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天,接到婶婶电话时,她声音沙哑得像换了个人:“你叔叔走了……脑梗,才一个星期的事。”电话那头隐约传来电视节目的喧闹声——是堂弟在看股票节目,一如往常。
那天,接到婶婶电话时,她声音沙哑得像换了个人:“你叔叔走了……脑梗,才一个星期的事。”电话那头隐约传来电视节目的喧闹声——是堂弟在看股票节目,一如往常。
赶到医院时,叔叔已经盖上了白布。婶婶瘫坐在走廊长椅上,而34岁的堂弟正低头玩手机,偶尔抬头问一句:“妈,什么时候能回家?今天大盘走势很重要。”
叔叔的葬礼上,亲戚们窃窃私语:“听说34岁了从来没上过班?”“对象也没有?”“天天在家炒股,这下顶梁柱倒了,母子俩怎么活?”
婶婶听着这些议论,双手微微发抖。直到所有宾客离去,她终于崩溃:“是我害了孩子,是我和你叔叔把他养成这样啊!”
时间倒回十年前。
堂弟大学毕业那年,也曾踌躇满志地投简历、考公务员。连续碰壁后,他沮丧地回家:“妈,现在工作太难找了。”
叔叔首先心软了:“急什么!爸内退工资够咱家吃用,你慢慢找。”
婶婶也附和:“就是,大不了在家学炒股,比你上班挣得多!”
这一“慢慢找”,就是整整十年。
十年间,亲戚不是没劝过。
我说:“婶婶,让弟弟先找个简单工作积累经验吧?”
她总笑着摆手:“孩子压力大,我们要尊重他的节奏。”
母亲提醒:“该张罗找对象了,三十多岁的人了!”
叔叔不以为然:“结婚有什么好?我们现在一家三口不是过得挺舒服?”
在叔叔婶婶的“包容”下,堂弟活成了这样:
早晨9点半准时起床看股市;
下午打游戏、看直播;
晚上研究K线图到深夜。
他的世界只有三室一厅那么大,社交圈只剩下父母和几个游戏网友。
叔叔婶婶以为这是爱:不给孩子压力,尊重他的选择。
却忘了教他最重要的课:责任与担当。
叔叔头七那晚,婶婶来我家,哭得不能自已:“我现在才明白,我们不是爱他,是害他啊!”
“你叔叔突然一走,我才发现儿子根本撑不起这个家。”
“他不会去办死亡证明,不知道如何销户,连去银行查余额都害怕。”
“我今天问他以后有什么打算,他说继续炒股...仿佛他爸爸的死只是个小插曲...”
最让婶婶绝望的是,当她试探地问:“妈妈要是也不在了,你怎么办?”
堂弟理所当然地说:“你把钱留够给我不就行了?”
这件事给我极大震撼: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所谓的“尊重孩子选择”,不等于放任自流;
所谓的“不给孩子压力”,不等于不培养其生存能力。
一个34岁的成年人,失去父母后甚至无法独立生存——这不是教育的失败,又是什么?
叔叔婶婶以为给了孩子最轻松的人生,却剥夺了他成长的权利、面对风雨的能力。那些没有经历过的挫折,终有一天会以更残酷的方式还回来。
如今,看着一夜白头的婶婶和依然“没心没肺”的堂弟,我只想说:
爱孩子,就让他学会飞翔,而不是折断他的翅膀后,再责怪他为什么不会奔跑。
来源:馨语的生活观