺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这不仅是对他个人技艺的高度认可,更是对他肩负起传承大任的殷切期望。他深知,作为大足石雕第十六代传人,他不仅要拥有“一枝独秀”的精湛技艺,更要肩负起“香飘万里”的传承担当,以身作则,成为行业的引领者。为此,他成立了“刘能风石雕石刻工艺技能专家工作室”,全身心地致力于大足石雕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刘能风多次代表国家奔赴世界各地,积极开展石雕技艺的传播与展示活动,其作品更是被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多家艺术馆收藏,成为了大足石雕艺术走向世界的文化使者。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刘能风不仅在自身技艺上不断精益求精,还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积极培养石雕传承人。在他的悉心引领与传承下,大足石雕的从业者从最初的寥寥数人,发展到如今的近3万人。他亲自带教的300余名徒弟中,涌现出了众多能工巧匠,其中更有3人被评为工艺美术大师。
如今,大足石雕已成为当地农民创业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从以往的家庭作坊模式成功升级为现代化产业园,年产值高达2亿多元,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了当地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大足区融媒体中心供稿
来源:上游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